試議國外設計師對旗袍的改良
時間:2022-12-13 09:53:53
導語:試議國外設計師對旗袍的改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傳統服裝文化與審美特征
傳統旗袍的改良與創新的基礎在于“傳統”兩字。旗袍的傳統性的本質在于其造型、結構和裁剪方式背后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和審美特征。可以說,文化內涵是傳統旗袍與現代旗袍的本質區別,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是傳統旗袍改良與創新的基本原則。中國傳統服裝文化與審美特征大致可總結為以下四點:第一,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中華文明屬于極其規律和靜態的農業文明,人們在年復一年的播種、培育、收獲中累積經驗,并歸納總結各種自然規律來廣泛地指導農事安排生活,形成了善于總結概括的思維方式。同時,中國在歷史中大部分時候都是大一統國家,地廣人多,使中國人在社會管理中習慣采取一種宏觀的普泛視角,不拘泥于細節或個別差異。這種思維方式在服裝中體現得十分明顯。中國傳統服裝大多是對人體輪廓大致地抽象描繪,輪廓粗放,造型寬大,并不追求服裝各個部位的合體和精確,與西方服裝突出人體曲線的審美理念大相近庭。第二,順其自然的哲學理念。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代表的道家記載有“七竅出而混沌亡”的故事:神獸“混沌”生來沒有七竅,眾人好心幫他日鑿一竅,七日后,七竅出而混沌亡(《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其寓意人應順應自然,保持自然常態,刻意干涉只會遭致滅亡。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事物的完整性的重視,可以說完滿是中國人對美的終極追求。這種思想在服裝中也有體現。
中國傳統服裝大多成直筒型,最多在腰部用繩或帶扎系,盡量保證面料的自然常態,尤其不會為了達到合身或其他目的,在服裝上破縫或切口。正如“混沌”的故事所要傳達的,刻意而為只會招致滅亡,破壞面料原有的狀態不符合中國人處事習慣和審美特征。第三,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儒家認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堅持農耕并厲行節約就不會遭受貧困,相反,農事荒廢且奢侈浪費必然不會富足。這種勤儉節約的觀念世代相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在制衣中也同樣厲行節約。中國傳統服裝采用平面十字形結構,前后、肩袖均連裁,剩下的四角用于袖口的補充或貼邊,達到面料使用率的最大化。本著這種制衣理念,中國人通常借助推、歸、拔、燙等工藝手法,在不浪費面料、保持面料完整的基礎上進行服裝造型。第四,內斂含蓄的審美特征。這緣于中國較為封閉的地理條件和穩定保守的農業文明形態。道家思想認為物有精粗,言只能道其粗者,意才能致其精者,真正的大巧在胸次存焉而不可言傳。而后發展到詩文繪畫等審美情趣,甚至是處事方法,中國人都忌諱直露淺白,講究內斂含蓄的朦朧美。這種審美思想同樣體現在服裝中。相對于西方服裝對于女性S曲線的強調和塑造,中國傳統服裝寬松飄逸,將女性婀娜多姿的身形隱藏在衣裙下,然而這種若隱若現的朦朧意蘊正是中國人對于女性和服裝的獨特審美。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服裝講求概括簡約、自然完滿、優雅含蓄。如何將這些文化內涵融入到傳統旗袍的改良與創新中呢?日本是世界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得作為出色的國家之一,其成功經驗對中國無疑具有借鑒意義。
二、日本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
日本設計師的成功在于他們善于將本國傳統文化審美與歐美現代設計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日本風格。從日本的文化背景著手,以山本耀司和三宅一生作品為例,探尋中國傳統旗袍改良與創新的借鑒之道。
1.日本的傳統文化與審美
首先,自然環境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氣候溫潤景色優美,穩定的農耕生活使日本人對自然十分親近并心懷感激。但與此同時,由于海嘯、地震和火山爆發十分頻繁,使得日本人對于自然界十分敏感并心生敬畏。這種親近又崇敬的情感進而發展成了日本古老而傳統的神道教信仰,并逐漸形成了日本傳統文化中感性、細膩、質樸的性格特點。可以說自然環境是導致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性格的根本原因。其次,禪宗對日本傳統審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禪宗認為禪意就蘊藏在人們平凡生活的點滴小事中,需要一個人安靜地深刻思考才能體悟。在《五燈會元》卷十七中,青原惟信禪師曾述自己悟道的經歷:“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種源于自然歸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日本獨特的“空寂”和“物哀”的審美意境。日本人認為悲與美相通,正如櫻花短暫綻放后的凋零,瞬間的生命和永恒的寂滅所體現的悲壯與感動,正是日本人所追尋的美學意境。
2.山本耀司作品中日本傳統文化與審美的體現
山本耀司是享譽世界的日本時裝設計師之一,他鐘愛黑色和白色。深沉的黑色傳達出一種枯槁死亡的悲戚之美,正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物哀”情懷的體現。白色一方面體現了“空寂”的審美特征,另一方面也象征純凈。日本人對于“凈”的追求由來已久,如進入神社參拜前必須洗手,茶道開始時主人必須進行清手、漱口、擦拭茶碗等儀式等。日本傳統的美學形態并非訴諸于富麗堂皇的殿堂中,而是存在于樸實無華的生活里。黑白兩色極致簡約質樸,是對日本傳統文化與審美的完美詮釋。山本耀司還喜歡從日本傳統服裝中汲取靈感。2012年春夏的男裝系列中,山本耀司用日本傳統男褲“袴”搭配西裝和襯衫。這些西式上裝造型寬松面料垂墜,行走起來與寬大飄逸的日式裙褲搭配得相得益彰。這種在搭配上東方與西方的沖撞,款式上民族與現代的融合,給予山本耀司作品既傳統又前衛的獨特觀感。另外,山本耀司尤其偏愛不對稱的設計,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作舊的皺褶、未完成的縫線和看似破敗的邊緣。“完美是丑陋的。在人類制造的事物中,我希望看到缺憾、失敗、混沌、扭曲。”這種對不完美的追求與日本文化中“物哀”的理念尤為契合,詮釋了日本傳統美學中“悲”的凄美所在。
作者:洪悅趙明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 上一篇:交通局安全工作要點
- 下一篇:交通系統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