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飾對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時間:2022-03-19 03:45:26

導語:唐代服飾對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唐代服飾對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一、絢麗多彩的唐代服飾形成因素

唐代疆域寬廣,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對外開放,促進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這種多民族性與其他西域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和相互借鑒催生了手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紡織業(yè)中的印染技術得到了空前繁榮。唐代染織工藝,從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新穎的染料和配色方式的引進,為唐朝的服飾增加了新的圖案和色彩。唐代服飾染料大多數(shù)來自古印度及西域地區(qū)的植物染料和礦物質。異域染料對唐代服飾的影響是一個漸漸滲透,又互相融合的過程。譬如,紅花染料是通過與西域的文化交流而引入,在傳入中原后,中原染織技術不成熟,人們常把紅花染料調配染成的紡織品為橙色或黃色,而并非紅色,常把紅花中的黃色素當作珍貴的黃色染料來使用。到了唐代,人們擴大紅花染料種植面積,加之不斷改進染料配方,將紅花中的黃色素和紅花素用酸、堿分解提煉處理,便可染成橙色、黃色、水紅色、蓮紅、桃紅色、銀紅、胭脂等多種顏色。外來艷麗自然的黃色調染料郁金、奕華、和黃屑,紅色調染料還有蘇扔、山石榴等,使唐代服飾染料變得更為豐富,服飾色彩也變得絢麗多彩。據(jù)說楊貴妃最愛穿郁金香草染成的黃裙,我們從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折腰多舞郁金裙”證明了這一點。再從唐代李白的“移舟木蘭卓,行酒石榴裙”,萬楚的“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等詩句,說明了紅裙顏料從植物染料石榴花中提取,由此紅裙稱之為“石榴裙”。在唐代人們運用天然植物充當服飾染料的方法和技術,表達了人們的服飾外表形態(tài)以及人們對色彩審美的變化。絢麗多彩的服飾與人們審美變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外文化交融促進了唐代服飾豐富多彩。唐代人們受佛教美學的影響頗深,在人們的觀念中,形成了萬物有情、萬物皆有生命之說。正如后代的美學理論家婆羅在《舞論》中解釋“:艷情常由常情(固定的情)歡樂而生,以光彩的服裝為其靈魂。正如世間凡是清白的,純潔的,光彩的或美麗的都以‘艷’表示”。艷麗的色調與創(chuàng)新的裝飾手法結合,使唐代服飾的色調由古樸色調變?yōu)槊骺炱G麗色調,并洋溢著濃厚的異域風情,服色的艷麗華美前所未有。唐代織錦不但色彩繁麗,而且圖案典雅華美,我們從唐代圖案結構的變化便知,慣用通幅排列和菱格骨架排列,增添了圓形骨架排列表現(xiàn)了圖案紋樣的多樣性,圖案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我們從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可以證實。《簪花仕女圖》(從圖左起)第一位貴婦的服飾,內穿高束曳地紅底色長裙,束裙上由圓形骨架排列的寶相花圖案,使本來因色彩的艷麗而濃重俗氣的畫面產生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從而達到了“艷而不俗”的色彩美感。第二(左起)位貴婦服飾,內穿白底紫綠色團花紋樣高束曳地長裙,外罩紅色背中嵌有少許綠色的紗衫,紗衫面料色彩采用大面積朱紅色與小面積綠色補色對比,外觀十分艷麗。第三(左起)位貴婦,內穿紅色高束曳地長裙、外穿白色菱形圖長衫,雖有點呆板,但肩上的深紫色披帛,其卷草紋圖案由淡紅、綠、藍等色構成,紅裙與披帛上以淡紅色點綴,色彩濃艷富貴。第四(左起)位侍女,她外穿紅色菱形圖案的紗衫,內穿圓形蓮花圖裙衫,腰系白色圓形圖案的披帛,趨于簡單的搭配,達到了“典雅不俗”的境界。第五(左起)位貴婦,她內穿紅底色團花高束曳地長裙,圓形花團錦簇、層次分明,有富麗堂皇之感。第六(左起)位貴婦,頭插牡丹,身著紅色長裙,裙的下方顯現(xiàn)出圓形寶相花紋蔽膝,外披紫褐色紗罩衫,面料顏色深沉,上搭朱紅色飾有藍白卷草紋樣披帛,紅裙與朱紅色披帛互相呼應,增強了裝飾效果的節(jié)奏感,顯現(xiàn)了圖案與色彩的妙用。

二、絢麗多彩的唐代服飾成為身份的重要標志

服飾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總與政治色彩聯(lián)系在一起。服色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成為我國歷朝歷代尊卑等級的重要標志,服色在唐代成為社會身份的鮮明符號。就黃色而言,在色譜中,黃色明度最高,作為生命之依的太陽的顏色,同時也是佛教的神圣之色,為袈裟所用。純凈而亮麗的黃色為佛教所推崇,認為其有驅逐邪惡的力量,黃袍加身就成為帝王的專寵。譬如,在唐代高宗時期,認為黃近似于日,日是帝王的象征,禁止官民穿著黃色,把赭黃規(guī)定為皇帝常服專用之色。從早期閻立本的《步輦圖》便知,畫面描繪了貞觀十四年(640)吐蕃(今西藏)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者祿東贊入長安見唐太宗的場面。畫卷賦色沉著深厚,利用畫中唐太宗身著黃袍表明了至尊天子的身份。“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賈誼《新書•服疑》),以服色辨別身份的等級差別,衣紫、緋者高貴,著青衫者貧賤成為社會定式。由于紫色難得,所以紫衣為貴是西周以來逐漸形成,唐高祖時代,紫色、緋色為高級官員品服,限制他人任意選用。他還規(guī)定了大臣們的常服用色,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團花的絞羅制作,五品以上用朱色小團花綾羅制作,六品用檸檬黃色幾何紋綾制作,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綾制作,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作。從此正式形成了黃、紫、朱、綠、青、黑、白等服飾顏色序列,黃色則成為了封建社會色彩等級的最高標志。雖說白色在服飾顏色序列中排列最后,但唐代首開先河,流行舉子著白衣,這與佛教中的善“白”思想觀念有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佛教的色彩美學有象征性的一面,亦有裝飾性與自然性的一面。從《唐六典》記載:天子服有白紗帽,又唐制,新進士皆白袍,故有“袍似爛銀文似錦,相將白日上青天”之句。而至唐之后,白色唐錦的使用引人注目,除去做地色之外,還常常用來勾勒紋樣的輪廓。白居易用“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詩中描繪了“繚綾”的形狀和色彩,用“鋪煙”、“簇雪”作比,寫出了底、花俱白。可見“白”色的作用意味深長。

三、絢麗多彩的唐代服飾給予的啟示

絢麗多彩的唐代服飾主要體現(xiàn)服飾顏色與審美觀的變革,往往色彩的對比與和諧,色相的色度和純度,對人的高級神經細胞的興奮和抑制產生了各不相同的作用,使得不同的顏色在人的審美感受中也會產生不同的表現(xiàn)性。通常色相的色度和純度較高的顏色,其相對審美價值較高,反之則較低。作為皇帝御用顏色的黃色,其色相的色度和純度都是最高的。“在整個光譜的所有色彩中,最亮的是黃色,以黃色為中心,越往兩端,亮度就越小。”其二,由于不同顏色對比效果,特別是兩種互補色對比,如黃與紫、紅與綠、橙與藍并置在一起,便可產生最強烈的色彩對比效果,均顯得更加明亮艷麗,如張萱在《搗練圖》中,共畫了十二人,在服飾色彩選用了朱紅、朱黃、草綠、翠綠、石青、白等顏色表達,紅色與綠色之間相互對比,交相輝映,既有富麗華美,又有明快活潑的情調。再從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可見,服飾用濃淡墨色勾勒,色彩以粉紅、胭脂紅、淺黃、蟹青、赭石、花青等多種顏色描繪,繽紛艷麗的服飾色調在濃淡墨色的調和下,光艷炫目。張萱在整個畫面中很好地運用了色度的層次變化和冷暖相生規(guī)律,畫面和諧統(tǒng)一在輕重、強弱、明暗及色相的對比之中。艷麗的服飾在灰色馬的襯托下,顯現(xiàn)了絢麗多彩的效果,又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唐代服飾色彩搭配的精妙之處,主要體現(xiàn)了服飾用色注重色彩的相互對比,用各種不同性質的色彩對比,互相襯托,相互穿插,色彩層次分明,色中有色,色中有變,于厚重中變化,于深淺中見層次,于變化中求統(tǒng)一。這給當今許多藝術創(chuàng)作者以啟迪。譬如,我國著名設計師勞倫斯•許設計的“敦煌寫意”,整件禮服用綠色做底,精心繡上五彩繽紛的花卉,微妙的是在大腿與中腿之間,采用朦朧透明的金紗面料,行走時裙擺猶如行云流水,顯現(xiàn)流麗的色彩,呈現(xiàn)唐代敦煌意境。再看勞倫斯•許設計“東方祥云”龍袍、“孔雀”、“丹鳳朝陽”等禮服,正是汲取了唐人用色精華,繡以絢麗多彩的吉祥圖案,意在讓絢麗的東方文化走向世界,再次向世界展示神奇的東方神韻。再如我國知名品牌———“漁”牌服飾。“漁”牌傳承我國傳統(tǒng)服飾精髓,在2005春夏:“蝴蝶”、2005秋冬:“刀馬旦”、2006秋冬:“絲綢之旅”、2012秋冬:“錦繡”等系列服飾,傳承了唐代絢麗多彩的服飾色彩,艷麗而醒目。“漁”牌在刺繡中的水溶浮雕繡花、剪貼繡花等圖形配色上,注重色彩的相互對比,相互穿插,做到了色中有色,色中有變,層次分明,于變化中求統(tǒng)一。設計師們用現(xiàn)代設計理念為平淡的生活注入舞臺般熱鬧的情愫,在“漁”的世界里,以復古為流行,在設計中進行重構,讓“漁”變得新穎,而且與眾不同,由此表達“漁”牌服飾最完美的意境。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段輝煌燦爛的鼎盛歲月,絢麗多彩的服飾在當代服飾文化和時尚流行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筆者認為,如今我們不提倡唐代服飾色彩等級觀,但當代中國服飾文化仍然需要體現(xiàn)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應當弘揚民族精神,以“古為今用”的思想理念,品味古老的神韻。我們知道,任何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都少不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異域文化的融合,在大唐盛世中我們不僅感受到唐代服飾的魅力,同時還讓我們看到唐代與周邊多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它們的相互融合構筑了唐代最絢麗的服飾,這種立足于民族服飾文化的沃土,博采眾長,吸收異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的設計理念值得我們當今借鑒和學習。唐代服飾色彩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厚重的人文底蘊,是現(xiàn)代服飾設計創(chuàng)新的寶藏和源泉。如今我們在教學中,該考慮如何選擇其中的服飾元素去體現(xiàn)唐代文化的精髓與神韻,能動地吸收和借鑒唐代服飾色彩的文化理念,與各類時尚理念加以整合,以合乎自身的目的,讓我們“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賦傳統(tǒng)以新意”,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相結合,將傳統(tǒng)與西方服飾相結合,新創(chuàng)一些符合其鑒賞趣味的服飾元素,使我們的設計作品注入新的生命與活力。

本文作者:陳慶菊工作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