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服裝設計與舞臺呈現效果之間的關系

時間:2022-10-16 10:17:54

導語:戲劇服裝設計與舞臺呈現效果之間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戲劇服裝設計與舞臺呈現效果之間的關系

戲劇服裝是戲劇表演中用于塑造劇中人物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戲劇服裝的設計不僅要參照戲劇情境規定中歷史時期的生活服裝習俗,更重要的是通過個性化的設計來凸顯人物的社會階層、職業、身份、民族、年齡、性格,甚至揭示更深層次的人物矛盾與戲劇沖突。因此,戲劇服裝設計對戲劇舞臺呈現效果之間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形象

戲劇是表演的藝術,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的還是演員的表演功底與舞臺張力。無論是舞臺布置、燈光渲染,還是如進口大片般的音效對塑造人物和推進劇情來說都只是推波助瀾。嚴苛地說,在各項舞臺技術手段尚未如此高科技化的時期,離開舞美、燈光與音效,戲劇仍能原汁原味的呈現在舞臺上,且不影響其劇本文本的立體化與主題立意的表達。但服裝設計的作用卻遠不如此。演員的表演離不開戲劇服裝,如果沒有符合戲劇角色的服裝,演員以生活化的服裝出現在舞臺上,那不僅僅是觀演效果大打折扣的問題,而連演員自身都無法進入角色,更何況刻畫人物!戲劇服裝設計是舞臺美術的一個重要內容,盡管有時為節省成本存在戲劇服裝一戲多用的情況,但如果要追求劇本的舞臺呈現效果,貼近戲劇情境,最好還是要盡可能的重新設計戲劇服裝。服裝設計者要同演員一樣,精讀劇本,了解戲劇的情境、人物的設定,甚至也要做人物小傳的功課,透徹地體會劇作者刻畫的劇中人物形象。舉個例子,晉劇《大紅燈籠》中的幾個女性人物的服裝設計,盡管都統一在辛亥革命前南方小鎮女性的著衣風俗習慣下,但服裝顏色的巧妙搭配、服飾細節的處理以及質地上的巧妙變換,簡單又直接地刻畫出了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劇中二姨太的服裝以莊重大氣的寶石藍、深杏色為主,服裝款式也無過多點綴,這很符合二姨太的城府和野心;三姨太的服裝顏色則艷俗無比,當綠裙蘿、紅襖掛的撞色以及夸張的服裝樣式搭配跳入眼簾時,一副舊時戲子的模樣活脫脫立于舞臺,而其侍寵而驕、膽大妄為的性格也一覽無余了;四姨太的服裝從白色、到蔥綠色、到海水藍,款式始終都是“清湯寡水”的裙裝,無半點花紋點綴,其清純善良隱忍的性格可見一斑。

二、強化舞臺風格

舞臺風格取決于導演在構思時腦中的意象,即徐曉鐘導演所說的“形象的種子”。這種抽象的、概括的、整體而系統的印象決定了戲劇舞臺的風格——寫實的抑或寫意的,從而決定了戲劇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究竟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還是象征主義。反之,不同表現形式的服裝又強化了導演要營造的舞臺風格。北京人藝的話劇寫實主義風格居多,如《窩頭會館》,講述的是北平解放前一個四合院里的故事,服裝設計便真實還原了那段歷史時期北京底層小人物的窮困潦倒,并沒有追求華麗的服飾,反而用偏灰黃色調去強化了舞臺蕭索的設計風格,使該劇更具現實主意特征。再如改編于尤金•奧尼爾的話劇《榆樹下的欲望》的川劇《欲海狂潮》,劇中設計了一個時而妖媚時而可怕的象征性人物,這個人物就是“欲望”,他是每個人心中的欲望,展現了欲望在人墮落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服裝設計給了這個人物一襲黑斗篷,與其一半紅、一半藍的妝容共同營造出詭異恐怖的氣氛,象征著人內心最為黑暗的想法。每次“欲望”出現時,舞臺的燈光轉暗,一襲黑衣的設計恰恰又強化了這種風格的變換。

三、隱喻戲劇沖突

戲劇是表現人物之間、人物內心以及人物與外部環境沖突的藝術,而戲劇的沖突是依靠戲劇情境的變化來推動的。戲劇的人物服裝形成了戲劇文本舞臺化呈現的著裝情景,作為戲劇情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人物沖突的發生與發展起著隱喻的作用。如安徽黃梅戲劇院演出的黃梅戲《雷雨》,其中蘩漪的服裝設計為黑色旗袍,周萍的服裝設計為白色長衫,一黑一白反差強烈,二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沖突不言而喻。而電視劇《海上孟府》中小孟先生遭遇陷害,歷經磨難重返上海后,他一改之前的西式服裝,無論任何場合均著長衫,其內心世界的改變顯而易見——不得不接受自己帶有黑幫色彩的身份,繼承老孟先生的家族產業,預示了即將到來的血雨腥風,戲劇沖突的發展流暢自然。

作者:涂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