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三色》服裝設計特色探討

時間:2022-01-29 10:58:43

導語:《彝人三色》服裝設計特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彝人三色》服裝設計特色探討

摘要:一個舞臺劇目的成功推出,離不開音樂、燈光、音響、服裝、道具等多方面的緊密合作。服裝也是舞臺呈現重要的元素之一,筆者從事服裝設計多年,深知服裝設計的成敗在劇目演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舞臺設計時,如何把傳統與現代元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筆者以曾經參加設計過的一臺劇目彝族舞蹈詩畫《彝人三色》為例,對該劇目的服裝設計特色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彝族;彝人三色;服裝設計

一、彝族舞蹈詩畫《彝人三色》簡介

彝族舞蹈詩畫《彝人三色》是2010年,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全新創作的大型彝族舞蹈詩畫劇,該劇在利用這些民間舞蹈元素時,摒棄了以往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手法,用全新的創作手法來創作,運用彝族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元素,采用現代舞的創作理念,挖掘、展示彝族文化內涵,呈現令人震撼的視聽效果。整個劇目以彝族所崇尚的“三原色”——黑、紅、黃作為切入點,運用了彝族民間豐富的舞蹈元素,展現了彝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二、彝族舞蹈詩畫《彝人三色》服裝設計特色

1、充分利用服裝色彩展示人物特點

一部好的劇目離不開觀眾的感知和心理產生的共鳴,感知力是感覺力與知覺力的綜合力。感覺力是知覺力的基礎,知覺力是感覺力的深入。舞美設計是一種極主動的心理活動,在設計的過程中對生活沒感知力的敏銳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藝術感覺”。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任何事物的形狀一旦被人所感知,都是被知覺進行了積極的組織或建構的結果,也就是通過變形、變位、對稱、平衡等多種方式,使人產生一種特殊審美經驗,從而達到審美的高峰。此劇以民族文化為主題,抓住觀眾的審美心理,以色彩為突破口進行了研究創作。色彩是給人最直接的感官感受,是審美心理的重要內容,舞蹈服裝色彩不僅能直接體現劇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且能對觀眾產生一種最直接的視覺刺激,極大地滿足他們的審美欲望,釋放他們的審美心理情緒。色彩透過視覺開始,從知覺、感情而到記憶、思想、意志、象征等環節,能很好地促進劇中人物與臺下觀眾的情感交流,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傳統彝族服裝講究象征和寫意,其色彩比較濃烈,所蘊藏的內涵需要觀眾的聯想和想像來發揮,這種色彩的情感并非單單是個人的感覺,每種色彩都具有一種能被普遍理解的性質、一種普遍的認知性,從而形成一種直覺的心理反應。而當代觀眾缺乏傳統劇目的審美經驗,如果一成不變地按照傳統彝族服裝理念來設計該劇服裝,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為此,在設計上,首先就是要抓住人物特征來進行設計。比如,舞蹈《黑•白》中,蘇尼白色的服飾。“蘇尼”是與畢摩相提并論的彝族民間神職人員的稱號,一般譯作“巫師”。“蘇尼”與“畢摩”有許多類同之處,他們都是與神鬼相交的彝族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中倆種豐滿靈動,并相得益彰的重要角色,在彝族民間民眾的生產生活中,他們都扮演著溝通人類與鬼神之間的使者。畢摩一般穿著的服飾為黑色,手持神杖。因此,在蘇尼服裝設計上,就要與莊嚴厚重的畢摩服裝有所區別。在服裝色調上,就選用了白色,再加上一些彝族的圖騰符號,凸顯了蘇尼這樣的特殊人物的神圣神秘。

2、把劇中情節的轉化作為服裝的基調變化

服裝基調的轉換不是平面的,是有節奏的,我們根據劇目的節奏,結合彝族服飾色彩三原色——黑、黃、紅,把劇目根據上篇、中篇、下篇分成了三大色塊來加強了該劇服裝的舞臺審美效果。上篇《厚重的黑》,這是一場離別的痛,厚重的黑是彝族的底色。在黑白的交替中,在陰陽的交替中,蘇尼鼓聲陣陣,撼人心魄。黑色象征邪惡和死亡,白色有“純潔”和“死亡、恐怖”兩方面的含義。通過黑色和白色的交替變換,很好地展示了舞者送別親人在與幽冥世界作最后斗爭心理歷程。中篇《金色的黃》,歌傳情,舞達意。彈起小三弦,彝家小伙子心中深深的愛戀,化作醉人的情歌,唱醉了姑娘的心事,唱醉了千里彝山。幸福的笑容在金色的田野鋪展,收獲的喜悅流淌成歡樂的海洋,勾畫出滄桑歲月里一抹金色的黃。下篇《燃燒的紅》,征戰的廝殺聲震天動地,彝人的勇士揮灑熱血,染紅了古戰場的夕陽。母親渴望安寧的心聲,綻放出艷麗的花朵,盛開在傷痕累累的土地。生命輪回,生生不息,勤勞勇敢的彝人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陽。

3、通過不同服裝款式適應場景變化和體現人物心理

如《女人•煙鍋》中,我們根據劇中舞者身份的轉換,給她設計了黑色女披和一身簡潔而華麗的彝族服裝。黑色女披雍容華貴和端莊穩重。簡潔而華麗的彝族服裝顯得活潑、時尚與黑披產生強烈對比。舞者在布幔中穿行,時而身著黑披,雍容華貴步伐端莊穩重,時而衣著時尚,輕盈歡快體現出舞者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心理鋪墊和性格暗示。

三、彝族舞蹈詩畫《彝人三色》服裝設計獲得成功的啟示

一是創作理念的創新。《彝人三色》從內容上看,它有別于《太陽女》是著重于展示彝族的民族風情、民俗,以及彝族經典的歌舞。《彝人三色》在內容上用了詩畫的結構手法,來展示彝族燦爛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彝人的精神面貌。二是對比手法在各個方面的運用。在舞蹈結構內容上,黑白、陰陽、生死、愛恨……通過一組組對比強烈的舞蹈,展現了彝人豐富的情感世界,與獨特的民風民俗,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服裝設計上也同樣采用了色彩的對比,給舞蹈的表現錦上添花。在服裝設計上,大量的使用色彩對比,營造了舞蹈環境,揭示了舞蹈主題,凸顯了色彩的張力。對比手法的運用,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加深了舞蹈主題的呈現,給觀眾極大的震撼。三是色彩節奏的有效控制。《彝人三色》不僅僅是在舞蹈的結構上較為緊湊合理,在服裝設計上,對于色彩節奏的有效控制,也是值得一提的。《彝人三色》的服飾已經不僅僅是舞者單純的符號,色彩也不是單一的色調呈現,它與舞蹈本身緊密結合,起到了推動情境發展的作用。色彩賦予了服飾深刻的寓意,已經變成一種節奏,參與到舞蹈的節奏中,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讓整臺劇目張弛有度,起伏跌宕,勾勒了彝幅彝人世界大氣、靈動的詩畫。彝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彝族的歷史悠久燦爛。傳承和發展彝族文化,一直是彝州文藝工作者肩負的重任。通過彝族舞蹈詩畫《彝人三色》中經典的彝族民間歌舞,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色彩絢麗、種類繁多的民族服飾……展現彝族的歷史、文化、生活,使彝族傳統的民間歌舞煥發新的活力,使之發揚光大。展示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悠遠古樸,讓人們去感悟這片紅土地的神奇與美麗,品味它歷經千年的獨特韻味。鑒賞流光溢彩的彝人畫卷,體驗一次神奇美麗的“彝州服飾之旅”。

作者:盧文瓊 單位:云南省楚雄州社會科學界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