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服裝設計貼布繡研究
時間:2022-06-14 03:36:57
導語:當代服裝設計貼布繡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服裝有了新的需求,不僅注重視覺效果,還需要表現個性化的生活態度及觀念、情緒。因此,傳統的貼布繡紋樣在成衣中的運用也絕非簡單的對于過去的重復,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用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觀念進行創新,以發展的態度進行現代設計。
關鍵詞:服裝設計;貼布繡;地域文化;實用
塑造郭沫若認為,“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這概括了文化對服裝的影響。貼布繡作為非物質遺產的一部分,是中華刺繡的一個分支,起源于周代,也被稱作“貼娟”“堆綾”,是中國傳統工藝剪裁的布藝與刺繡的結合體;采用縫亦或是貼以及補納和堆疊等巧妙的方式,造成視覺上的3D效果,紋樣圖案豐滿,塊面化的表達形成視覺沖擊。中國56個民族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貼布繡技法,也影響促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貼布繡文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使得傳統貼布繡正面臨著蛻變及再生的挑戰,促進非物質遺產的創新,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在當代服裝設計中探索以多種載體結合先進技術、新型材料等實用塑造手段創新貼布繡技藝勢在必行,既滿足時代的“快速”“成本低”的大批量生產,又滿足消費者“懷舊”個體的要求。
一、不同地域的貼布繡文化
從遠古到現在,貼布繡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流程,成為了民族文明的窗口、精神的外化。縱觀貼布繡的演變歷程,我們可以發現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形成了不同的貼布繡風格特點,這一點可以從我國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比較中略見一斑。(一)南方的貼布繡文化。在我國青山綠水環繞的云貴西南地區,聚集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其中許多民族在服飾制作中廣泛使用貼布繡技藝,作品體現出秾麗、重疊、古樸之美,擅長運用裝飾紋樣來美化生活,將所見所想通過貼布繡的方式表達出來,善于通過獨具特色的繡針法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例如:廣西壯族貼布繡背帶以深色靛藍土布為底,將預制的花樣貼在繡底上,再用釘線繡針法縫繡在繡底上;背帶中心為變形花蝶紋,在主紋四角貼飾如意云紋,紅與綠的用色配搭非常活潑大膽,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云紋周圍繡飾各種花卉與蝴蝶紋,以及連錢紋、鳳鳥紋、魚紋和螃蟹紋等(如圖1)。另外,我國南方地域的貼布繡常常呈現于棉布、麻布、絲織品或者更加輕薄的面料上,具有輕盈飄逸、細膩精美的特點。圖案設計與原始宗教和圖騰信仰密不可分,如生活在我國貴州威寧苗族婦女盛裝,對襟直領大披肩式上衣搭配百褶裙,上衣底布為白色棉布,其上貼縫羊毛織錦,紋飾風格粗狂、色彩對比強烈,裙以白色為主,裝飾紅藍細布貼飾(如圖2)圖3是云南文山麻栗坡彝族人民跳銅鼓舞時穿著的貼布繡幾何紋女服,也被稱之為“龍婆衣”,兩袖采用蠟染工藝繪制幾何紋樣,工藝精細、紋樣規整,衣身前后片以靛藍土布為底,飾以紅黃藍等彩色三角形貼布,色彩豐富而淡雅,花而不艷,和諧統一。南方地域的貼布繡圖案針法精致、細膩,宛如秀美的工筆畫,傾向于端莊、平衡,線條簡練、飄逸、流暢,流露出一種不留痕跡的自然韻味。(二)北方的貼布繡文化。我國北方地區多為平原、高山、草地、丘陵兼具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地理環境頗具地域與民族特色。北方民族以畜牧和漁獵生產為主,貼布繡表現形式絢爛多姿、豐美華瞻,樣式繁多,變化無窮,用料巧妙。北方地域的貼布繡通常使用辮子股繡、裹繡,圖案更多地是寓意深刻的花鳥蟲魚、祥鳥瑞獸紋飾,整體粗獷大氣而不失秀麗,人們用這種象征手法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傾注著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純真的感情。北方的貼布繡配色和諧大氣,圖案色彩不局限于現實固有色,更多遵循藝術規律,圖4為鄂倫春族的狍皮貼布繡袍子,不僅是一件實用品,而且是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在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的北方,貼布繡以皮料等保暖實用性的材料為主要材質。蒙古族生活中,貼布繡的蒙古語叫作“那嘎瑪拉”或稱“海其木勒敖由呼”,就是把各種布料、大絨或獸皮剪成各式紋樣貼在布底或氈底上再經過縫綴、鎖邊而成的一種刺繡裝飾。這種貼繡品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很普遍,比如蒙古包門簾、密縫氈子(繡花氈)、鞍鞴、駝鞍等全部由自己精心設計,自己貼繡,形成一種獨特的貼花藝術。蒙古族的貼布繡藝術以凝重質樸取勝,其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如圖5)。北方的貼布繡材質不限,題材多樣,顯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博大神秘的宇宙萬物的總體感悟和更深遠的理解,構成了北方少數民族貼布繡的主要形態特征。在傳統貼布繡中,“手工”“核心技藝”是必不可少的,貼布繡是根植于社會群體智慧的結晶,無論南北方,在古老文化的熏陶和沉淀下,貼布繡均展現出中華民族的人文特色。
二、貼布繡的當代實用塑造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多元化的現代生活方式造就了人們對新鮮事物的無限追求。貼布繡在這樣一個社會發展趨勢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在以中國夢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傳統文化自信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趨勢,貼布繡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和實用塑造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貼布繡的實用塑造主要體現在材料、技藝和圖案題材方面的創新上。(一)貼布繡材質的創新塑造。現代社會多元化發展,貼布繡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材料和工藝形式多樣,批量生產成為必然。貼布繡不再局限于布料材質,只要能進行貼補的材料都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綜合運用。利用現代技術發展得到的新型材料,進行不同材料的整合與對比,加上現代工藝,可以使貼布繡面料開發的手段更有多樣性,效果更加豐富。除了自然的材料還有更多纖維的材料可以運用于貼布繡,材料的光感和質感的裝飾效果使貼布繡更加立體化(如圖6)。課題組據此設計制作了混合了多種材質的貼布繡作品,獲得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如圖7)。對貼布繡材料進行合理的再加工處理也是常用手段之一,如對貼布繡原有材料進行再設計改變面料固有的肌理表達效果;或破壞面料原有的結構,以形成全新的形態效果;或巧妙地利用材料之間的組合關系而產生色彩變化。圖8是SHIATZYCHEN綁帶式中筒靴采用了貼布繡與絨面布料相結合,也是貼布繡與手工珠繡相結合的工藝創新手法。(二)貼布繡工藝的創新塑造。貼布繡與其它傳統工藝或現代技術相結合,能夠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沖擊力。2016春夏北京梅塞德斯奔馳時裝周的設計作品,就是結合鑲綴工藝來構成的完整的貼布繡。圖9是結合鑲綴工藝的貼布繡,采用平面和立體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打破貼布繡平面單調的視覺效果,融入各種亞克力鉆片、玻璃鉆飾、金屬絲、立體花卉、珍珠、羽毛等鑲綴材料,營造出三維立體的效果。這種新形式的貼布繡講究細節,工藝精致,立體裝飾效果突出,可以增加設計的層次感。圖10是把珠繡與貼布繡工藝進行重新組合的GUCCI的作品,GUCCI包上圖案色塊分明,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傳統貼布繡工藝的表現手法得到延續及創新。另外,當代貼布繡的應用載體也在不斷地創新拓寬,由此產生許多有創意又時尚的作品,如貼布繡裝飾畫、貼布繡文創品等。圖11為貼布繡與時裝包的結合創新作品,對時裝包來說,貼布繡的融入能夠帶給它更多的文化底蘊;而對貼布繡來說,與時裝包的跨界設計拓寬了自身傳承和發展的道路。(三)貼布繡圖案題材的創新塑造。貼布繡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成熟,各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精髓都包含在貼布繡中。在早期貼布繡就表現了民族文化與精神,包涵了民間百姓為自己祈福、納吉和倫理教化等思想內容,民間百姓把貼布繡運用到服飾中,如衣邊袖口繡的花紋貼布繡,其題材均是以祈福、納吉意味為主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山高水長的自然風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服裝有了新的需求,不僅注重視覺傳媒效果,還需要表現個性化的生活態度及觀念、情緒。貼布繡作品必須依據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觀念進行創新,以發展的態度進行現代設計,在現代創新貼布繡設計中,圖案題材的選擇也可以對之前的山水、花鳥、神話、婚姻、愛情加以更好地開拓豐滿、概念化。料貼繡成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裝飾圖案,使牛仔褲從實用服裝上升為裝飾藝術作品。圖13選用光影空間色塊變化為題材,豐富多樣的光影明暗,層次感十足的空間,畫面效果和色彩做得十分精致,光線進行藝術化處理,充滿現代感。題材的無限發展與傳承,與技藝方面的創新是一樣的,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和文化魅力都能夠體現貼布繡的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服裝有了新的需求,不僅注重視覺效果,還需要表現個性化的生活態度及觀念、情緒。因此,傳統的貼布繡紋樣在成衣中的運用也絕非簡單的對于過去的重復,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用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觀念進行創新,以發展的態度進行現代設計。同時,科技的不斷進步也為服裝設計及工藝制作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契機和思考維度。
參考文獻:
[1]呂佳佳.貼布繡時裝包的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8.
[2]花俊蘋,陳宇剛.貼布繡在針織毛衫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毛紡科技,2018(1):56-59.
[3]丁永青.中國傳統貼布繡的工藝挖掘和創新應用[J].山東紡織經濟,2016(8):39-41.
[4]薛蘇楠.論中國刺繡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審美重建”[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6(4):65-68.
[5]唐然,賀陽.云南富寧縣彝族女裝貼布繡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8(7):26-28.
[7]高金鎖.北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地域特征分析[J].學術探索,2009(1):87-89.
作者:周紫荊 王子辰 衛珂珺 胡秀琴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橋梁工程本科畢業設計思考
- 下一篇:產品向度保暖服裝設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