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面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時間:2022-08-14 03:36:01

導語:紡織面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紡織面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摘要:款式、面料與顏色是服裝設計的3個重要組成元素。縱觀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概況,每一次時尚潮流趨勢的轉變都與面料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不同的設計理念、不同的設計手法,使得不同的面料打造出不同風格的服裝。文章全面探究紡織面料特點對服裝設計影響,以期推動服裝設計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紡織面料特點;服裝設計;元素組成

紡織面料是較為典型的服裝面料,不僅受到服裝設計師的高度重視,也受到普通民眾的青睞和追捧。隨著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服裝設計風格與服裝面料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從追求簡單工整的著裝到追求時尚個性藝術風格的過渡和轉變,紡織面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始終未變。

1紡織面料的類型

以制造方法來劃分,針織面料主要分為緯編針織面料和經編針織面料,前者需要在多種形式的緯編機上編織,該面料以將低彈型滌綸絲或異型滌綸絲為原材料,以平針組織、羅紋針組織和提花組織等較為常見。柔軟型面料的垂感和輕薄感明顯,造型線條光滑,且服裝的輪廓給人以自然之感,以絲綢面料和軟薄紗麻紗面料較為常見。在服裝設計效果中,主要采用直線型的方式展現人體的優美曲線。絲綢和麻紗面料主要用來打造松散和褶皺效果的造型,增強面料的流動感。1.1挺爽型面料。該面料線條清晰,能夠打造出豐富的輪廓,以棉布、燈芯絨、亞麻布等較為常見,這種面料可展現出服裝造型設計的準確性,在西裝設計中應用較為廣泛。1.2光澤型面料。該面料表面光滑且可反射光,能夠產生較強的美感。該面料常見的織物為緞紋結構織物,在晚禮服或表演服當中應用廣泛,可產生炫目的視覺效果,光澤面料在禮服表演造型設計中可結合實際選擇不同的造型方式。1.3厚重型面料。厚重面料造型相對穩定,以不同厚型呢絨和絎縫織物較為常見,面料的形體擴張感較強,通常不采用褶皺和堆積的方式,設計中主要采用A型和H型為宜。1.4透明型面料。該面料輕薄通透,藝術效果較強,棉、絲和化纖織物均屬于該類型。為充分彰顯面料的透明度,經常使用線條豐滿且變化明顯的H型設計。1.5功能型面料。功能型面料是具有阻燃、防靜電和防酸堿等特殊功能的面料。

2紡織面料的組成因素

紡紗織布中的纖維原料決定了紡織面料的質感、外觀形態與藝術特征。天然纖維與人工合成纖維的表面肌理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這種肌理差異僅靠肉眼就可以分辨。使得二者的手感與貼身舒適度存在極大的差異。棉纖維的浸潤性特質使其具備良好的染色性,而且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子。另外,棉纖維的加工處理難度相對較小,肌理密度較為疏松,具備良好的透氣性,柔韌性較強。蠶絲是熟蠶結繭時分泌的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純天然蠶絲具有極強的彈性,且光澤度,是極為珍貴的材料。盡管合成纖維不具備天然纖維與生俱來的性能特質,但化學纖維經過一系列合成工藝的處理后,具有較強的彈性、光澤度與耐腐蝕性。依靠先進的紡絲技術,還可以創造出復合纖維、超細纖維與異性纖維等新型纖維。

3紡織面料的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決定了紡織面料中纖維紗線的排列位置、交織方式和彎路特征。紡織面料的組織結構主要包括3類:(1)平紋織物:經紗與緯紗每隔一根紗交織而成,交織點成千上萬,數不勝數,表面平整細膩。(2)斜紋織物:經紗與緯紗至少間隔兩根紗交織一次而成,織物表面沿斜線方向形成凸起紋路。這也使得斜紋織物具有較強的厚重感與立體感。(3)緞紋織物:經紗與緯紗至少間隔3根紗交織一次而成。交織密度大,重合度高,厚重感強。緞紋織物平面凹凸感強烈,但細膩有光澤。如果經紗與緯紗單純朝同一方向交織,則要確保織物的厚重感與穩定性,使相鄰紗線彎曲后穿套,沿空間曲線交織排列。經編紡織物是使用一組或者幾組平行排列的紗線徑向交織而成的。按照交織方式與密度差異,可將經編紡織物劃分為經平組織和經緞組織兩類。緯編紡織物是紗線緯向交織而成的。按照交織方式與密度差異,可將緯編紡織物劃分為緯平組織、羅紋組織、雙羅紋組織和雙反面組織等類型。相較其他機織物,紡織物的拉伸變形尺度較大,觸感柔軟,且褶皺恢復能力較強。但是一旦長絲紡織物面料出現局部破損,極易導致紗線松脫,破損面積增大。該現象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說的“脫絲”。織物結構比紡織物結構更加穩定,通過對其表面進行涂層、拉毛與壓褶的后期加工處理,可以打造出不同藝術風格的服裝。一般來說,服裝設計中所使用的紡織面料主要是針織物和機織物。通過改變紗線的原料、色彩與交織規律,形成不同藝術風格的組織肌理。對機織物來說,可以有規律性地改變經緯紗線的色彩,形成色彩斑斕的花紋印飾和格紋印飾。通過對經緯紗線實行清捻揉搓,形成凹凸感強烈的褶皺,從而豐富服裝藝術的表現形式。

4紡織面料的后期整理

與制造相比,后期整理往往是直接在面料表面進行的,使紋路肌理更具藝術特征。紡紗面料的后期整理手段主要包括印染、繡花、扎褶與涂層等。經過處理的紡紗面料,在厚度、質感與光澤等方面會產生一定的變化。4.1使用化學染料著色。按照著色方式差異,可進一步劃分為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堿性染料、酸性染料等。不同的著色方式適用于不同纖維類型的紡織品。具體來說,直接染料可染著于棉、麻、絲、毛等各類纖維;由于活性染料中含有一個或多個活性基團,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與纖維分子發生微妙的化學反應;堿性染料即陽離子染料,由于上染纖維的耐光性與耐色度較差,因此鮮少應用在紡織物染色中。4.2使用涂料著色。通常來說,使用的涂料多為不溶性的有機高分子合成物和有色無機物粉末。利用合成樹脂的方式,使其附著在紡織物表面。我國傳統的印花工藝主要包括蠟染、夾染和扎染3類。其中,蠟染的原理是使用蠟料在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紡織物上繪圖,待蠟料充分浸潤纖維,達到染色的目的。同時,由于蠟液的密度較大,還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另外,蠟液的凝結和收縮,還會使紡織物表面出現光禿不平的裂紋,使得經染色的圖案更具立體感。扎染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印染工藝。扎染法的原理是,使用針線縫制一定的花紋圖案,使紡織物重疊或形成褶皺。染色時,疊合部位不會染色,與其他部位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暈染效果。扎染面料既可以單色染,也可以多色染,形成的視覺藝術效果也各不相同。夾染是指使用兩塊印有相同圖案的凹凸花板,將布帛夾在中間實行印染著色。在服裝設計過程中,無論采用何種手工印染方式,都能使服裝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4.3爛花工藝形式與基本特征。由于天然纖維與人工合成纖維的化學性能不同,爛花工藝的應用形式也各不相同。其中,棉、麻等植物纖維具有耐堿性,但是耐酸性較差。羊毛等動物纖維剛好相反,具有一定的耐酸性,但耐堿性較差。以滌綸為代表的一系列人工合成纖維,無論是耐酸性,還是耐堿性都更勝一籌。按照爛花漿pH的差異,可將其劃分為酸性爛花漿和堿性爛花漿兩類。設計師根據紡織物的纖維元素特征選擇適宜的爛花漿。一般情況下,酸性爛花漿會使植物纖維溶解,呈現出清晰的花紋。

5紡織面料特點與服裝設計的關系

面料特點并不是直觀的,必須要掌握充足且扎實的紡織物知識才能合理分辨。面料特點對于服裝設計具有極大的影響,有的面料彈性較高,有的面料觸感較好,有的面料垂感更好。5.1面料的舒適性。不同類型的服裝對面料舒適性的要求也不同。如貼身內衣,對面料舒適性要求較高;夏天穿的衣服,對面料透氣性要求較高;冬天穿的衣服,對面料的包裹性要求較高等。面料的舒適性與原料纖維存在著緊密聯系。天然纖維紡織面料的舒適性、透氣性與吸濕性更好,而人工合成纖維紡織面料較差。另外,面料的舒適性與面料結構也存在一定的聯系。例如,面料結構較為松散,其透氣性和吸濕性更好;面料結構較為緊密,就會導致其質地堅硬,不適用于貼身衣物。5.2面料的彈性。不同設計理念與設計方式,對面料彈性的要求存在差異。例如,較為合體的服飾,對面料彈性的要求較高。如果貼身塑形衣物的面料彈性不好,會束縛肢體動作。在線條較為工整的服飾中,面料的彈性至關重要。若彈性不足,會使服裝出現褶皺,影響整體氣質。例如,絲織物、毛織物的彈性較好,而人工合成纖維織物的彈性較差,更加適用于中山裝、西裝、襯衫等。5.3面料的垂感。面料的垂感對服裝也有著極大的影響。例如偏寬松的服裝對面料垂感的要求較高,尤其是裙擺,要體現出線條流動感。在此類服裝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選擇懸垂感較強的織物。面料的垂感與紡織物的密度以及纖維的細度存在緊密聯系。具體來說,紡織物的密度越小,纖維的細度越低,面料的垂感越強。

6結語

服裝設計不單純是款式、色彩方面的設計,還包括面料的舒適度、彈性和垂感等方面的規劃設定。要想保證服裝得體、簡約、大方、美觀,就必須選擇適宜的紡織面料,也對服裝設計師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起業內的高度重視。

作者:吳碧瑩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