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位服設計中漢服元素的應用

時間:2022-02-24 05:18:49

導語:現代學位服設計中漢服元素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學位服設計中漢服元素的應用

【摘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服飾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遷,延伸出了新的發展路徑,對現代服飾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眾多服飾設計中,學位服是學生在接受學位授予時所穿著的一種具備儀式感的服飾,它已然成了學位授予儀式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伴隨著中國漢服元素的流行,越來越多的高校嘗試在學位服飾中融入中國傳統服飾元素,讓學位服飾變得更具藝術個性。本文圍繞現代學位服設計中中國漢服元素應用價值、存在問題以及應用策略展開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現代;學位服;設計;中國漢服元素;應用

服飾藝術代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人們智慧和汗水的文化藝術結晶。在中國風、東方思潮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師嘗試將眼光投向傳統元素,將其抽象為不同的藝術形態,融入服飾設計之中。其中,學位服作為一種獨特的服飾文化,它擁有“大學”這一特定的文化環境,也成了設計師們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實現了對服飾文化設計的個性化延伸。

一、相關釋義

(一)漢服。顧名思義,漢服指的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人稱為漢衣冠、華服,是在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聚居區所形成的一種服飾樣式,也是承載著漢族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漢服的發展歷程中,漢服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中國漢服元素之中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它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一種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代表了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文化氣韻。伴隨歷史的發展,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更多的文化圈,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蒙古、不丹等國家都借鑒了漢服的特征,將“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服飾價值充分表現出來。從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素紗蟬衣”中,可以看出漢代的衣冠制度已經較為完善,它充分借鑒和沿襲了秦制的服飾體系,男女服裝仍然沿用著深衣的形式,蟬衣包括中衣和深衣,剪裁和做工十分考究,同時,漢代服飾在整體上顯得凝重、典雅,通過曲裾袍和直裾袍的基本特點,將服飾的藝術美感呈現出來,使漢代冠服制度更具藝術影響力。(二)學位服。從發展源頭上看,學位服源于歐洲西方國家,主要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垂布這四部分組成。1994年5月1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制定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同時又符合世界慣例、統一規范的學位服。自此,中國學位服成了學位獲得者在學位授予儀式上穿戴的表示學位的正式禮服,是高校學生獲得學位的、有形的、可見的標志之一。按照國際慣例,學士學位帽為方形黑色、博士學位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帽流蘇為深藍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博士學位袍為黑、紅色,碩士學位袍為藍、深藍兩色,學士學位袍為全黑色,導師學位袍為紅、黑兩色、校長袍為全紅色。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學識,具備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二、現代學位服設計中中國漢服元素應用的重要性

(一)滿足學科建設的發展需求。在高校擴招的時代背景下,各個大學從辦學模式上加速轉變,在學科價值上不斷升華,旨在打造本學校、本年級的發展特色。辦學方式的轉變、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時代審美水平意識的提高,使學位授予對學位服的要求逐漸增高,服裝設計師所關注的層面不僅僅是單純的學位標識,更要注重挖掘服飾文化中深層次的文化特色和民族內涵,在考慮本文文化背景的同時,實現整體風格統一、時代特色鮮明,進一步展示出學位的嚴肅性,提高高校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是要在確保學位服品質、文化特色定位的同時,將中國漢服元素應用到學位服設計中,能夠達到整體與局部的協調統一,使不同的學位級別對應不同的學位服飾,如學士服、博士服、導師服、校長服等等,從而體現我國各大高校多學科的發展特點,滿足專業個性特點,以此強化學士服的傳統文化價值。(二)滿足傳統文化的傳播價值。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所積淀的中國漢族文化,是對中國服飾美學思想觀念的繼承和推動。在探尋中國服飾美學思想的過程中,擔任著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究中國服飾美學思想的性質,遵循其鮮明的文化發展脈絡和演變成果,使中國古代的服飾禮儀文化能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在構建“中國化”基本政治結構和生產方式的過程中,達到對民族文化和民族基本精神的全面融合。將漢服中的色彩、配飾、服飾紋樣融入現代服裝設計領域,在增強學位服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實現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發展和創新。(三)打破過度西化的傳播思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全球化對傳統文化視域帶來了劇烈沖擊,在學位服的設計中也是如此。因為中國最早的學位服是由西方引進而來,所以現行中國學位服仍蘊含著西方宗教袍服的形制和象征意義。盡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學士服加速改良,但是在“西式”風格的束縛下,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學位服,對于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在學位服上的融入,仍然處于研究的空白。季羨林曾說過:“21世紀是東方文化全面復興的時代,這是基于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加速形成?!边@種民族文化意識的崛起和加強使服裝設計呈現出“本土回歸”的取向,以“中國式”風格學位服為代表的服裝改良思潮具備更加突出的藝術特點,讓學位服的中國特色展露無遺。

三、現代學位服設計中中國漢服元素的應用策略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專業門類逐漸增多,學位授予時“服不對科”的現象較為突出,再加之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很多學位服都強調了象征性和西方服飾的特征,使學生們對于中國服飾文化的認識變得更加模糊。學位服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已經不單單是用于某一場所的特定服飾,更重要的是被注入了身份文化的知識象征。因此,創造屬于中國高校學生的學位服,融合傳統優秀服飾元素,成了擺在廣大服裝設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一)增強服飾裝飾技法。漢服以其款式鮮明、配飾講究、刺繡工藝精湛而聞名,它的服飾特點是較為寬大,衣袖寬松,交領使用的比較多。同時,在漢服的配飾上,圖案光滑平整、刺繡交錯立體、金線精致華美,以生動的象征性圖案裝飾為主,刺繡的藝術特點較為突出,因此能夠突出服裝本身的藝術性。將刺繡藝術融入學位服設計,能夠以精美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設計,體現獨特的色階變化和強烈的光影效果,以較強的工藝美感,彰顯學位服飾的深沉和內斂。例如廈門工學院是國內第4個有自己學位服的高校,學院自主設計的學位服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創新地融入了別樣的服飾刺繡手法,領子、紐扣之處都設計有獨特的紋飾紋樣。設計師根據學術科目的不同,在文科學士服上繡著海洋的紋飾,在工科學士服上繡著山體紋飾,在學位袍上用金絲刺繡技法,將漢服的刺繡圖案和當代學子的審美相互結合,并通過現代工藝進行實踐,使服裝呈現出較強的藝術質感。(二)提升服飾顏色搭配。漢服受秦代服制的影響,在服飾方面崇尚黑色,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形態的豐富,漢服的顏色搭配變得多樣化,轉變成為強烈的對比色以及色彩艷麗明快的組合色。同時,漢服飾色彩受社會制度的影響,在五大正色(白、青、黑、紅、黃)、五大間色(綠、橙、褐黃、淡青、紫色)的組織搭配上,呈現出較強的文化內涵,為此設計師在構建獨特的學位服飾上,要立足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將漢服的造型、色彩、紋樣納入制作工藝之中,以視覺符號和固定特征,展現學位服裝的文化風貌。例如,由中國美術學院吳海燕老師設計的學位服在色彩上進行了巧妙的設計搭配,學士畢業裝配黃綠色胸片,蘊涵“如木在林”之意,襟懷四扣,象征四載春秋;碩士畢業裝配玄紫色胸片,蘊涵“如水在淵”之意,襟懷七扣,通過顏色的對比協調,使傳統的學位服擁有更加多變的表現形式,改變人們對學位服的客觀印象,在黑、黃、綠、紫的色調搭配上,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三)加強服飾造型設計。在學位服飾的設計上,設計師通過對漢服元素的綜合,在款式、紋樣、染色、材料、工藝等方面與現代結合,加強服飾造型設計。第一,用現代服裝設計手法增添學位服的適體性、時尚性和實用性。例如在學位服中融合漢服的飄逸質感,在造型上形成幾何式、立體化的挺括造型;第二,逐步增強對裝飾模式的創新設計,充分借鑒漢服刺繡的裝飾設計特色,逐步加強對中國學士服的藝術質感,對學位服的細節進行巧妙的改良。例如,學位服的學位帽流蘇可以設計成為燈籠穗、長袍上可采用傳統的牡丹花圖案、學位袍的造型上可以運用傳統的均衡的對比手法,運用四方連續等紋飾圖等,以此營造出獨特的服飾美感,讓學位服能夠融合人體工程學,集美觀、實用為一體,呈現出更加突出的造型藝術設計效果。

四、總結

綜上所述,漢代冠服是一部集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為一體的服飾典范,同時,漢代冠服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典范,能起到約束行為和規范身份的作用。將漢代服飾形制、色彩、紋樣和禮儀文化等運用到現代學位服設計中來,展現出當代學子的學識、文化、風貌,呈現出了我國獨有的學位服文化,表現出強烈的文化訴求。要想增進我國高校學科專業門類和學位服匹配度的提升,廣大服裝設計工作者要結合學位服的文化特點,融入創新發展意識,增強廣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同時,要在服裝的圖案設計、紋飾設計、造型設計、質感面料設計中,提高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確保學位服飾具備鮮明的藝術特點,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孫云.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5):197-199.

[2]趙肖倩.基于中國傳統元素的現代禮服設計[J].西部皮革,2015,37(24):38-39.

[3]韓星.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4):38-45.

作者:郝蕾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