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體型特點及服裝設計研究
時間:2022-03-09 09:40:09
導語:嬰幼兒體型特點及服裝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國內外服裝產業越來越注重行業細分,出現了很多新生嬰幼兒服裝品牌,越來越多的成人服裝品牌也開始注重嬰幼兒服裝設計,在迎來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要注重行業內自身的改進。嬰幼兒屬于弱勢群體,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嬰幼兒語言表達不清晰,在身體不舒服時也不能充分表達自身需求,這就要求在嬰幼兒服裝生產和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各種細節。文章從嬰幼兒體型變化的特點出發,結合生理特點、行動特點和當下嬰幼兒服裝的設計理念,對0~6歲嬰幼兒服裝的結構、款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嬰幼兒服;童裝;服裝設計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教育、文化、家庭等方面的消費觀念發生變化。隨著二孩、三孩政策的開放,生育率勢必逐漸提高,給嬰幼兒產業尤其是嬰幼兒服裝產業帶來良好機遇。近些年,各行各業行業細分越來越明顯,服裝行業也不例外,新生出越來越多的嬰幼兒品牌,甚至出現專門以新生兒為目標群體的新生兒服飾品牌[1]。嬰幼兒不能清晰完整地表達自身需求,這就要求在嬰幼兒服飾設計中充分考慮服裝的各種細節,尤其要注意服裝安全性問題。嬰幼兒服裝設計除了要符合嬰幼兒生理特征,還要滿足其心理特征。3~6歲的學齡前兒童開始出現男女性別意識,款式的設計也要有意識地分別男女,不正確的服裝款式也會對此時期的兒童造成心理上的影響[2]。嬰幼兒的成長迅速,身體機能呈階段式發展。這時的服裝與成人服裝注重的裝飾性、社會性不同,更要注重舒適性和衛生[3]。嬰幼兒即嬰兒和幼兒的統稱,一般是指0~6歲的幼小兒童,按年齡可分為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和學齡前期4個階段。新生兒期指自出生后臍帶結扎起到剛滿28天為止這一時期;嬰兒期(乳兒期)指從出生到滿1周歲以前,這階段小兒以乳汁為主要食品,故又稱為乳兒期;幼兒期指1周歲以后到滿3周歲之前;學齡前期指3周歲后到6歲入小學前,這個時期是體型急劇變化的時期,同時精神方面呈現驚人的、階段式的發展,也是培養色彩感覺的時期,與這一時期心理、身體特點相適應的服裝對兒童生長會起到很大的作用。3~6歲小兒腦功能發育越來越完善,活動多,運動量大,除了吃和睡,幾乎沒有閑著的時候。隨著活動量的增加,小兒體內熱量消耗增加,皮下脂肪減少,肌肉開始增長,身體變得瘦而結實。3~6歲小兒體格發育比嬰幼兒期緩慢得多,平均每年體重增加1.5~2.0kg,身高每年增長5~6cm。
1嬰幼兒的體型特點
1.1新生兒期
出生時身長大約50cm,體重一般在2.5~4kg,身長在46~52cm,頭圍大約34cm,胸圍比頭圍略小1~2cm。
1.2嬰兒期
伴隨成長體型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出生后一年身長大約是出生時的1.5倍,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腹圍大于胸圍和臀圍,腹部呈突出的圓筒狀,脖子不明顯,頭大四肢小,雙腿呈O型。1歲大的嬰兒大約是4頭身。
1.3幼兒期至學齡前期
1~3歲的幼兒腹部向前突,腰不明顯,脖子有了初步發育但還是較短。隨著年齡的增長,四肢開始發育,漸漸地,頭身比例增加,體型開始變得細長,大約是4.5頭身。
2嬰幼兒的生理特點
2.1嬰兒期
嬰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末梢血管未發育完成,體溫調節機能未發育,因此體溫受氣候、室溫影響很大。出生后前幾個月從母體攝取的免疫力會抵抗病毒感染,但1歲后抵抗力逐漸變低,容易被感冒等病毒感染。另外,體表面積變大,散發熱量也會變大,新陳代謝速度比成人快20%以上,此時的嬰兒很容易出汗。嬰兒期的皮膚十分嬌弱,對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容易受傷,受濕疹、痱子等皮膚炎癥的影響,容易化膿。
2.2幼兒期至學齡前期
幼兒期到學齡前期活動量變大,身體產生的熱量也會變大,新陳代謝旺盛,更容易出汗,內衣變臟明顯。體溫比成人高約1℃。運動量變化較大,皮膚散熱量、皮膚表面濕氣大。皮膚薄又柔軟,容易受到紫外線影響。
3嬰幼兒的行動特點
3.1嬰兒期
嬰兒期的睡眠和活動時間不固定,大部分時間都在嬰兒床里度過。4個月左右開始可以翻身,到了6~7個月基本都可以坐立、爬行或者抓東西站起來,到了1歲開始可以獨立行走。這一時期的服裝容易被口水、尿便、食物弄臟。
3.2幼兒期到學齡前期
運動變得活躍,服裝容易被食物殘渣弄臟。自己不會選擇衣物,表達冷熱能力也不強。到了3歲左右可以自己穿脫衣物,對扣子會產生興趣。這一時期的幼兒好奇心強,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卻對危險沒有認識,這一時期的幼兒受傷、事故死亡率增加,如被熱水燙傷的事故增加。適宜穿著容易穿脫的衣服,必須考慮服裝的危險性。
4嬰幼兒的服裝設計
4.1嬰兒服
(1)面料。選擇質地柔軟,對皮膚刺激性低,吸濕性、通氣性好的面料;吸汗、帶有伸縮性的面料;輕柔、保暖性好的面料;脫漿的棉布、紗布、針織的面料等,適宜選擇容易清洗的面料。顏色適宜選擇容易發現污漬的淺色系,如白色、淡黃色、淺粉色、淺藍色。(2)縫制。考慮到嬰幼兒皮膚嬌嫩的特點,對服飾縫制工藝要區別于成人服裝。嬰兒不具備語言表達功能,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不能充分表達自身的需求,因此在縫制部分也要充分考慮到服裝的安全性。比如,為了防止線頭纏繞對嬰幼兒的手指與腳趾造成傷害,幼兒內衣、連腳褲線頭應去除干凈;后中心不開縫,縫份盡量留少,縫份進行馬邊處理,把縫份留在外面。兒童皮膚細嫩,應避免嬰兒服內面的耐久性標識直接與兒童皮膚接觸。內衣產品對商標、洗滌標要縫在衣服外面,避免刺激嬰幼兒皮膚。(3)形態。嬰兒期的前半段時間嬰兒幾乎都是躺在床上,服裝盡量寬松,以全身都能包裹住且沒有領的連衣裙形式為宜。因為經常會換衣服,前襟以系繩為主的形式比較便捷,袖口適當放大,以大人的手指能放進去的大小比較適宜;扣子或者魔術貼可能會傷到嬰兒皮膚,所以盡量避免扣子或者魔術貼的形式。嬰兒期的后半段嬰兒會爬或者可以扶站的時候,比較適合連體寬松的娃娃服(rompers)、連衣背帶褲(overalls)等不會妨礙運動、不容易迸裂的寬松款;或者不妨礙運動的上下分開的寬松服裝(twopiece)也比較適合,上下分開的服裝以穿脫容易、方便換紙尿褲的款式更加適合。嬰兒會坐之后,就可以穿套頭或者肩部可以打開的上衣,這樣的衣服更容易穿脫。這一時期的嬰兒屬于腹式呼吸,因此腰圍位置要留有足夠余量,腰圍位置盡量以皮筋等進行收口式設計。(4)著裝。大多數母親以自己感覺的溫度來給嬰兒穿服裝。這個時期的嬰兒因為新陳代謝速度很快,產生的熱量會比成人高,所以適宜比成人穿著衣服量少一層左右的厚度比較適宜,盡量避免穿得太厚。此時嬰兒出于喝奶、排便等原因可能會經常弄臟衣服,衣服弄臟后要盡快更換新的衣服,新買的服裝要先水洗晾干后再給嬰兒穿。為了促進腳部血管調節機能的發育,在能走路之前大體上不需要穿襪子。如果發量稀少,在冬天室外可以選擇一款帽子保暖,在夏天也可以選擇遮光的帽子。此階段的嬰兒容易出汗,應選擇通氣性良好材料制作帽子。
4.2幼兒服
到了幼兒期的兒童,活動更加頻繁,適合穿著輕便、有伸縮性的服裝。幼兒玩耍經常會弄臟衣服,洗衣服的頻率也增加,適合使用耐久性強且染色牢固度高的面料。體型呈直筒狀,這個時期的幼兒可以穿上下分開的衣服。為了不阻礙胸腹式呼吸,腰的位置不要系得太緊,可以穿背帶褲或者兒童連衣裙。如果腹部突出,上衣的底擺適合寬松款式;如果頭部較大,為了穿脫容易,領圍盡量寬松,或者領圍位置系扣的前襟盡量加深加大;如果兒童脖子較短,則比較適合無領或低領座的款式,如無領座的襯衫領、娃娃領等。如果衣服過短,下蹲時會露出后背;衣長過長,下蹲時衣擺會接觸地面弄臟衣服,站起來時會踩到衣角或者衣服被勾住等。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上衣或裙子的長度要根據不同時期的身高適當調整。這是生長速度很快的時期,如果衣服的尺寸不合適,過大過小的服裝都會影響兒童運動,從而導致危險或不必要的情況發生,因此這個時期要選擇大小合適的尺寸。兒童的足底形狀會隨著走路機能的成長而發生較大的變化。尤其腳趾部發育會很容易受到鞋的影響,足弓的位置從會走路時開始發育,兩歲開始形成拱形。走路姿態也會漸漸向外八字發展。選擇鞋子要大小合適,指尖部分要有余量,容易穿脫,通氣性好,鞋底柔軟。
4.3學齡前童裝
4歲以后,隨著兒童身體的成長,運動機能變得發達,運動量或超過成年人幾倍,男女性別特點開始顯現,性格也差異凸顯,這一時期逐漸進入幼兒園。因為開始進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款式上比較適宜前衣襟開口、便于自己穿脫的服裝,口袋也要考慮到大小,盡量放在兒童方便使用的位置。另外,進入這個時期,開始出現男女性別意識,款式的設計也要有意識地區分男女,兒童會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式或款式。
5結束語
綜上,在設計嬰幼兒服裝時應該充分考慮嬰幼兒生理、心理特征,在嬰幼兒服裝中加入相應的功能性設計,使其能夠更加符合嬰幼兒的穿著需求,更好地保護他們。
參考文獻:
[1]寇福飛.正確選擇嬰幼兒服裝[J].中國棉花加工,2020(5):29.
[2]吳柳嫻,陳召容.針織嬰幼兒及兒童服裝產品的標準對比分析[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3):43-44.
[3]孫艷麗,周捷.人體工效學在嬰幼兒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紡織科技進展,2018(9):31-33.
作者:王貫 單位:魯迅美術學院
- 上一篇:經濟林木栽培種植技術分析
- 下一篇:有機化學機理解題思路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