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區環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21 04:18:09

導語:居住小區環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住小區環境設計論文

摘要:居住小區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長期生活于鋼筋混凝土筑成的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追求自然、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居住小區的環境設計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環境設計,而且還要納入人文文化領域,形成全新的能夠滿足于居民多元化需求的新型居住小區。本文從居住小區設計基本特征出發,進而力求探討小區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居住小區;環境設計

一、居住小區設計特征

(一)整體化。居住小區作為一個規劃設計的整體而存在。居住小區無論是大還是小,都是一個協同一體的園林,因此其建筑風格、綠化、小品、裝飾色彩等因素都要協調統一,形成一個整體美學效果。居住小區設計不同于過去的傳統園林設計,無論傳統園林多大,在同一時期一般都只有一戶主人,因此傳統園林的特征較為鮮明,容易形成統一的整體化風格。而居住小區業主繁多,審美觀點不同,雖然設計建造一般由施工單位完成,但也要綜合多方面意見,而且居住小區建筑物要遠遠多于傳統園林,因此更難以形成整體化風格。但是如果一個居住小區居住環境失去了整體性的效果控制,那無論設計得再美,各建筑、各元素之間也都只能是一些美學碎片,難以形成整體小區概念。(二)多功能性。如前所述,居住小區業主眾多,需求也多種多樣。作為業主生活居住時間最長的重要場所,居住小區勢必要滿足業主的多種需求,因此,居住小區環境設計需要具有多功能性。首先,作為居住型小區,居住功能是首要條件。其次,作為居民生活的主要場所,娛樂和休閑功能必不可少。再次,作為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保障,自然美化功能也是必備條件。另外,滿足居民的文化、交際、隱私等需求的功能分區都必不可少。一個多功能居住小區能夠包含更深層次的居住內涵,使得城市形態更為豐富多彩。(三)人文化。居住小區是滿足業主居住要求的空間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也越來越突出,小區的環境設計中的人文要素是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要素。在居住小區內業主眾多,文化層次、年齡階段也不盡相同,因此,居住小區應設計較為豐富的人文要素,盡量滿足業主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營造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空間居住環境。(四)藝術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一個表現方面即是營造出一個充滿藝術性的生活空間。居住小區是兼有居住功能和觀賞功能于一體的生活空間,具有藝術性的環境美是居住小區環境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從房屋建筑到小品建設,從植株選擇到色彩搭配,無一不是藝術性的體現。通過對有形空間的藝術設計進而營造出一個具有觀賞、自然、舒適、協調等感官感受的無形空間,以提高生活品質。(五)科技化。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生活中的高科技追求也越來越高。比如建筑材料中的高科技材料運用,打造出更為環保節能的新型建筑;智能化小區的概念也越來越普及,通過WIFI的全方位覆蓋,鏈接起空間內的各種管理系統、監控系統等基本電子信息,使得居住小區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安全。并且,門禁系統的科技化發展不但提高了安全性,也使得業主生活越來越便利。[1]

二、居住小區環境設計的作用

(一)改善情緒?,F代人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筑起的城市中,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情緒長期處于緊繃的狀態之中,面對這種狀況,急需一個能夠緩解情緒、放松精神的場所。作為人的生活空間,居住小區自然就要承擔起這一重要作用。精致的景觀、舒適的環境能夠起到放松精神、改善情緒的作用,回歸自然的田園風光能夠讓人精神愉悅,心情舒暢。因此,居住小區進行環境設計有利于業主改善情緒,營造出舒適的居家環境。(二)改善人的交際行為。景觀布局能夠影響到人的交際行為。在傳統的四合院時代,鄰里之間的交往是較為密切的,“遠親不如近鄰”即說明了鄰里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到了高樓大廈時代,居住品質得到了提升的同時反而疏離了鄰里之間的關系,以至于造成為對門之間互不認識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居住環境中缺少交際空間,以及過度的安全防范意識造成為人際關系冷漠的局面。營造良好的社區自然以及人文環境,將業主從“安全門”里“請”出來,使業主之間能夠在兒童活動區、老年活動區、公共活動區等場所活動交流,使人際關系更為緊密,從而改善人的交際行為。(三)提高生活品質。居住小區環境設計能夠提高業主生活品質。首先,自然景觀能夠增大綠化率,改善空氣環境,營造自然情趣;其次,建筑小品能夠點綴小區建筑景觀,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增加生活情趣;最后,水景的使用能夠增加小區的靈性,并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小區環境設計不僅能夠使小區看起來更為美觀,更能夠為業主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而且人文空間的營造也能夠提升園區的整體品質。(四)改善生態環境。第一,綠化可以制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凈化空氣、制造有機物、防風固土等重要作用。城市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大城市病的一種重要癥狀,使得居住其中的居民深受其害,居住小區內的綠化率高,則能小范圍改變這種狀況,而如果每一個居住小區都能夠注重綠化的話,則能夠提高城市的綠化率,從而改善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第二,高大的喬木具有降噪的重要作用。城市內空氣污染是一種城市病,而噪聲污染又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城市病癥狀。大量的汽車在道路上奔馳,工廠的生產加工,商鋪中的高音音箱,等等,都是城市噪聲污染的來源。高大的喬木具有降噪功能,能夠有效降低居住小區內的噪音,營造出寧靜的居住環境??傊?,注重居住小區內的環境設計,能夠有效地改善小區內的生態環境,大面積的綠植還能夠營造出局部小氣候,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2]

三、居住小區環境設計原則

(一)以人為本,建筑為主體。居住小區是以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為前提而存在的,因此居住小區環境設計的首要原則即是以人為本原則。無論是建筑物本身的設計還是小品的布局,無論是綠色植物的種植還是人文環境的營造,都要以滿足居民需求、營造舒適環境為設計前提,這是居民對小區環境的基本需求。建筑是居住小區的核心,是居民居住的主要空間,因此小區環境設計要圍繞主體建筑來進行設計,從顏色、比例、方向等方面都要和建筑風格相統一,并以人的舒適度為前提。任何不符合人的舒適感覺的建筑作品都是失敗的建筑作品。比如令人感覺愉悅的房屋空間是方正的空間,但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為節省空間,將房屋設計成多邊形,并留出大量的銳角空間,既不美觀,又會造成人的壓抑心理,并不是成功的建筑作品。(二)用植物優化居住環境。植物對于居住小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綠植的布置。首先要用綠植構建出舒適的戶外休閑生活空間;其次要用綠植營造出優美的室外環境;再次,利用喬木的遮陰功能打造出夏日的避暑空間,降低小區內的日照溫度,打造小區小氣候環境,改善空氣質量,降低噪音污染,并注重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三)景觀小品點綴空間。居住小區中需要滿足業主的不同功能需求,景觀小品既能夠打造出休閑娛樂空間,又能夠美化環境,還能增添園林情趣,因此,豐富多彩、姿態各異的景觀小品是居住小區環境設計中重要的空間組成部分。(四)引入高科技智能化手段現代化居住小區中,高科技含量必不可少。智能化小區中,建筑材料的改良能夠降低污染、節約能源;生活服務化設施、安全監控系統等智能化設備手段,能夠整體提升居住小區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使得居民生活更加安全、便利。

四、居住小區環境設計的方法

(一)突破單一模式,多元化規劃。因歷史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居住小區規劃千篇一律,以隊列式布局的方式進行設計,而且秉持粗線條設計原則,較少設計景觀環境,甚至于活動空間也較少,使得居住小區功能分化極不合理。在現代化小區規劃設計中,要突破這種粗線條的單一模式,充分考慮人的需求,細化環境設計內容,形成格局特色的多元化規劃模式,增添居住小區環境魅力。(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間。各校區的實際環境并不相同,秉持因地制宜原則,能夠充分利用自然空間環境進行設計并且創新。通過對舊有的洼地、坡地的改進完善,結合小區建筑風格,構建出具有小區特色風格的自然環境。注重點線面的融合,使各空間能夠有效連接,使綠地能夠圍繞整個小區,打造出四處有綠色,處處有綠地的環境狀態。用綠地的分隔、連接功能劃分不同功能區,打造出富有層次的環境空間。(三)功能齊全,協調統一。居住小區需要滿足業主休閑、娛樂、鍛煉、交友等不同需求,因此各種功能空間要相對齊全。充分考慮老人、兒童、中年人等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需求,做到分區合理,互不干擾。尤其是老年人的廣場舞空間要和居住空間以及其他休閑空間有所分隔,防止因干擾到他人正常休息而引起矛盾糾紛。各功能空間根據不同層次可分為公共空間、私密空間兩個較大的層次,在注重私密空間的隱私保密基礎上也要考慮安全性問題,避免出現安全死角。各功能分區要與主體建筑物保持風格統一,相互協調。并且居住小區風格特色也要與所在城市的風格相互協調,與大眾審美相統一,避免太過于突兀另類,引起居住者心理不適。

五、結語

居住小區環境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要充分考慮居住者的居住需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進行設計。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審美需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已經越來越重視,舊有的單一的居住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心理要求,而更趨向于對個性化的、多元化的居住小區的向往和追求。環境的綠化是現代化小區環境好壞的重要標志,居民普遍希望小區的綠化率越高越好,并且綠植也確實能夠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在人類和大自然相互依賴的情況下,發展人和大自然親近的休閑生活區域,使居民充分享受大自然,這不僅僅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城市可以持續發展的基礎。[3]

參考文獻:

[1]邱泉生.試論居住小區的環境設計[J].科技資訊,2006(12):49.

[2]任全偉.小區景觀設計對居住環境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2013(6).

[3]胡艷琳.淺析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J].科技風,2013(11).

作者:孔德傲 胡濱暄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