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的運用

時間:2022-10-16 03:46:04

導語:可持續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可持續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的運用

摘要:文章對可持續設計理念的內涵進行分析,借鑒國外可持續設計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提出了國內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融入可持續設計理念的途徑和改革方向,以培養出更多具有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環境設計師。

關鍵詞:環境設計;可持續設計;設計教育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能源稀缺等問題成為全球日益關注的話題,人類應該學會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人類生存下去的必然趨勢。我國也一直大力提倡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力求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和能源的保護意識。環境設計師主要從事室內外設計與裝修工作,與人們工作、生活著的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理應肩負起環境保護的重任。而對于培養環境設計師的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來說,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入到本專業的教育中去已經成為環境設計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可持續設計理念及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決定了可持續設計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從事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師應當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設計理念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認真審視今天的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真正體現環境設計教育的新特色。雖然環境設計并不能徹底解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一系列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但是,提倡可持續設計理念,對于環境設計行業自身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無疑是有益的。

1.可持續設計的內涵

1.1可持續設計的概念。廣義而言的可持續設計涉及了人類社會的所有學科。作為全球化的主題,可持續設計從國際合作到政策運作再到民間多層面協作模式,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學科。狹義而言的可持續設計則歸屬設計學科的范疇,尤其廣泛地與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景觀園林設計、環境設計等設計專業密切相關。設計學科提倡的可持續設計理念主要包含五項設計原則,即5R原則[1]。①Revalue(反思)原則。反思原則是從可持續設計的角度出發,對設計進行重新認識和思考,找到更加準確的設計切入點,從而認清設計的正確方向。②Reuse(再利用)原則。再利用原則強調在設計的過程中對一切可以利用的舊家具、舊設備、舊材料進行再次回收和利用,節約資源。③Renew(更新使用)原則。更新使用原則注重的是對舊的事物進行更新改造之后重新利用。④Recycle(再生使用)原則。再生使用原則是通過對各種資源,尤其是稀缺的資源加以回收利用,通過某種方式的改造、加工和提煉之后循環使用。⑤Reduce(減量)原則。減量原則是在設計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各種資源的消耗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1.2綠色設計、生態設計與可持續設計。可持續設計是綠色設計、生態設計的無限延伸。可持續設計雖與綠色設計有著相同的本質,但范疇包括得更加廣泛。可持續設計不僅強調自然環境的可持續,還關注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在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之間尋找和建立一種平衡的關系[2]。可持續設計根據不同的側重面有著不同的理解,首先是側重于自然生態環境方面的理解:可持續設計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自身更新能力的發展,一旦自然資源自身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對自然的使用速度,那將打破自然資源的平衡狀態,對自然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其次是側重于經濟體系方面的理解:可持續設計通過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創造出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獲取經濟方面的利益,但是這種經濟利益不能以提前消耗后代人們的利益為代價,否則會破壞健康的不斷發展的經濟體系。再次是側重于科技方面的理解:可持續設計在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科技發展以達到為人類服務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應最大化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最后是側重于社會方面的理解:可持續設計可以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使人類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更加舒適,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的基礎上,但這種消耗應不超出自然生態系統包容能力的范圍之外,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健康持久地發展下去。盡管可持續設計有四個不同側重面的理解,但其內涵都是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最終目的是既要滿足當代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又要保證不提前消耗后代人類的生存資源,實現生態、經濟、科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3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發展現狀。可持續設計理念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過兩次高潮,一次是由北歐建筑學派提倡的“地域主義”、“生態保護”設計中的可持續設計思潮,一次是由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3]。地域主義強調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注重提取當地人們熟悉的文化中的更本質的東西,將提取出來的地方文化和現代技術結合,使設計和當地社會的發展保持一種緊密與可持續的關系。生態保護強調在設計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只有一個地球”更是從本質上警告人類,人類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地球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否則人類將無處生存。可持續設計理念發展的兩次高潮均由北歐提出,北歐的人文功能主義設計理念早已得到全球設計界的認可和追隨。在可持續設計的實踐方面,北歐也一直默默地領先,以最切實可行的可持續設計理念,建設著北歐模式的和諧社會。除了北歐,日本的設計界是可持續設計理念的另一個代表。日本的設計師通過設計實踐履行著保護環境的職責,他們提出了包括建筑和自然環境共生、建筑節能的新技術、建筑和當地人文環境的相融合等一系列的可持續設計方法。歐洲設計界更是專門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的網絡聯盟———“DESISNETWORK(DesignforSocialInnovationandSustainability)”,以促進設計引領的可持續的社會變化[4]。

2可持續設計理念與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融合

2.1環境設計專業融入可持續設計理念的重要性。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核心思想是為了實現社會、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環境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們建設理想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這與社會、經濟、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恰恰符合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核心。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是培養環境設計人才的主要途徑,因此,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融入可持續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形成可持續設計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從接觸設計開始就樹立對自然生態環境負責任的態度,造就學生自覺的可持續設計思想,這對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2可持續設計理念在國內高校設計專業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近幾年,國內很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開始關注可持續設計,有些院校設置了相關的專業,有些院校將可持續設計融入到平時的教學研究中。清華大學、江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紛紛開設了有關可持續設計的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包括“可持續的產品設計”、“可持續設計理論與實踐”、“可持續設計與服務創新”、“可持續系統設計”等,這些課程系統地介紹了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設計方法[5]。有些高校還與國外的高校或者設計機構合作,多方面的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可持續設計的最新動態,從教育和實踐兩個方面研究可持續設計理念,以達到培養學生可持續設計思想的目的。

3可持續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中的培養途徑

3.1開設可持續設計的相關課程。可持續設計是設計行業的發展方向,作為培養未來設計師主要途徑的高校,應該設置可持續設計的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設置在專業課或者公共選修課中,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理解可持續設計的重要性。但可持續設計課程體系需要從教材、設備、案例等方面進行認真的研究,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需要高校、教師以及學生多方面的努力,學習國外的相關經驗,掌握最新的可持續設計信息。3.2育人隊伍的建設。要教會學生可持續設計,老師自己應先學會可持續設計。作為高校教師,一方面可將北歐可持續設計理念運用到課程的講授中去,另一方面可定期邀請可持續設計這方面的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傳播可持續設計理念,使老師和學生在教學相長中學習國內和國外的可持續設計的最新知識。3.3利用LeNS-China平臺,推廣教學與實踐。LeNS-China(中國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是國內高校可持續設計教學的在線資源庫,它起源于歐洲的LeNS項目。LeNS是國際可持續發展網絡學習網絡,是一個由歐盟支持的項目,涉及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36所大學,旨在推動新一代設計師和設計教育工作者能夠有效促進向人人享有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過渡[5]。在可持續性設計方面,希望改善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跨文化交流和可及性。任何學生、設計師和教師都可以訪問下載、修改、混合和重復使用一套連接的開放和復制的學習資源,即課程、講座、工具、案例、標準、項目。LeNS-China是高校可持續設計教學的在線資源庫,高校師生和設計行業人士可通過這個平臺隨時了解和掌握可持續設計的發展動態,是一個信息和教學共享服務的平臺,通過學習為我國的可持續設計發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渠道。3.4與其他學科融合。可持續設計涉及到很多學科,如環境學、生態學、自然學科、社會學、經濟學等,這些學科和可持續設計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可持續設計必須要和其他學科相融合,構建可持續設計課程體系應該以設計課程的教師為中心,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師作為協助,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4結語

培養學生的可持續設計意識是當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目標之一,為了能成功地完成這一教學目標,高校教師及相關的專家、學者須將可持續設計理念貫徹到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創新探索,最終構建起能夠滿足環境設計人才培養需求,適合環境設計專業發展的教育模式和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呂明月.國內可持續設計實踐與教學探析[J].設計藝術研究,2015,5(04):116-121.

[2]吳宗建.淺析可持續設計觀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培育[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1(05):136-138.

[3]張申浩.論室內設計中藝術性與可持續性的統一[D].北方工業大學,2017.

[4]曲含怡.可持續發展理論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5]李瑾.試論可持續室內環境設計理論的內涵[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9(11):118.

作者:榮明芹 單位:廣東培正學院 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