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區環境設計改造策略初探
時間:2022-04-07 03:18:08
導語:城市街區環境設計改造策略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地域主義并非新的概念,它源起于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風景造園運動,是對現代主義設計潮流的反思,也是鄉土建筑理念的繼承與發展。基于今天新視域主義的視野,分析當今中國城市街區環境設計改造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通過對地域文脈和鄉土文化的深入探析,剖析當今城市街區改造設計需要的新內涵,對比國內不同思維下的街區改造案例來總結經驗與成熟模式,從而為中國的城市街區的改造提出策略與方向。
關鍵詞:新地域主義;城市文脈;鄉土文化;城市街區;改造策略
街區是城市結構的基本組成單位,也是城市獨特地域風貌的集中展示,城市文脈的傳承、習俗文化的展現、市民記憶與認知的重要載體,和城市傳統價值與人文氣息有著共生關系。全球化的背景導致生活同質化的加劇,城市建設與發展不免受到國內甚至是國外城市發展影響而產生趨同化,現在的城市景觀往往因為過于相似的“設計語義”使得面貌趨于雷同,而隨之也將城市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脈絡丟棄,產生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這樣的建設讓城市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產生的城市文脈消失殆盡,城市的文化認同感和場景歸屬感面臨巨大危機。同時很多城市為了延續當地城市傳統面貌,簡單粗暴地直接將城市符號提取出來,套在新的城市改造方案中,這種沒有深刻理解時代特點,簡單地將傳統文化的理解停留在靜態上的片面性做法,無疑是一種對地域文脈表面化的理解。我們應該從挖掘城市傳統文化入手,從延續與發展的視角來對待城市的文化根基,但又要以一種倡導時代特征的精神來傳承地域文化,這才是行之有效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1新地域主義思潮的興起
新地域主義思想來源于“地域主義”思想,而18世紀英國的風景造園運動可以說是地域主義思想的發端,地域主義原指建筑上吸納民族的、傳統的亦或者民俗的、本土的設計風格,是現代設計展現出特有的地方風格來加強城市化的特征,以此來還原鄉土主義或者地方主義,是一種對現代主義思潮的批判與反對。正如意大利藝術評論家阿齊萊•博尼托•奧利瓦曾經所說:20世紀末以及21世紀前十年由兩項運動所主導———全球化和部落化。其中的部落化試圖抗拒全球化而試圖頑固地保留地域特色。新地域主義屬于傳統的復興,更是傳統面向未來的再創造。新地域主義相較于地域主義,其中的“新”主要來源于對傳統的地域主義特征的優缺點進行總結進而成為一種新的指導思想來作為對傳統的“批判”。許多建筑設計的過程都針對地域特征創造出更多的本土特色的新式建筑,這樣一來新地域主義就成了“古典”與“現代”的折中,但是這里的折中并非是單純地尋找中心或者平衡點,而是探尋現代城市中最本質的傳統,在傳統的文脈中尋求現代新的發展,把關注的點放在解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脈上,加上對于本質文化的追求,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將思想、技術、材料、環境、人居等所有的設計要素進行糅合后進行有機整合來表達現代社會中人與環境之間的本土化關系,強調具有傳統特點的地域文化特征。新地域主義設計并非簡單提取“傳統元素”或者“本土材料”去找尋城市外觀的本土化,而是做出符合當前城市生活更深層次的文化挖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已經關注新視域主義的概念,也做出了相應的探索,這些學者以本土文化為切入點,在實踐中加入新地域主義的理念,試圖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如上海SOHO復興廣場就采用了里弄式布局來融合周圍海派風貌環境,進而打造一個符合現代上海的文化生活街區。北京菊兒胡同的改造就是清華吳良鏞對于四合院空間新的探索,既更新了原有街區的老舊面貌,又保持了原來的風味。這些案例都是實踐者們試圖尋找一種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平衡點”,用“新”的方式處理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關系,對現代城市建筑、景觀、街區等的傳承,保護地域文化和鄉土文化有著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2城市發展和地域文化
城市周而復始的生命循環讓他留下了時代的烙印,對于現代城市景觀而言,大家對于城市的理想化是深埋于城市歷史中的文化認同感能夠投射于城市中被整體展現出來,而非埋沒變成城市歷史。城市文化是有別于其他城市特征的特殊表現,是經過長期發展積累下來的城市與人的內涵的綜合體現,也是最核心的發展要素。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的跨度造就的城市數量可觀,因此我國的地域文化不僅是城市文化傳統的展現,更是中華民族博大文明的集中地。這種在不同地區之間發展流傳的獨特文化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人們的地域風俗也是通過地域文化體現的。城市環境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比城市印記和城市文化等其他諸多表述方式更為具體。地域文化并非靜態的某種影響因素,而是以動態發展的延續行為特征的城市發展方式,地域文化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是城市面貌,如建筑、景觀、街道等空間規劃布局,還影響了民俗民風等意識形態的發展方向。其核心要義是體現城市獨有的精神內涵。從東南大學的王建國院士的《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中的論述:城市的發展應該充分發揮、利用、保護已有的城市特色,以符合時代創新精神和保持文化特色作為發展目標,尊重歷史并保持文化特色同時提高城市環境品質,滿足城市居住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地域文化對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形象氣質的提升有顯著作用。地域文化在城市中的體現主要圍繞建筑格局、公共景觀、街道環境等,他們共同組建了城市風貌。這種獨有的城市風貌為城市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帶來重要作用。若城市失去特色就沒了靈魂,為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更甚者能夠打破城市的核心凝聚力而失去居民。
3傳統地域文化特色理念下的街區改造分析
城市街區是城市的基本構成單元,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舊城改造和舊街改造是不可逆的趨勢,這些改造活動從初衷的單一的環境改造到后來的注重城市文化及特色的打造,始終在找尋打破和保持的平衡點。文章通過對于傳統改造方式的探析為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城市街區改造模式尋找新的理論支撐。3.1傳統地域文化理念下的街區改造模式分析。3.1.1歷史留存型。這種主要圍繞對象是具有獨特歷史背景的街區而展開的,主要為了當地的歷史風貌的延續與可持續為首要目標,通過建筑物和街道樣貌的盡可能保護來還原城市的歷史文化面貌,改造中還要注意新舊建筑之間的視覺沖突,如很多古城改造中,都是首先出于對古城和周圍景觀環境的保護為先,延續城市整體的面貌和歷史發展脈絡,再去著手進行舊的修復與新建的關系,達到新改造街區的歷史真實性的恢復來體現地域特征。3.1.2更新改造型。更新改造主要是以功能更新為主,一方面要延續城市的歷史風貌,但是更重要的是對街區內部功能和結構的革新從而達到實際的使用價值的作用。這種方式力求通過合理的設計,不僅保留原來的格局,將外觀盡量保存下來,更是對內部進行升級改造,提升舊建筑的價值,也保留了文化建筑本身,找到了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3.1.3風貌再塑型。風貌的重塑主要是在原有的街道改造后,呈現的新的樣貌和原來的截然不同的類型,有些街區的改造主要為了重現歷史的面貌而進行整體重塑,回到以前大家都熟悉的形態。3.2存在問題。3.2.1城市肌理新舊不協調。一些城市在更新的過程中采用簡單粗暴的直接推倒重建的方式,新舊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街道和建筑都是碎片化的斷面存在,對原有的肌理產生了極大的割裂感,街區空間秩序也慢慢紊亂,屬于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場所感也逐漸消失。雖然也有一些街道通過外觀整體性的規劃與布局,產生了較為統一的樣式,雖然視覺上看起來統一有序,但是由于過于同一化而缺少個性,這種整齊劃一的特征割斷了民眾對于城市的歷史記憶和城市情感,如何在新建筑中還原歷史與時代精神是需要在改造設計中考慮的重要問題。3.2.2盲目復制地域符號。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改造案例發現許多對于地域性理解出現偏差的現象,沒有從根本探尋地域性的本意,而是盲目復制地域特征與符號,讓整個改造“看起來像”,但是并沒有內涵上的創新。例如現代很熱的仿古街,就是依照傳統古街模式打造地域文化的一種方式,但是除了外觀上的代入感,并沒有實質的去注重內涵表現,整個文化價值就無從體現,也就沒有古今的一種碰撞,也就無法迸發出歷史的生命力。但從另一個維度考慮,現代開放社會很難再回到傳統的古街狀態,單純激進的復制又很難突破創新,過于開放文化和地域邊界又打破了地域特色,讓本該屬于自己的特點消亡。3.2.3地域特色打造不當。諸多街區都在片面地追求空間和文化效果而忽略了周邊地理、社會等環境因素。對于材料整體性考慮的缺乏造成了材料耐用性不高,短命、價高、難修等問題集中暴露頻發。應該用傳統手段來營造城市歷史感,這樣更有科學性和文化性。一味地追求現代技術或者新式建筑很難具備合理性。若將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的兼備作為技術手段帶來的街區的環境表達則更為生動。3.2.4管理與運營。城市街區多為政府行為,而公共設施出現的問題一般都是前期改造設計煥然一新,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后期的運營和維護上產生問題。很多仿古街區都是前期顧客較多,但隨著周邊商業業態的不斷變化自身逐漸衰落,造成后期人氣下滑而衰落,因此整體的運營與可持續發展創新是關鍵。
4新地域主義視野下的城市街區環境設計改造策略
4.1保留城市肌理,新舊建筑統一。更新是城市發展必要的過程,在更新過程中,既要滿足現代功能的需求又要考慮對于舊的城市肌理的保留和調整。保留不僅是外觀,更是文化歷史氛圍的留存,也是未來的城市之根,對城市發展有積極的重要意義。舊建筑的拆除和新建筑的建造必然會產生新舊之間的調和問題,更有新建筑是否對城市歷史氛圍的表達具有延續性。研究大量案例我們可以得出,要保留原貌,應該盡量在比例尺度、材質色彩上有所呼應,新舊結合的方式延續城市肌理。4.2基于城市文化特色,重現“傳承”與“再生”。城市街區環境設計改造應該充分提取和挖掘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點的設計要素來體現城市文化歷史內涵和延續城市風土風貌。首先要立足于當前的思維之下,尊重全球化背景的時代背景,認清科技的進步與地位,既要在設計中體現“傳承”的關系,也要有“再生”的體現。如成都的太古里,在設計伊始就確定了現代方式來體現傳統精髓的設計理念,街區改造將成都巷子文化中的包容與舒適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都市的時尚和鮮艷卻也在街區一一呈現。由于街區內古建較多,因為在布局上沿用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但是建筑內部卻使用新的鋼建筑,外表簡練的青瓦屋頂和黑灰的建筑立面則詮釋了對川西建筑的一種延續與發展,而大片的玻璃幕墻又體現了現代都市的精神面貌成為成都地標。4.3適宜的材料與技術。現代工程講究新技術的應用,在老舊街區的改造中我們要謹慎面對新型材料和新的技術。現代材料與技術過于時代化,若不加節制地使用可能會割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這樣會造成城市場所感的消失和文化的趨同。我國不少地域性表達的案例,如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就是采用新的材料和技術來還原傳統的蘇州園林的建筑精髓。王澍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用了大量收集來的舊瓦來踐行自己的鄉土建筑理念,用技術表達空間,用材料還原歷史,深刻再現了自己一直堅持的鄉土建筑理念,打破單一符號化的設計,加強地域認同感。
5結局與展望
城市街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更是歷史與文化精神傳承與發展的依托。本文從地域主義為切入點,探尋新地域主義理念下城市街區改造設計研究及策略,通過對于現代街區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適合新地域主義理念的改造設計策略研究,總結出了從傳承與再生、城市肌理保護、現代材料與技術三個設計維度的分析,為今后中國的街區改造提出些許意見。
參考文獻
[1]張慧.新地域主義認知下的城市街區環境改造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06):151-154.
[2]孫俊橋,鄧海納.論現代主義建筑與地域主義之間的關系———全球化浪潮之下的地域性建筑[J].現代裝飾(理論),2013(01):113-114.
[3]馮秉旭.基于地域文化的舊城更新城市設計方法研究———以寧夏鹽池縣舊城區更新改造規劃為例[J].城市住宅,2016,23(04):18-23.
[4]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5](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程文娟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 上一篇:技術與藝術交織下環境藝術設計研究
- 下一篇:紡織企業環境監測系統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