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區景觀設計手段論文

時間:2022-10-11 03:10:00

導語:住宅區景觀設計手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住宅區景觀設計手段論文

摘要:2006年9月,針對深圳市規劃局提出的“推進綠色城市建設、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研究課題中的“綠色住區規劃設計”部分,對深圳市部分生態住區展開調研工作。本文主要探討深圳綠色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綠色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綠色住區;現場調研;人均綠地面積;喬、灌、草比例;三維綠量;可持續的園林景觀

一、研究方法

1.1選擇調研住區主要針對獲得建設部A級住宅認證、廣東省綠色住宅、美國LEED及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獎的住區,及知名地產開發商開發的住區。

1.2調研方法①現場調研。對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綠色住區進行現場調研分析,總結規劃設計中與“四節一環保”(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生態環保)有關的特點,分析其優點與不足。②資料分析。對調研住區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統計出其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及環境保護等綠色建筑特征參數。

二、調研結果與分析

2.1場地選址①利用不良土地進行建設。利用不良土地進行建設或是把不良土地進行改造的舉措能為城市節約土地,避免自然環境被人工環境侵占,同時能把這些不良土地變廢為寶,改善其在環境中的消極影響并最終發揮積極的生態效益。在調研的住區當中,深圳泰格公寓利用廢棄坡地作為項目建設的場地;桃源居選擇在一個市政垃圾填埋場的附近并對此采取改造復綠的措施。②選取自然環境較好的地段。調研的住區中,仙湖山莊和陽光綠地家園分別與仙湖植物園和翠竹公園緊鄰,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住區提供優質的視覺景觀及生態效益。調研的住區選址較為安全,建筑場地選址沒有發現洪災、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建筑場地安全范圍內也無火、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但有個別小區存在電磁輻射的影響,高壓線距離住區較近。

2.2場地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①原地形的保護與利用。調研住區中大部分都對場地的原生態環境作出一定的保護,保留場地的原有地形,避免場地平整造成的建設投資增加和項目建設對原有生態環境景觀的破壞。②原地貌的保護與利用。在住區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場地上一些有價值的原生植被得到了保護,這些成年的植被不僅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還傳承著場地所具有的歷史文脈,為建成后的住區營造一份鮮明的可識別個性。

2.3場地生態化建設①人均綠地面積。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中的要求,2010年深圳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將不低于25平方米。足夠的人均綠地面積是保證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保證小區的碳氧量平衡。根據人的耗氧量和植被具有的釋氧量,每人擁有的10平方米的綠地面積是比較合理的。調研中,80%的住區達到每人擁有10平方米綠地面積的要求,達到綠色住區對人均綠地面積的要求。②硬質地面與透水地面的比率。透水地面包括住區中的綠地,裸露的土地和由透水磚鋪設的地面。從調研的幾個住區中可以看到,90%的住區達到相應標準,其透水地面的面積占室外場地總面積的45%以上。另外,各住區的透水地面主要由綠地組成,平均占透水地面72%;而透水磚鋪設的地面只占到很小的一個比例,平均只有4%的比值。這意味著透水地面在硬質鋪地中的應用比例較低,其結果會造成下雨時地表徑流量的增加,加重市政管道的負荷,甚至會使場地中產生積水。③硬質地面的遮蔭率。硬質地面遮蔭率不足是調研住區中的普遍問題。由于行道樹選擇不當(冠幅小或枝葉不茂密)及硬質鋪裝面積過大,導致遮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硬質鋪地吸引過多的直射陽光會導致住區微環境溫度上升。④植物種類選擇。綠色社區應當盡可能選用鄉土樹種及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植物,應強調植物群落生態功能的發揮,對社區內生態環境起保護與凈化作用。調研的幾個住區中,鄉土樹種的平均比例是39%,常用樹種平均比例是64%。⑤喬、灌、草比例。將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層次,豐富了植物的品種,使三維綠量達到最大化,放出的氧氣更多,降低溫度和提高空氣濕度,營造人體舒適尺度的綠色空間。測量地點:福田區城市主場住區。分析:a.溫度:喬灌草搭配種植的地面比稍帶遮蔭的硬質地面溫度低2°C;比無遮蔭硬質地面低了將近10°C。b.濕度:喬灌草搭配種植的地面空氣濕度比硬質地面高26%。結論:喬灌草搭配種植方式可降低溫度和提高空氣濕度。⑥植物與居民的關系。a.住區內受居民歡迎的空間是:休閑座椅周圍栽植冠大蔭濃、遮蔭效果好的植物;廊架上種植攀緣植物起遮蔭作用;圍合的綠籬給人以安全感。b.住區內不受居民歡迎的空間是:硬質鋪地過大,沒有大樹遮蔭的環境,尤其在中心活動場所和滯留等待場所附近;拒人于園外的綠化空間,缺少人與植物的互動。⑦植物生長狀況及后期管理。80%的住區植物生長狀況良好,成活率高達85%以上;有20%的住區內植物生長狀況不佳,植物長勢較弱,甚至有植物瀕臨枯死的狀態,其成活率只有50%。

三、調研的綠色住區目前存在著以下方面的問題

3.1綠化系統不完善,遮蔭率不足、鄉土植物比例偏低①大量選用價格昂貴、遮蔭效果不好的棕櫚科植物,尤其是栽植在住區內道路兩側,無法提供冠大蔭濃的連續遮蔭環境。②有些住區的綠化拒人于園外,草坪、花壇、綠地景觀被鐵柵欄等包圍。這樣雖然綠化覆蓋面積達標,但綠化本身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灌木層的植物嚴重缺乏,三維綠量不足。③過分重視單一草坪,忽略植物群落配置。草坪相對植物群落而言,實用性弱,而且大范圍的草坪養護及建植費用都很高,增加住宅的經濟負擔。④綠化設計與使用后的維護脫節。植物病蟲害嚴重,生長狀況不好,降低住宅小區環境質量。

3.2硬質鋪地面積比率較大,透水地面比率不足、人行道遮蔭率不足等。

3.3實測表明與問卷調查表明聲環境已成為影響住區居住質量的主要因素,交通噪聲擾民現象嚴重。

3.4在節水設計方面調研住區的雨水收集利用措施缺失,中水回用措施沒有全面實施。

四、綠色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建議

4.1可持續的園林景觀①充分利用鄉土樹種。選用少維護、耐候性強、病蟲害少、對人體無害的植物。選擇樹冠水平伸展較大的喬木,為道路硬質地面提供遮蔭。根據住區綠地的不同功能分區考慮相應植被配置。②喬、灌、草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每100平方米綠地上需種植不少于3株喬木、20株灌木和70平方米的草本及地被。③樹種產地與運輸范圍宜在500km范圍內,避免選用從其他地區移植過來的大樹。④應用垂直綠化、架空層綠化及屋頂綠化,增加綠量。⑤植被的成活率不低于98%。⑥應將大量精力放在植物的空間塑造,弱化密集的建筑群給居民帶來的壓抑感。增強小區整體識別性和歸屬感,通過植物、標識、水景及小品來實現。⑦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為園林景觀提供水體循環的動力及景觀照明。綠化灌溉采用噴灌、微灌、滲灌、低壓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加強水體自凈能力,豐富物種多樣性。水體景觀避免硬質駁岸。⑧場地中避免使用深顏色的硬質鋪地。透水地面的使用率不低于50%。

4.2綠色住區景觀設計植物選擇原則①改善生態環境。a.滅菌:廣玉蘭、女貞、大花紫薇、大葉黃楊、檸檬桉、大葉桉、麻楝。b.吸收SO2:海桐、女貞、雞蛋花、米蘭、紅背桂、夾竹桃、黃槿、九里香、垂柳、蒲葵、蒲桃、魚尾葵、假檳榔、棕櫚、散尾葵、芒果、榕樹、印度橡膠榕、高山榕。c.滯塵:廣玉蘭、樟樹、麻楝、黃槿、蒲葵、扁桃、盆架樹、雞蛋花、夾竹桃、菩提樹、榕樹。d.降噪:榕樹、海桐、女貞。②適應特殊生境。a.耐瘠薄耐干旱:夾竹桃、梔子花、黃連木、大葉合歡。b.耐陰性強:八角金盤、鵝掌柴、常春藤、廣玉蘭、蜘蛛蘭、紅背桂、含笑、海桐、蘇鐵、羅漢松、米蘭。c.管理粗放:紫鴨趾草、大花美人蕉。③其他。a.冠大蔭濃的行道樹或庭蔭樹:廣玉蘭、榕樹、麻楝、重陽木、盆架樹、香樟、羊蹄甲、仁面、芒果等。b.不宜過多選用帶危害性植物:(乳汁有毒等)。夾竹桃、南天竹、一品紅、黃蟬。c.人工濕地及人工湖生態圈植物選擇:要求耐污能力強、去污效果好、適合深圳市當地環境、根系較為發達、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公務員之家

挺水植物為:風車草、香蒲、富貴竹、黃菖蒲、傘草、茭白、荷花、澤瀉。其中,風車草為深圳本地水生植物。

浮水植物為:睡蓮、紅菱、荇菜、鳳眼蓮。沉水植物為:金魚藻、苦草和菹草。

參考文獻:

[1]郭潔.更新、再循環、再利用到景觀的重生[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4(4).

[2]于曉華.園林生態住區——21世紀的住區新理念[J].安徽建筑,2003(1).

[3]李東.走向生態與社區的融合——二十一世紀住區規劃思想展望[J].規劃師,1999(3).

[4]沈清基.關于生態住區的思考[J].華中建筑,2000(3).

[5]寧艷杰.城市生態住區評價指標體系探討[A].規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

[6]祁云枝,謝天壽,杜勇軍.養生保健型生態群落在城市園林中的構建[J].中國園林,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