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景觀文化表現綜述

時間:2022-05-23 11:06:00

導語:高校校園景觀文化表現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校園景觀文化表現綜述

對于一所大學而言雄厚的師資力量只是骨架,豐富的校園文化才是一所大學的靈魂,然而當下許多大學,校園文化的體現者僅僅是那些在校的師生,這些文化有些必須要親身去體驗,有些需要參與到他們當中才能感受得到,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因此尋找一種更直接的校園文化表達方式,能更快的提升學校的文化氣息。景觀便是表達文化的最好載體,筆者就如何利用景觀表達大學文化?如何讓大學文化融入景觀中?進行了分析闡釋。

1概念詮釋

文化的表達方式是多樣的,景觀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這里所講的景觀的文化表達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景觀表現形式,也不是對文化的單方面思考,它是通過觀察者對文化的感性認識與對場地理性思考,綜合分析之后,使文化與情感融入到景觀當中,用景觀的語言來表達文化,用文化的情感來詮釋景觀的一個過程。于是,景觀的文化表達并不是景觀的一個“點”,也不是文化的一個“面”,而是二者相結合的一個多元化的文化“空間”。

2以湖南第一師范東方紅校區景觀設計為例

在開始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東方紅校區經行景觀設計之時,筆者心中已經十分激動,懷著對革命領導的敬仰造訪了第一師范原址,其濃厚的文化氣息不禁使人肅然起敬,也為之后的景觀設計以及對文化的思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1學校概況

湖南省第一師范學院東方紅校區位于長沙岳麓區東方紅鎮,是湖南第一師范的新校區,學校前身為南宋時期張栻創辦的長沙城南書院,1903年始立為湖南師范館。1912年和1914年相繼改為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解放后更名為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2008年升格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更為現名。年輕時期曾在該校的老校區就讀,學校因此有了偉人母校的美稱,當時學校還有徐特立、任弼時等一大批的名人在校任教或者學習,在全國小有名氣。目前老校區已經改成紀念館,供學生游人瞻仰,同時東方紅區將取代老校區,成為湖南第一師范師生學習和生活的新家。

2.2基址現狀

東方紅校區的建筑風格延續了老校區的特點,淺灰色的外墻,淡藍色的屋頂,歐式的拱門,與老校區相比更顯現代與大氣,而又不失老校區的莊重與沉穩,建筑布局十分對稱,強化了大門的軸線感,突出了圖書館的中心地位,教學區與宿舍區有一座小山隔開,運動場與宿舍區相鄰,校區內有四座山體,其中南面原為武警農場,山體最大且植被最為豐富。學校所在地區層次感強,高低錯落有致,整體趨勢由東至西逐漸降低。學校內部分地區植物種類較少,群落搭配單一,生態效益較低,且因環境問題部分生長狀況不佳;山體原生植物保存較好,植被覆蓋面大,種類繁多。

2.3場地空間分析

在對場地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和分析之后,我們驚喜的發現,建筑的布局與圍合形式,界定出了許多小的空間,這些空間或是圍合的內庭院或是半開放的景觀走廊,其中包括教學樓區域的6個內庭院,宿舍區的7個內庭院,還有入口的景觀走廊。不僅如此,場地里的4座山把校園自然的包裹起來,也界定出了1個大的空間。建筑圍合的硬質的小空間和自然山體圍合的軟質的大空間,將被設計成小的文化空間和大的自然空間,小的文化空間再串聯成大的文化空間與自然空間相結合,這樣使得布局形式更加整體化,同時也便于文化在景觀中的表達與融合。

2.4設計理念構思

(1)對一師文化的解讀: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積淀和文化素養的學校,而且作為一所師范類的院校,學校里大部分的學生也將走上人民教師這個工作崗位,它的這個特點指引了對一師文化的解讀。杜甫的“潤物細無聲”,寫的是春雨卻暗喻著老師的高尚品德,孜孜不倦、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其中一個“潤”字意味深遠,它沒有“灑”的夸張;沒有“潑”的高調;沒有“濺”的放肆,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厚積薄發的狀態,滋潤萬物,卻不求回報,就好像第一師范,沒有顯赫的名氣,卻培養出了中國的一代偉人;沒有龐大的規模,卻有了百年的歷史。“潤”字處處體現了第一師范的精神。

(2)設計主題的確立:基于對一師文化的深層理解,選取“潤”字作為第一師范學院東方紅校區的景觀主題,寓意:“景觀潤物、大學潤人”。以其為我們的設計出發點,筆者將“潤”解讀成四個不同的版塊:史之潤、文之潤、綠之潤、新之潤,分別展現第一師范的歷史、文化、生態與創新,從這4個方面出發勾畫東方紅校區的新藍圖。筆者以“潤”的精神來設計景觀,追求對場地的合理利用和對現狀的充分理解,滋潤每一塊土地以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同時注重景觀文化的表達,賦予景觀文化的情感,潤物的同時潤人。

2.5景觀整體布局———大空間的規劃

根據現有建筑的排布形式和場地現狀,將景觀結構規劃為一軸(主入口景觀主軸)、二環(教學區6個內庭院形成的文化環和周圍四座山體形成的生態環)、四區(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游憩區)。

(1)景觀與文化融合:主入口景觀主軸是整個學校的重要標志,也是學校對外的第一形象展示。除在景觀布局上需突出軸線感之外,還提煉并加入了學校歷史文化的元素,利用景觀來展現學校的歷史變遷,在整個長200m的半開放空間里感受學校的百年歷史,形成一處完整的景觀通道,體現“史之潤”。教學區6個內庭院采用主題文化庭院的形式,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主旨,將“求知”、“有知”、“識知”、“傳知”、“解知”、“共知”作為6個內庭院的主題,按順時針的順序排布,寓意知識的循環與更替,學與教的一個演化,也就形成了整體布局里二環中的文化環,體現“文之潤”。

(2)景觀與生態結合:在景觀生態方面,對環抱校區的四座山體和生活區、運動區、游憩區進行統一布局,將四座山體以綠色廊道的形式相連,生活區周邊山體的植物融入到生活區內,將生活區的景觀序列與運動區相連,運動區的景觀形式延續到游憩區,這樣使之形成一個綠環,將整個校園包裹在綠色之中。校在綠中,綠在校中,體現“綠之潤”。

(3)景觀與科技結合:在整個校區內運用一套完整雨水收集和生態凈水系統,對校區內的雨水,生活區的中水經行收集,然后在游憩區內四個連續的水體里經行生態凈化,再將水回收利用,用于景觀水池用水和灌溉用水。長沙是一個秋冬季干旱少雨的城市,對水資源的關注展現了學校與時俱進的步伐,體現新之潤。

2.6主要節點設計———小空間的營造

(1)景觀主軸:從學校內大門到圖書館水池前的200m軸線上,布置20盞特色景觀燈柱,一共10排,寓意學校建校至今的10個重要時間節點,在景觀燈底座上刻有相應時間節點的年份以及代表著學校歷史沿革的重要事件的簡述,同時主軸的鋪裝和植物的形式以代表時間的標尺和刻度為靈感,采用長條形的布局,中間穿插長石條坐凳,象征著時間的交錯與延續。植物方面選擇葉形小而規整的龜甲冬青,兩側的景觀樹選用樹形修長整潔的銀杏,與鋪裝和石凳的規整感相吻合,暗喻時間的流逝,使人每跨過一條鋪裝線,每越過一個長條形石凳,都能體會到一個時間的演變,形成完整的景觀序列空間。而兩旁的景觀燈柱又記載著每一個時間段學校的歷史事件,穿越整個景觀主軸便能感受到校園在歷史洪流中的發展歷程,感受一師的文化洗禮。

(2)教學區內庭院:求知園———以小型學習交流空間的圍合與劃分為設計初衷,結合求知的主題,為求知若渴的學子們創造一個與老師交流空間。以文化墻的形式圍合小的交流空間,文化墻上展示少年在第一師范學院學習時與老師討論的浮雕,激勵學生們向偉人看齊,不斷進取不斷超越,營造出一種求知求學的氛圍。植物方面,選用小喬木和灌木如棕竹Rhapisexcelsa(Thunb)HenryexRehcl、珊瑚樹Viburnumodoratissimum等,做作為文化墻的背景,軟化空間的同時有一定的視線遮擋作用,并且大喬木方面采用驅蟲性較好的樹種,以達到師生交流時注意力不被外界所分散的效果。有知園———以晨讀、自學的功能要求經行設計,在庭院內經行小體量的微地形改造,以便把閱讀和晨讀的空間分開,營造出更好的安靜閱讀空間和自由的晨讀空間。結合庭院的主題,每一個小的閱讀空間都設置一個以文字為造型元素的特色坐凳,暗喻知識的積累與鞏固。植物方面,以中型喬木和小灌木造景為主,并在重要位置選用少量桂花Osmanthusfragrans和櫻花Prunusserrulata,淡香與色彩的加入使人在此處閱讀更加心情愉悅。識知園———識知,即對知識的重新認識“溫故而知新”,故庭院以安靜閱讀為主要功能。景墻圍合小的休息交流空間,特色木制座椅,配合植物的穿插和點綴,使每一個小空間都有安靜的文化氛圍。景墻上書有一些的詩詞,植物選用竹子作為景墻背景,加強空間的文化氛圍。傳知園———把了解的、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別人,即知識的傳遞,文明的傳遞,歷史的傳遞。庭院采用開放的空間形式,以一條曲折多變的主路貫穿整個庭院,體現傳遞感。主路鋪裝采用能體現歷史感的長條形的青石板和卵石,青石板上刻有名人詩詞,表達一個文化的傳遞感。主路兩邊一些有起伏的微地形,配合微地形加入假山跌水的造景元素,搭配一些矮灌木,利用地形把水流的流動形態展示出來,象征文化的傳播。解知園———以“曲水流觴”的形態作為庭院的鋪裝骨架,創造出幾個大小不一的半圍合空間,每個空間由色彩各異的花帶圍合,花帶邊上設有特色凳椅,周邊的喬木也以有色葉變化的樹種為主體,以豐富多彩的葉色植物和靈動的多變的空間形態,為師生交流解題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空間,同時也是被難題所困擾的學生解壓的好場所。共知園———以開放的空間,愉快的交流為設計出發點,體現共知的含義:分享自己的見解和認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庭院中心位置設置一個小舞臺,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的空間,周圍配合靜水面和大喬木烘托氣氛。同時開放的空間布局也是舉行小的社團活動的場所。

(3)宿舍區區內庭院:宿舍區的景觀往往是許多大學里容易忽視的一個部分,因為很多時候這個區域的綠地面積較小而且建筑密度較大,在前期建筑的布局時也不會把宿舍區放在門臉的位置。然而,這個區域卻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良好的宿舍區環境是學校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其他很多學校一樣,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東方紅校區的宿舍區綠地面積也很小,建筑密度也很大,景觀只能以植物造景為主,為了體現宿舍區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內涵,在宿舍區的植物以芳香植物和保健植物為主,并把宿舍區7個內庭院分別命名為清香園、醇香園、遠香園、留香園、沉香園、暗香園和夢香園,以體現家的溫馨。植物選擇方面,保健芳香植物主要選擇有樟Cinnamomancamphora(L.)Presl(散發芳香性揮發油,幫助人們祛風濕、止疼痛)、桂花(持久的花香使人心情愉悅)、石榴Punicagrama-tumLinn.(對心血管有益的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葉、花散發的氣體能止咳,治哮喘),臘梅Chimonunthaspraecox(花有較強的吸收煙塵的作用)。灌木選用女貞Ligustrunlucidum、梔子花GardeniajasminoidesEllis、薔薇Rosamultiflora、石竹Dianthuschinensis、風信子HyacinthusorientalisL.、迷迭香Rosmarinusoffcinalis等,這些植物的花能散發出淡淡的芳香,并且有一些花的香味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石竹的花香味能抑制結核桿菌、肺炎桿菌、葡萄桿菌等的生長繁殖。同時,考慮到宿舍區的蚊蟲較多,地被方面選有驅蚊效果的地被植物,如天竺葵Pelargoniumhortorum、七里香、驅蚊草Pel-argoniumgraveolens、逐蠅梅等。

(4)山體植被改造:校園內四座山體的植物改造,通過四季的季相變化來經行統一的設計,每一座山以一種或兩種同一季相性的植物為主,希望通過植物改造使校園里每個季節都有景可看,并且每一座山體配上一首相應季節的詩詞,體現偉人母校的校園情懷,同時也提升山體的文化氛圍。圖書館旁山體選用春季開花植物,形成障景,加強空間進深感,主要季相色彩為紅色,主要植物為桃、李,有育人,桃李滿天下之意,需成片栽植成景。所選的詩詞是《卜算子•詠梅》。藝術樓旁山體選用春夏季觀花植物,主要季相色彩為紅色,主要植物選用海棠Malusspectabilis(Ait.)Borkh.和合歡Albiz-ziajulibrissinDurazz,選擇的詩詞為《五律•看山》武警農田原有山體,混植秋色葉及觀果樹種,體現“層林盡染”的多樣景觀,季相色彩有:綠+紅+黃,主要植物選擇有烏桕Sapiumsebiferum(L.)Roxb.(紅),雞爪槭AcerpalmatumThumb(紅),鵝掌楸(黃)Li-riodendronchinensis(Hemsl.)Sarg等。用《沁園春•長沙》作為這個山體的詩詞。西北部山體選用冬季落葉觀枝干或觀花植物,以臘梅作為主要造景植物,季相色彩為:紅+白,選擇的詩詞為《沁園春•雪》。

3結語

大學校園景觀的文化表達,是設計者把場地精神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大學校園作為一個人口密度很大的活動空間,同時承載了教與學、生活與娛樂、運動與休閑的多重功能,因此景觀的營造需要多方面的考慮,校園景觀的文化表達為設計者從眾多文化形式中找到一個切入點,使設計者更敏銳的捕捉到場地的空間關系和信息,并結合校園文化進行綜合考慮和分析,最終形成對場地上一切景觀要素的獨特理解與思考的過程。希望通過景觀保留住校園文化的同時,使得許多年輕大學生們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