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大運河廣場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06 08:51:19

導語:都柏林大運河廣場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都柏林大運河廣場景觀設計論文

一、充滿活力場地特征與形態

愛爾蘭都柏林大運河廣場過去為一片沼澤地,是都柏林港區首要公共開放空間。面積約10000平方米,由都柏林港口發展局開發,瑪薩•舒瓦茨設計事務所設計。該廣場空間以及與其景觀關聯的建筑空間2006年開始設計開發,2010年逐步建成。大運河廣場位于愛爾蘭都柏林SirJohnRogerson與PearseStreet大街之間的大運河碼頭的西尾,面臨大海。南部是由達菲米切爾•多諾霍(DuffyMitchell0,Donoghue)設計完成的有色玻璃辦公大樓,其中谷歌(Google)、匯豐銀行(HSBC)、安格魯愛爾蘭銀行(AngloIrishBank)、英國奧雅納(ARUP)、美國輝瑞制藥公司(Pfizer)等世界著名機構和公司在此駐扎;東部是由丹尼爾•里布斯金(DanielLibeskind)設計的都柏林新劇院與演藝中心;而其北部則是由曼努埃爾•馬特烏斯(ManualAiresMateus)設計的豪華飯店。在這些具有強烈現代建筑感的空間組團中,瑪薩•舒瓦茨創造了一個繽紛色彩和活力四射的城市開放空間。大運河廣場的平面近似一個倒梯形,其東西向與南北向各約100米左右。整個廣場的突出特點是一條紅色的“地毯”,從演藝中心由東向西斜插并一直延伸到了水面的碼頭。為了加強紅色“地毯”的引導性與形式的解構特征,設計師又由南向北斜插了一條由草坪和植被鋪設的綠色“地毯”,與紅色“地毯”形成交織狀,營造一種相對平靜的氛圍。紅色“地毯”是由發光的紅色樹脂材料鋪設而成,表面覆蓋著許多紅色角狀的熒光棒。整個廣場的景觀形態依附于交通流線的組織,設計者將車道、人行路線以及植栽形態巧妙地與景觀形態結合并融入廣場的設計,以交錯穿插的平面布局以及不同的鋪裝形成裂紋般的地面道路形態。廣場中縱橫交錯的路徑,使人能從各個方向穿越廣場。設計師裝置了36根8m高的紅色燈柱以各種任意的角度矗立于地面。白天紅色燈柱的形態猶如航船上的紅色的桅桿,在光影下格外醒目;夜晚紅色燈柱通過安裝的感應設備來記錄廣場人流的運動,然后通過預先設計好的智能程序來控制LED照明的亮度與色度,營造一個夢幻般的景觀氛圍。廣場中“綠地毯”的表達則相對平靜,在種植池的邊沿設有高度不一的休息的座椅。作為綠地毯上的多邊形的種植池,種植了豐茂的野草。設計者運用濱水濕地恢復技術與濕地生態學原理,按照自然濱水濕地生態系統建立了如此的人工自然景觀。其設計的主題除了隱喻的利用濕地植物來喚起人們對這片曾經的沼澤地的回憶,也提供了一個簡潔、統一、寧靜的精神綠洲,同時利用“野草”之美為向往自然,親近大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真實,有吸引力的城市開放空間。廣場景觀另一突出的部分是隆起地面的幾何形的疊水形態,水景的基座就像從地里生長出的“巖石”群。自由排列的“巖石”縱橫疊加,形成由高到低的跌水景觀,流水從石縫中涓涓流淌。

二、極簡主義設計觀的體現

瑪莎•舒瓦茨是一位極簡主義設計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充滿批判與創新精神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其設計觀受到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理念的多重影響。由于瑪莎•舒瓦茨具有藝術與景觀設計雙重的學科背景,常常將藝術領域知識與經驗拓展到景觀設計領域。她認為,景觀是與其他視覺藝術相當的藝術形式;是一種表達當代文化并用現代材料制造的文化產品。因此,在她的設計中特別注重材料對藝術形式的塑造。她認為,材料作為營造空間的工具,其本身并非設計的本質,而利用特定的材料對景觀空間的營造具有形成個性作品的可能性。所以,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喜愛采用彩色混凝土,金屬,輪胎等其他材料制品來表現空間。

1.生活化的藝術與藝術的生活化

都柏林的大運河廣場在景觀設計上,強調的是人的參與。瑪莎•舒瓦茨認為景觀空間的體驗者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應該成為景觀意義的建構者和實現者。因此,她在廣場設計中,出于對人的行為考慮設置了豐富的功能空間,并利用空間的規劃將廣場里的設施以及裝置建構成多向開放空間限定要素。通過夸張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幾何形狀,尤其是用36個紅色燈柱排列組合,給人帶來場所體驗的最活躍因素。從都柏林的大運河廣場的景觀解讀可以看出,瑪莎•舒瓦茨的景觀設計始終在探索具有生活化藝術的形式建構,她適時地在公共藝術與景觀的交匯處去尋找適合的表達方式。而且通過對大眾文化中的意象與形式的理解,表現于她的設計中。在大運河廣場景觀設計中,她努力去尋找景觀的藝術形式和生活場景彼此之間的關系。希望采用夸張而通俗的造型來引起人們注意與興趣。從大運河廣場上幾何體的水體構筑物的形態疊加,到紅色桿件、錯綜的圖形鋪地以及景觀設施的圍合乃至起伏地形等,無不展現出場地景觀的奇異效果。當然,景觀中的形式建構不單是通過美好的形式與完備的功能就能得以體現,它需要設計者有意識的概念創造,使所創造的場地成為富有情趣的空間。從大運河廣場的景觀表象來看,生活化的藝術與藝術的生活化的觀念體現主要表現如下:其一,多元的景觀元素與媒介對藝術表現的影響。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泛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在三種意義上解讀大運河廣場景觀意義的審美呈現:第一,瑪莎•舒瓦茨的景觀設計體現出藝術與生活之間以及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界限的消解。設計者將景觀元素中的普泛性的視覺特征與大眾文化認知有機的結合,形成了標新立異的形態建構。這在其作品“面包圈花園”以及大運河廣場等眾多景觀中都有所體現。野草、輪胎、塑料地面和彩色沙子,設計者利用人們熟悉的材料、喜愛的顏色以及有趣的造型建構景觀,體現出對大眾趣味的強烈興趣。第二,瑪莎•舒瓦茨的景觀設計通過特有的景觀元素將文化與歷史有機地融入到景觀審美愉悅的整體中,使人們在景觀的體驗中去感受歷史與文化承載的痕跡;第三,將景觀形態通過藝術的處理展現了生活化的藝術表現。設計師有意識地將景觀中的審美呈現通過很多的“非藝術”的細節處理而體現出來,而這種“非藝術”的細節可能就是生活中的某一熟悉的此物、此情、此景。大運河廣場景觀的“非藝術”細節布滿場地節點中,它們沿著場地的網格分布的在景觀之中,又通過一系列線性空間把網格上的景觀元素連接起來。并以夸張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幾何形狀以及自然中的元素將景觀的細節與構造表現出來。其二,審美化的多層面展現。大運河廣場景觀元素之間都是相互交流和彼此作用的。瑪莎•舒瓦茨特別注重人與環境的交流,設計中強調自然所顯現的特征。她希望在其設計的場地中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水聲、風聲以及野草的飄舞、巖石的沉重和穩定等自然特征;她希望通過平展的地面、遮陰的喬木、隆起的疊水形態,斜插的“桅桿”、起伏的種植池以及休憩的公共設施來呈現有意義的空間。因此,在其設計中,她善于利用形態的光影、形態的疊加以及色彩、聲音、質感等穿插變化,將景觀元素以多層面展現出來。多層面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設計中利用景觀形態的層次疊加,來形成景觀空間的豐富性;利用錯綜的網格道路與植物形成最基本的基地圖形;利用延伸出地面的三角形疊水形態,體現出自然界“山水”的神秘與詩意;利用無序的紅色陣列“桅桿”體現出一種“場”的效應以及空間上的一種張力。這些混雜及戲謔的形態混合,使得幾何空間與形體,交錯的網格與奇異的景觀形態并置的場地而變得生機勃勃。(圖10)其三,景觀藝術形式對社會屬性表達。在都柏林的大運河廣場中,瑪莎•舒瓦茨作為藝術家與設計師使用了很多特殊的景觀表現手法,除了利用“山水”的以形表意外,還通過“野草”之美為向往自然的人們提供了詩意的情境。因此,大運河廣場的設計兼顧了藝術形式對社會屬性的表達,通過適應地形以及種植與保留野生花木來尊重自然生態景觀的自然價值。同時在設計中力求減少對能源、土地、水及生物資源等環境的最小干預,從而建構一個簡潔、統一、寧靜的精神家園與生態的綠洲。

2.形式的語義與形式的建構

瑪莎•舒瓦茨的都柏林的大運河廣場的景觀形態具有很強的形式語義,設計者對景觀所呈現出的象征意義的關注超越了對形式的追求。她通過對大運河廣場場地的歷史,文化概念的挖掘,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傳遞給人們。在設計中,她應用多種符號與場地聯系在一起,以新穎的材料和復雜交錯的構成體系來反映了當今社會狀況,并通過不同的景觀形態表現多元的社會價值;表現場地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們精神愉悅的訴求。因此,瑪莎•舒瓦茨在形式語義的表現中,無論是直觀的比喻,還是隱喻的表達,都是希望通過景觀的形式形成有關場地的語義,而利用這些語義所聯系的文脈及所創造出來的形式,形成了一種可持續的、豐富的情感體驗。瑪莎•舒瓦茨在形式的建構中注重對抽象形式的關注,希望通過抽象和簡化以及拼貼與集成的方法,尋求一種純潔性。她善于用各種有趣的物質與材料做最有創新性的景觀設計,她喜愛用艷麗的色彩點綴場地,運用明亮的、醒目的甚至是刺眼的色彩來引人注目,紫色、亮黃色、紅色、白色和綠色是她常用的色彩。在設計理念上,她從城市的觀念入手,認為城市不僅僅是包羅萬象的“容器”,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性表現的一個大舞臺,因而城市的景觀營造應該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歷史、文化、自然以及環境等與人類自身息息相關的要素,創造出“和諧”的棲息之境。瑪莎•舒瓦茨曾經對自己的設計說:“我作為藝術家的趣味常體現在幾何形體的神秘品質和它們相互的關系上。”她認為在景觀設計中加入有秩序的幾何形態,會使景觀本身融入人的思想。因此大運河廣場的形式建構上,瑪莎•舒瓦茨以更為豐富的形式表達對空間的認識,她充分利用方形、直線、曲線、斜線或者網格與條形鋪裝的步行道來組織整個廣場空間,并在其中穿插形形色色的景觀元素,利用平面規劃的幾何形式建構,通過水平與垂直的交叉與重疊來組織人流,在營造出一種強烈秩序感的同時,又不知不覺地融入了整個場地的大環境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景觀空間。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瑪莎•舒瓦茨所展現形式語義與形式建構包含了五大特色:其一,瑪莎•舒瓦茨的形式語義建構,強調了設計者的思維軌跡。既有波普風格的表現手法,又重視隱喻與象征的表達。她建立起了波普藝術與現代景觀設計之間的聯系,在探索景觀形式表達與新材料應用的可能性找到了新的突破點。綜觀對大運河廣場的形式建構的解讀中,我們不難發現:通俗、絢麗,幽默、大膽給我們帶來的新的感受,特別是其視覺娛樂化傾向沖淡了一般傳統景觀設計嚴謹、實用以及審美的設計價值觀。其二,瑪莎•舒瓦茨在設計的過程中對景觀形態的創意有時候呈現出設計方法與手段的倒置,她任意在場地空間中進行形態的“涂鴉”,通過形式的“涂鴉”引發對設計概念的思考。將“裂紋”、“碎裂玻璃”、“干枯的沼澤地”這些概念引發對歷史與文化的思考,以及設計師對場地自身的思考。其三,瑪莎•舒瓦茨的形式語義建構,體現出景觀形態的形式混雜性。大運河廣場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景觀中藝術表現手段的可能性,也引發我們對實現這些可能性的具體手法與方式的思考。她十分注重設計的觀念或理念,強調超越于—般景物外的設計觀念與精神特質。希望通過來自于形式背后設計觀念的建構,創造出充滿個性、富有意義的景觀空間。因此,在大運河廣場的設計中,設計者利用了拼貼設計語言,將野草、紅色的桿件、金屬、玻璃、彩色混凝土、有機地面等景觀元素與理想以及現實之間建立了一種對話,這里所展現出的景觀的對話模式,并不是把固有的景物模式簡單的并置與拼貼,而是形成自己的設計語言以及“有意味的形式”。其四,瑪莎•舒瓦茨的形式語義建構體現出極簡主義理念所表現的鮮明特點。大運河廣場的景觀形式簡練概括、設計元素豐富而精練;整個景觀形態運用形態的序列化、明晰化、純凈化的處理手法形成了統一而又清晰的效果;她善于將生活和藝術中錯綜繁復的美學觀念和景觀元素轉化為較為通俗的表象,并將其逐步提煉為一種高度濃縮和概括的抽象形式,以及簡約、清新、明朗的造型。整個廣場空間可以看出沒有明確的圍合感,但設計師利用鋪地的材料、顏色、設施以及植物形成很好的領域感。其五,瑪莎•舒瓦茨的形式語義建構,強調了藝術形式與使用功能的關系。她首先在場地的設計中將藝術性的表現作為景觀設計的必要條件,通過景觀形態的材料、形式、色彩、照明、形態的細部等方面將藝術的氛圍體現出來;其次,希望通過功能性的思考體現這一場所對人的關懷。

三、結語

大運河廣場的景觀設計在其系列的設計作品中獨樹一幟,其豐富的景觀形態清晰展現了瑪莎•舒瓦茨的設計思想。從整體風格來看:其景觀設計中所表現出的純凈與簡潔,極富時代精神;從設計觀念的建構來看:所展現的景觀面貌既不是一種統一的風格樣式,也不是一種美學體系,而是一種和生活方式相關聯的思想趨勢與審美特征;從景觀元素與設計手法來看:所展現各種景觀元素在設計師的手中煥發了新的藝術活力。所展現的簡潔的設計手法、現代的景觀材料以及具有先鋒的設計思想,營造了一個集藝術和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景觀;從其主體特征來看:所展現的空間融合性、適宜性、交流性、層次性以及功能的多元性成為了場地景觀空間的主體特征。因此,我們通過對大運河廣場的景觀設計的解讀以及瑪莎•舒瓦茨的景觀設計思想的研究與總結,希望力求挖掘其景觀設計思想核心,通過借鑒、學習并將其應用于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現代、純凈、自然、生態、可持續以及有意蘊的景觀環境。

作者:韓巍工作單位: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