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城區道路基礎綠地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30 10:54:32
導語:新建城區道路基礎綠地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新城區道路建設以其建設的先行性和周邊地塊與用地的不確定性,在道路建設工程中顯得尤為特殊。道路基礎綠地作為其中的重要空間應給予格外重視。在做好綠化文章的同時,也應凸顯新城區的整體文化與生態定位。
關鍵詞:道路基礎綠地;景觀設計;玄奘路
道路基礎綠地是指道路兩側人行道外的附屬綠化用地。它為道路營造出了封閉、綠色的感官印象,并形成相對完善的生態系統,也為道路未來兩側預留出了發展空間。新城區道路基礎綠地兼具以上屬性的同時,往往還起到樹立新城區生態與形象標桿、凸顯新城區功能定位和地域性的作用。它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氣候、土壤、水文及植物的生物學、景觀生態學和美學特性,還要考慮綠化植物的選擇、種植形式、造景手法等,同時要處理好道路綠地景觀因素和城市綠地的生態環境營造、景觀組織、人文化內涵、色彩展示之間的關系等[1]。正因為此,筆者以為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性。本文以筆者實際參與的洛陽伊濱區玄奘路景觀設計工程為支撐,試著探討新建城區道路基礎綠地景觀設計的幾個要點,以這種“設計工程實例+理論”作為本文的內容基礎。為同行和決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研究背景
當今,城市化使得各地一個個新區接踵而至地上馬,大量各級道路的設計與建設作為先鋒率先展開。同時各城市都加大了園林綠化力度,園林部門把創“全國園林城”作為重要任務,道路綠化景觀作為城市的“形象工程”是重中之重[2]。
1.1.1學術研究背景
目前,業內對新建城區道路基礎綠地景觀設計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項目雖多但好作品不多。許多建設項目從最初的景觀設計階段到建成后的使用過程中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造成了各種資源與環境的損失。
1.1.2社會政策背景
國家在鼓勵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的同時,缺乏各方面詳實規劃系統的跟進。對新城區道路基礎綠地欠缺考慮,景觀設計的定位不夠清晰,對設計成果的審定不夠專業,使決策者的生態意識受到了質疑,這些都需要建設相關主管部門完善與改進。
1.2研究內容
新建城區道路基礎綠地內的景觀設計。包括豎向地形、綠化設計、景觀構筑物、管理用房、圍墻、步道或綠道、給排水、夜景照明以及垃圾箱、指示牌等的設計。
1.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為新建城區道路基礎綠地景觀設計提供新思路,避免千篇一律和重復無序的建設狀態,為決策者提供有意義的參考,為設計者增加新想法。對新建城區形象和可持續發展將帶來積極的效應,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交通,環境的美化與局部小氣候的形成將帶給人們福祉。
2玄奘路景觀設計項目概況
2.1道路概況
伊濱區是洛陽目前著力打造的新城區。玄奘路為其南端橫貫東西的交通大動脈,全長9.2公里,是未來伊濱區城市快速路網的一部分。由于其溝通了少林與龍門景區,也是洛陽傾力打造的一條黃金旅游線路與景觀大道。
2.2項目建設內容
本路兩側紅線以外20m的范圍即劃定的基礎綠地空間。其所涉及到的范圍地形復雜,除了較為平坦的林地與耕地外,還包括部分護坡、陡坎與臺地。本次設計工作包括這些空間的豎向地形設計與景觀綠化設計。
2.3自然條件和地質條件
本路東段位于伊濱區南側丘陵坡地上,地勢相對平坦,兩側多為農田和部分村宅基地,也有一些林地和苗圃用地。西段位于河流階地與城市邊緣坡地的交匯帶,伴隨若干條橫亙的渠道、溝壑,地勢起伏較大。濕陷性黃土地質使得其施工與穩定難度加大,特別是道路兩側紅線外20m基礎用地的建設大大增加了土方的工程量與難度,填土與挖土的工程量較大。
3玄奘路景觀設計思路
3.1設計總體思路
綜合考慮該基礎綠地在整條道路與其周邊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定位,從景觀工程的經濟性、交通的安全性、景觀的美化性、用地的專屬性以及因地制宜等方面考慮,設計出著眼于長遠社會與經濟效應的方案。
3.2常規設計思路
在本路基礎綠地空間中,基礎綠地內側即人行道外邊沿處選用法桐作為行道樹來為人行道遮陰蔽日。法桐以外按照從低到高的綠化層次來種植,基礎綠地外側用高大的毛白楊來收邊,與法桐共同構成了此路的寬闊、植物豐富的大綠量空間。它的存在,一是保留作為景觀大道的專屬范圍以彰顯本路的形象地位;二是為今后此路的拓寬預留空間。在本路與其他主干道交叉口處也做了精細化的植物景石小景。
3.3局部設計想法
除了以上常規化的設計思路,針對本路的具體情況團隊在局部也考慮了一些獨特的設計思路。
3.3.1土方平衡
考慮到本路兩側地形多起伏、多填挖方的特殊性,在設計時采用“隨坡就勢、因地制宜、景觀性結合經濟性”的原則,在保證基本平坦的同時,力求景觀綠化的統一性與封閉性。比如經過核算本路挖填方量基本出入不大,將挖方的土方就近填到填方處墊平基底,消減挖填方與道路路面的高差。對于局部或高或低的地形,基本用高1.5m以內的微地形來塑造自然、郊野的氣氛。
3.3.2挖方段地形處理
本路中東段穿過的耕地地帶多高于路面,雖然平坦適于種植,但考慮到視覺的壓抑感與今后可能的開發,設計團隊還是決定對這部分地形進行整理。高差不大的地段將人行道向外6m以內的土方挖平,外側用微地形順接20m外的現有耕地。高差較大的地段則采用臺階式的挖方來消減高差??紤]將人行道向外6m以內作為一級臺地,控制高出人行道0.5m;外側6m設置二級臺地,高出一級臺地1.5m;最外側8m設置三級臺地,高出二級臺地1.5m—3m,具體將參照外側耕地的高度來設定。
3.3.3填方段邊坡綠化
本路擁有眾多填挖方路段,按照道路設計要求,填挖方邊坡高度小于5m設置三維網,高于5m就要設置拱形骨架。原本這些邊坡只需撒種草籽,團隊認為這樣行人的不安全感。故在填方段緊鄰人行道的土路肩處栽種蜀檜和大葉黃楊籬,在邊坡骨架內栽種小型灌木紫穗槐,這樣不僅能更加穩固邊坡,也能使行人走在人行道往邊坡下看也不覺得險峻了。而在挖方段更多考慮了保持邊坡水土和美化的需要,坡底用蜀檜和灌木球來弱化,坡上鋪栽混播草結合迎春。
3.3.4設置浮雕墻
本路西段有全路唯——處大的彎道,且兩側都是挖方段。設計時考慮在兩側的坡地上設反映周邊景點與地域文化的大型浮雕墻——《龍門山色》、《玄奘西行》、《十三朝古都》和《絲路起點》。此浮雕長度都在25m以上,高度在3m以上,壯觀大氣,與本地文化和周圍景區形成了很好的呼應。該想法隨機得到業主領導認可,使得整路的景觀設計增色不少。
3.3.5吸納現有植物資源
本路穿過的地帶有眾多長勢較好的毛白楊,以及好幾處大片苗圃林。設計團隊以為這些有必要作為基礎綠地的一部分得到保留。因此,在考慮基礎綠地外側的高大樹種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毛白楊。它高大、速生、耐淹耐旱、耐粗放管理,更能與周邊毛白楊呼應。行車時,能輕易地注意到外層這道林木天際線。
3.3.6植物設計
本路作為伊濱區南部交通命脈,其綠化應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綠化效果,又應形成一種整體的景觀基調[3]。植物設計時總體思路為采用“局部開花與大面積常綠、落葉樹種相結合的特色混交林”理念進行設計。豎向層次上,選用的植物品種從道路一側向基礎綠地外側逐層升高,使得行車視線有高低錯落的層次感。品種方面,選用麥冬與狗牙根的混播地被,其范圍在法桐外側為3m—5m左右,可形成相對開闊的草坪空間。往外為矮灌木層,以鋪地柏、月季、鳶尾等弧形模紋籬,和紅葉石楠球、海桐球、劍麻、紫薇、榆葉梅等為主干品種。再往外層是中等花灌木與小喬層,以常綠的蜀檜、大葉女貞、白皮松,以及開花色葉的壽星桃、臘梅、紅葉李、日本晚櫻、紫玉蘭等為主干品種。外側為高大喬木層,以常綠的重陽木、雪松、楊樹,以及落葉色葉的銀杏、國槐、黃山欒、五角楓等為主干樹種。通過以上植物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垂直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4]。
4思考與展望
通過以上介紹本案的思路已基本呈現。但圍繞新建城區道路基礎綠地景觀設計的研究卻沒有結束。面對一個市政與生態建設高速發展的機遇期,必將給景觀設計師提出更多的機會與挑戰。
4.1市政建設結合生態建設
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5]。隨著國家層面生態意識的增強,特別是海綿城市提出后,城市規劃與建設部門也將此作為城市建設的最新理念。陸續推出了許多國內外先進的節能節水技術與施工工藝。綠地作為城市的“綠肺”被更多地保留了下來。在道路系統中,附屬綠地建設也提高了建設等級。比如在道路基礎綠地中建設綠道,它是將城市土地、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三個方面帶動有機結合,形成串聯和輻射效應[6]。使得附屬用地變成了集慢行、休閑健身與綠化景觀形象展示的一部分。還有拆墻透綠、垂直綠化等“借綠借景”手段的采用,也使得更多大規格大綠量的植被被用于基礎綠地空間。精致的街頭綠地與街心公園更是目前道路綠地空間的點睛之筆。
4.2景觀設計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的設計方市場主體眾多,外資與本土設計團隊競爭激烈。作為景觀設計師更應為業主設計出質優價廉又不拘一格的作品。因此,在道路基礎綠地設計中應根據項目的實際,打開設計思路,更多地從生態可持續的角度思考,使用更多節能節水節肥又節省人工的設計方案,提高有限綠地內單位面積上的綠化量,為道路提供綠色屏障,運用各種元素豐富道路基礎綠地的微環境,為行人提供綠色庇護空間,為周邊市民增加綠色福祉。
作者:郭川 單位:洛陽城市建設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申勇.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研究——以珠海市為例.2006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李智博馬力楊嵐等.從城市規劃看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1):74-75
[3]宋石坤顏文武唐進群等.CJJ75-97.1998.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4][5]張延昌趙海年.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探析.現代農業科技.2010(.3):242-243
[6]戴明杰.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綠道設計初探——以廣東省珠海市為例.設計.2015.(7):26-27
- 上一篇:老干部支部委員會工作總結
- 下一篇:“十三五”突發事件應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