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廠景觀改造設計研究

時間:2022-01-10 08:24:49

導語:舊廠景觀改造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舊廠景觀改造設計研究

一、舊廠景觀改造中的綠色可持續理念

綠色可持續理念可分為“綠色”和“可持續”兩個層次來理解。綠色理念是一種旨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設計理念和方法,它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善待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指不犧牲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會影響后代人發展,“可持續”是“綠色”的必然結果。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人們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城市的穩定發展,主要針對的是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生產結構的改變,人們逐漸把目光轉向了城市更新發展中,提出了綠色城市,生態城市等。在綠色可持續理念指導下,對城市中舊廠區進行有效的景觀改造,則是順應當代社會發展的方式。以更加合理的改造更新方式,使舊廠改造具有優良的景觀、環保和經濟效應,達到“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城市環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可持續理念在舊廠景觀改造中的融合運用

舊廠區作為一個較大的開放空間,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與周圍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廠區自身內部環境得到改造更新的同時,也要與周邊環境相適應,與城市功能結構相適應,從而順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潮流。讓舊廠景觀改造與城市空間、功能、結構緊密相連,達到景觀環境的和諧統一,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推進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在舊廠景觀改造設計中,對基地原有的工業景觀,如工業建筑、機械設備和廠房倉庫等設施的處理,是景觀設計的重要一環。對于這些沉睡在城市中,逐漸失去意義的廢舊場地,設計者們運用保留與再利用方式來實現對原有資源的循環利用,使城市空間環境重新煥發引人駐足的魅力。現在為解決環境問題,許多新科技、新材料應運而生,如:在廠區改造時太陽能路燈,LED燈的應用等。這些新科技、新材料利用了陽光、風等大自然的力量,體現的是盡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注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這樣對高科技的合理運用,減少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推進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綠色可持續理念的體現。不同的舊廠區有不同的建筑特征和價值,有著獨特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廠區內留存的工業建筑、設備,表皮痕跡和景觀是廠區文化的物質載體。在舊廠景觀改造設計中,結合廠區歷史文脈,發掘廠區獨特的文化元素,在注重形式美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對廠區文化元素加以保護和利用,凸顯廠區文化和場所精神。這是對廠區歷史文脈的延續,推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案例分析

漢陽特種汽車廠廠區舊址位于漢陽汽廠舊址位于武漢江漢一橋漢陽橋頭下與前身是漢陽鸚鵡磁帶廠現改造為創意園的“漢陽造”毗鄰而居。周邊還有一些人文藝術氛圍濃厚的地方,如古琴臺、琴臺大劇院等。漢陽特種汽車制造廠區區域內完好保留了“漢陽造”的主碑和界碑,老廠房堅挺的矗立在大片梧桐樹下,像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者。廠房呈現上世界建筑經典樣式,層高十二至二十米,還存放著行吊、機床,以及當年維修的大炮,坦克等,工業資源積淀豐碩,為漢汽廠進行藝術創新留下了充實的發揮空間,是發展創意園產業的理想選擇。1.漢汽廠景觀改造設計構思本方案主要以“藝術、綠色”為主題對舊廠區進行改造,城市就像一臺常年運轉的機器,我們的城市都在迎新棄舊或是用新的形勢來改造城市里的“舊事物”。空間形成需要時間的積淀。因此,城市空間對我們來說是寶貴的,在改造的同時保護城市的歷史文脈。在改造過程中,保留舊廠房歷史文化符號的同時,并結合現代生活符號進行設計,既有保留,又有新生,做到“揚棄”。廢舊廠區景觀改造研究的目的在于將歷史與現代空間相融合,創造出與當今時代相結合,獨具特色的創意產業園。既具有創意廠區特色,也有城市開放空間的特色。根據人與社會需求,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來設計,激發當地的創意工業,賦予汽車制造廠新的生命力。為藝術和創意創造一個生動難忘的生長肩頸,利用場地獨特結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同時營造出美麗且綠色的公共景觀。創意園功能定位和形式:利用現有的場地稟賦及可再利用的建筑設施與景觀元素,讓漢汽廠成為一個融藝術、文化、生態及休閑娛樂的獨特場所。將沉睡在城市中的廢舊廠區及與之相交融的歷史,以新的方式被喚醒,創造出與當今時代相結合的新廠區,讓廠區重新融入到城市中,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保留部分建筑的同時,以整合、延續、相互聯接的方式進行改造,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功能需求。在廠房區中加入藝術、娛樂休閑和創意工作室三類功能區,形成一個縱橫交錯且清晰的交通網絡,并融入視覺與多媒體的現代藝術元素,使體驗與感受變得更為豐富與真實。2.漢汽廠景觀改造設計策略(1)舊元素的加與減:保留工業建筑、設施,重新組合留有基地原有的部分廠房,以及工業構筑物、集裝箱和局部綠植,使廠區工業生產的魅力在改造后仍可得到體現。部分廠房的改造:在保留空間布局的前提下,對原廠房進行改造,劃分為陽光房、集裝箱創意集、文藝工作室、小劇院等功能區域。部分保留:保留老舊廠區中有價值的景觀片段,對它們進行必要的修飾,使這些景觀片段能夠體現出工業歷史文脈的特色。利用歷史時代感較強的部件,讓人們回首重前的光景,例如保留老火車頭組件和舊軌道構架。構建保留:巧妙地運用工業構筑及構架,為創意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現代設計新思維。工業符號的引入,也為創意園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主題語言。保留構建可以看到曾經工廠的痕跡,引起人們對歲月的追思。廠區里的一些舊元素是無關緊要的,不能體現漢汽廠時空感、歷史感,破壞廠區整體效果,要果斷舍棄。(2)新元素的設計:建筑、道路、綠化當舊的景觀片段不能滿足現代功能的需要時,就要創造新的元素來體現現代生活氛圍。現代材料的加入:廠區設計中加入了現代設計材料,如玻璃幕墻和不銹鋼,以反映時代感。道路的重設:道路需合理布局,連接不同的功能分區,以便不同的空間獨立與連接。綠化的合理布局:在綠化配置中,有必要實現綠化量和景觀的協調,結合人文進行布局,形成融合生態、藝術、科學和文化美的綠化。以綠植為主體,創造出異彩紛呈的特色景觀,讓人們領略到綠化所呈現的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體驗與感受。使人們生活在情景相融之中,互相關聯,呈現出景觀的實用性,并實現其應有的價值。(3)新舊元素的融合舊元素的保留和新元素的添加,既體現歷史感又緊隨時代。做到既非凡又不俗套,使園區變為一個賦有內涵的空間。廠區廠房的改造:保留原有的鋼鐵架構和反映歷史印記的紅磚。工業元素符號:提煉廠區工業元素符號,創造出新的形態與符號,體現不同的景觀片段。色彩的運用:廠區的色調相對簡單,大膽運用亮色:黃色和橘色,使建筑更加跳躍與突出。在廠區改造的根基上,在新舊元素的對比下,沖撞出新的火花,體現出改造中獨具特色的歷史感,締造出迥然不同的使用空間和觀感體驗。3.設計展開這次創意園的設計在尊重自然和舊廠區歷史文脈的基礎上,對舊廠區進行生態改造的同時也要解決采光及改造那些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部分。在保持原有的分區基礎下,進行更加合理的改造。如改造建筑表面材料,加入玻璃幕墻和鋼架結構,讓采光更好,甚至可以利用廠區現有的鋼材資源,進行改造重組,碰撞出新的火花。既有新意又綠色環保,緊貼園區設計“藝術、綠色”的主題。利用漢汽廠原有的集裝箱進行改造重組,成為現在的集裝箱創意集。集裝箱適應建筑模塊化、工業化的需求,其組合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能夠創造出多種組合模式。加上撞色的運用,充分顯示出園區的藝術特色。這樣的設計既有創意,又可以資源循環利用,經濟綠色環保,符合本次設計“綠色”的主題,實現回收再利用,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體現園區活力、向上的一部分,為園區設計了運動休閑區,能過吸引年輕人的到來,可以進行輪滑、滑板等極限運動。在此區域還設置了休息座臺,為運動疲乏之后的人們,提供了休憩的地方。在場地上還可以看到齒輪造型的雕塑,是一種工業元素的體現,并與中心水景區的造型相呼應。劇院建筑外墻仍保留原有的復古紅磚,通過在原有建筑外部延續突出的體塊墻體和豎向的加高,來打造新與舊的碰撞,有保留有新生。為融于園區的建筑中,工坊的外立面造型仍是對幾何圖形的切割得來的,與藝術工作區、劇場的建筑外立面造型相呼應。廠區內有一些勾起人們回憶的地方,留下了廠區內的老式火車,來一趟時間旅行。這里有一個讓人對廠區歷史浮想聯翩的名字:“追•憶”,追尋漢汽廠的歷史,也是在這座鋼筋水泥之森中,人們可以休憩心靈的地方。對廠區遺留下的鐵道,進行景觀化改造,再一次呼應了“綠色”的主題。

四、結語

體驗過工業文明帶來的好處,后又認識到工業發展下出現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等問題,而今在綠色可持續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舊廠景觀改造成為了舊廠改造的一大發展趨勢。綠色可持續理念下的舊廠景觀改造不僅是改造一片荒廢的土地,保留景觀遺跡,更是為解決舊廠遺留下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和以前重拆重建的方法相比,綠色可持續理念下的景觀改造是可以盡量減少材料和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同時在一定層度上重拾和發揚了城市歷史文脈、場地精神。在綠色可持續理念下進行舊廠景觀改造不能僅作為一個趨于時展的時尚口號,更需要付諸于實踐中。

參考文獻:

[1]陳薇薇.城市更新過程中舊廠房的再生設計--以廣州為例[J].藝術評論,2015,(11):99-102.

[2]尹璐,李曉靜.舊廠改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思考[J].大眾文藝,2015,(12):81.

[3]查金榮,黃春.舊廠房改造中的綠色實踐探索——以蘇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生態辦公樓改造為例[J].建筑學報,2011,(7):104-110.

[4]王懷忠,余小荔,劉海英等.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舊瓷廠改造的傳承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6,29(12):63.

[5]張毅.舊工業區的傳承與創新——以首鋼工業區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1).

[6]田慧峰.綠色可持續設計在“武漢中心”項目中的運用[J].重慶建筑,2012,11(5):1-4.

作者:甘晶 單位: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