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場所景觀設計隱喻性分析
時間:2022-08-28 04:09:22
導語:紀念場所景觀設計隱喻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紀念性場所是一個充滿思想,感情,精神和社會價值的地方,在這里,允許我們回憶,讓我們哀悼,是我們集會和沉思的地方。它是通過物質結構和精神的連續性來體現,以達到回顧和傳承歷史的目的。本文通過紀念場所中的隱喻性在紀念場所中融入當代景觀設計的寓意。激發設計師的作品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特點和本質,并在設計中傳達特定的歷史文化氛圍,使人們受到無形的感染和熏陶。
關鍵詞:紀念性景觀;情感營造;文化內涵
一、紀念性景觀的涵義
語言文字是我們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和不斷地語言實踐中不斷發展的一個符號體系,人類的思想以及對不同事物的看法都濃縮在看似簡單明了的文字符號之中,通過對這些文字符號的解釋可以幫助后人深刻明了的了解領悟其內涵。我們通常通過“紀念”這樣的文字標題來理解紀念性景觀的內涵:它包括用于標志某一事物或為了使后人記住的物質性或者抽象的景觀,能夠可以引發人類的聯想或者回憶的物質性或者抽象性景觀,以及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或抽象性景觀。包括標志景觀、祭祀景觀、文化遺址、歷史景觀、宗教景觀、民俗景觀、傳說故事等等實體和抽象景觀。紀念性景觀的事件景觀可以歸納為定型的文化,正如把烈士陵園或者紀念地作為青少年學習的教育基地一樣,紀念性景觀所暗含的紀念事件以紀念形式的結合是對我們社會成員的一種文化影響形式,在人們參與的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認知作用。
二、紀念性場所中的景觀隱喻性表達
人們希望將記憶變為永恒,回顧和記錄歷史中發生的事情,讓事件過程再現或使用設計手段如紀念場所來創造一個可以感受氛圍、回憶的地方。而不同的設計方法和設計元素的不同方式的組合構成了不同的景觀場所和景觀空間,紀念場所的隱喻性則來自于對這些空間氛圍的體驗。1.空間序列。紀念性場所中以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紀念館尤為典型。它是人們哀悼冥思的精神場所,而不僅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僅具有紀念功能的概念。相反,你可以感受到紀念凝思的精神場所。它比傳統的展覽空間更強調視覺張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歷史事件紀念館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景觀輪廓圖像的視覺焦點通常由大型主題雕塑或具有高度沖擊的紀念碑來體現,以形成視覺中心,主題雕塑通常有一定的高度。這形成了仰望和收縮的視覺效果。在正常情況下,紀念場所空間具有距離由遠及近的心理過渡空間,有足夠的距離,且規模很大,視覺沖擊力很強。通過節奏的變化,來體現空間序列。以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和精神感受。2.色彩選擇。色彩在紀念性景觀中具有溫度、重量、距離、動靜、明暗等多種隱喻象征意義,是紀念場所中的重要元素,如中國建筑的彩畫、伊斯蘭建筑的馬賽克、基督教建筑的玻璃窗的色彩斑斕,日本的枯山水和茶亭是用最簡單而冷漠的色彩來體現枯意。因為紀念性景觀的紀念主題是帶有嚴肅氛圍,所以不宜使用明亮、跳躍和生動的色彩。而材料的顏色應根據紀念主題來確定搭配。例如,經常使用的諸如黑色,白色和灰色的冷色。它可以讓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平靜、沉著、冷靜地思考,感受紀念場所的空間氛圍。3.植物應用。在紀念性場地中,植物是不可替代的設計元素。它具有象征、美化和構建空間的功能,也是場地的背景,為空間營造氛圍。根據紀念性空間中強調隱喻意義的特點,巧妙地運用其植物形式,質地和色彩等內在特征與環境的關系,強調或體現了紀念空間設計所應體現的場所精神與氛圍。常綠植物比如松柏類,隱喻永垂不朽的精神和高風亮節的品格,也可以表達人們的懷念和欽佩之情,具有常青的隱喻意義,經常用于陵墓和紀念園中。植物形態各不相同,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意志品格用以展現不同的紀念效果,尖頂和錐體具有肅穆莊嚴的效果;柱狀植物具有高聳寂靜的效果;修剪整齊的植物給人一種莊嚴感。植物的種植設計應與整個紀念空間場所環境的氛圍相協調,以創造相應的氛圍,并通過適當的植物配置指導路線和組織紀念空間。4.地形。紀念空間的特征之一是對“神秘”氛圍的創造,它本身表達了一種神秘而無聲的隱喻,因此大多數選址都遠離城市。這種場地通常很安靜,地形或平面暢通無阻,如幽靜,古樹參天和豐富的地形。平坦的地形暢通無阻,設計師利用這種無盡的平坦地形形成輪廓效果,突出垂直線性元素,使其成為視覺中心,從而突出元素的重要性,并以天空為背景,對比真實與虛擬之間,呈現出壯麗的景觀。紀念空間也會利用地形的抬升來隱喻一種欽佩景仰之情。不同的地形給人們呈現不一樣的感受氛圍,成角的地形給人以活力、力量的感受;曲線的地形給人以安靜、悠閑的感覺;有結構的地形一般是突出強化主體,與周邊形成整體的作用;而自然式的地形場所感覺較弱,但是與強有力的建筑相結合則可營造強有力的紀念性場所空間。
三、紀念性場所中景觀的感受剖析
人類的心理認知過程是通過外界的感知、記憶、思維、語言等形式來反映外界客觀事物的特性的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人們通過自身的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反應系統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來處理對外界環境場所的感知,溝通人與環境的聯系。人們對紀念性場所景觀的感知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人們對紀念性場所的形態、規模、色彩等等直觀感知,將這些客觀形象組合、加工成抽象的形態模式;其次,人們對紀念性景觀場所所蘊含的歷史事件、意義、內容等信息通過記憶中對類似的信息經驗進行提取、比較、融合;再次,人腦自身的信息加工呈現獲知的景觀形態、景觀場所所蘊含的隱喻意義進行綜合,形成當前對紀念性景觀場所的觀感;最后,通過人們主觀的反應輸出,對紀念性場所景觀做出各種反映活動。由此可以得出:人們對紀念性場所景觀的感知是由景觀場所的客觀存在形式、景觀內涵的寓意以及自身的經驗所得。紀念作為人們最古老的行為活動之一,具有漫長的歷史,并且隨著不斷發展,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紀念性景觀,同時在我們心理形成相對應的紀念性景觀模式,比如,陵墓景觀則對應作為生命的終結、死亡、靈魂、祖先等想對應的景觀事物,在世界各地的陵墓景觀中都呈現出偏僻、寧靜、肅穆、莊嚴等景。觀個性,這也是人們對于陵墓景觀的本能反應,或者是受到后天經驗影響。這也表明紀念場所景觀和景觀形態之間有某些固定的對應關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每個時代都具有不同的時代精神,而這些精神同樣體現在景觀場所之中,并積淀形成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景觀語言,在紀念性場所景觀中,由于這一類型的景觀較多并集中地表達匯聚了人們的情感,因此紀念性景觀與人類各個時代文化內涵聯系更為密切,紀念性景觀的文化隱喻性及社會化程度最高,幾乎可以跨越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語言,形成相互通融的紀念性情感。
四、紀念性景觀場所案例分析——美國9•11國家紀念廣場
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有預謀地劫持了美國4架民航飛機,并控制其中兩架撞毀了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塔”,這一事件造成超過三千人死亡。每天會有成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到世貿中心遺址。用紐約市市長彭博的話說,“每天去遺址悼念的游客從加州到緬因,從西班牙到日本。”最終,決定在世貿遺址上建立起一座博物館以紀念在1993年2月26日和2001年9月11日在恐怖活動中,被襲擊者奪去生命的近3000名受害者。所以911國家紀念廣場就此誕生。設計的目標主要有四個:1.使人們強烈感受到雙塔原來的存在。2.將人們的身心吸引(紀念體驗)。3.在忙碌的城區中營造出寧靜。4.一片安靜,美麗,尺度開放空間。“倒影缺失”的理念,讓人強烈感受到“失去”的感覺。兩個下沉式空間,代表了兩座大樓留下的倒影,也可以理解為兩座大樓曾經存在過的記憶。參觀者在瀑布雷鳴般的聲音中,沿著青銅欄桿,閱讀受害者的姓名。往后退,是讓人身心舒緩的樹林。樹林密度適宜,期間點綴著愜意的廣場,石凳,草坪等等。恰如其分的設計,不多不少、不輕不重。設計師采用了簡約的元素和材料。比如用花崗巖作為單一品種,鋪筑道路,制成長凳。草坪和攀緣植物面積克制。用有限的色彩塑造出祥和的氛圍。路面采用可再生的路面。廣場內的所值樹木選用的是美利堅國樹——橡樹作為廣場內的唯一品種。從側面體現了紀念廣場的隱喻性,與鋪裝、草帶、水篦子、石凳融合成一條條軸線,拉伸了廣場的尺度感,使廣場與城市充分聯系起來,同時也增強了進入導向性,并且豐富了整個廣場的功能空間。五、結語紀念性場所是人們連接不同時代的載物,在這里人們追憶過去、思索未來,對紀念性空間的設計要有當代獨特的文化內涵,要思考紀念場所中的隱喻意義,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這也要求我們當代設計師要增強自身的學習,利用場所內的各種環境要素,去創造更具隱喻意義的紀念場所,去感染每一位在場地空間內的參觀者,追求情感上的共鳴。
作者:胡天君 張雨佳 張文炳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 上一篇: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保護研究
- 下一篇:傳統文化對廣告藝術設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