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文化傳承研究
時間:2022-05-11 05:04:01
導語: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文化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水本身就與人類生存及發展緊密雜糅,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水源充足的地方基本發展為經濟發達的城市,因其可調節局部小氣候且改善人居環境,對體現城市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城市濱水系統也是城市景觀中具有多樣性的景觀設計,合理規劃可成為凝集城市文化內涵的理想景觀空間地帶,對城市景觀空間結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刻含義。雖然當前我國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在體系、理論面向并不成熟,在建設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態破壞及設計方式陳舊等問題,尤其缺失文化傳承性。于此筆者將以城市地域文化傳承,在濱水景觀建設中所體現演化過程展開論述,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地域性濱水景觀設計的完整體系,期望為今后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更好的傳承地域文化。
【關鍵詞】濱水景觀;地域文化;景觀元素
自古就為“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水域發展勢必會促生城市發展及文化產生,而城市的繁盛也隨水系演化而發生變化。城市濱水景觀是水陸景觀的過渡帶,通常是自然與人工景觀形態的交叉呈現空間,若能融合當地人文元素,則會讓城市景觀空間具有代表性。本身城市濱水區就具有開放邊緣性的特點,將信息、情感及娛樂納為一體吸引城居者,展示城市獨有風貌的同時,改善了城市環境質量,且優化城市景觀類型,推進城市文脈穩步發展。眼下濱水景觀建設多受到“廣場、綠地熱”設計影響,整體缺乏規劃指導且展開倉促,在設計過程中基本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地域特色的呈現,而對經濟利益的過分追求,使得景觀面貌并未彰顯城市所獨有的歷史人文氣息。總體來說就是濱水景觀與地域文化結合中存在問題,忽略了城市地域文化因素,使得濱水景觀呈現性不強。
1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相關概念理論
1.1地域、地域性、地域文化及地域文化景觀。在《漢典》中解釋地域為:一為土地范圍,二為鄉土地域觀念,并不是對濱水景觀建設的約束,而是作為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的媒介。地域性則是說在時空范圍內,某一區域內景觀受到在地性人文因素的影響呈現出的景觀特殊性。而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某個特定地域中與自然和歷史環境交融出現,具有地域差異性。它承載著城市的文化積淀,有著周期滲性及容納性,吸收外來文化融入當地再呈現新狀態。人類創造的人文景觀就是地域文化景觀,能反映城市文化形態,運用文化元素創造城市自然的環境模式。當下在景觀設計空間中,十分重視文化策略面向,對設計者提出建設發展地域文化特征的新趨勢。1.2濱水區、濱水景觀。城市空間中靠近河湖、海洋等自然水體的陸地區塊就是濱水區,其周邊地帶本就有生態景觀,隨著人類活動匯聚歷史文化要素,得以呈現特殊的濱水空間帶。濱水景觀就是人們對區域環境內的物質實體改造后,所反映出的城市景觀空間格局。它能夠促進城市自然生態的協調穩定發展,增強各個城市的可識別性,有利于城市整體優化,對城市文化傳承也極具重要意義。1.3相關理論研究。早先濱水區主要為城市提供軍事防御功能,臨水建城能有效抵御外敵,如古希臘就是利用愛情海來防御戰爭的。而我們現在不單利用自然生態,同時還需要重視城市景觀學等學科發展城市景觀。景觀生態一詞由德國學者提出,主要就是以生態學、地理學等多學科融合,研究地域景觀格局差異性。重點強調空間分布上的多樣性、規模變化在地域空間的重要性。理論內涵為“斑塊-廊道-基質”模式,多用于森林、郊區和建成區等景觀建設;城市設計主要對城市空間環境進行三維式景觀設計,更重視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及精神文化面向的設計。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由“匠人營國”的設計模式,基于此在城市濱水景觀中設計時,要重視濱水區與城市總格局之間的模式,能否良好塑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地帶。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人類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保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高效優質推動成城市進步。濱水區作為城市文明的緣起,在發展進程中會有古跡文物遺存,這需要在設計中重視歷史文脈的延續,對這些元素加以修復利用。如賽龍舟這個人文元素,就是與水文化有關的歷史延續。一座城市的特色體現在自然、人文景觀之中,濱水區又是展現文化特色最直接的空間區域,在開發中還要側重城市美學理論,來構造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景觀。
2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現狀
2.1設計現狀。我國濱水區景觀建設在理論及實踐方面都起步較晚,于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投身建設。直到90年代才有質的飛躍,對城市景觀品質追求也有所提升,推動新型景觀建設的繼承性發展。在劉濱誼《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一書中講述城市濱水區景觀建設的相關概念、類型、景觀特性及景觀構建手法等內容,從實踐性角度提出濱水景觀構建實踐指導方法,但是對濱水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體現研究甚少。毫無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觀設計是冰冷的,無法被城市居民所青睞,這樣的景觀設計并不能成為好的設計。若想設計好必須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匹配適宜的人文理念,復原歷史風貌才能有效的將文化傳承并轉化為人文景觀資源,如廣州岐江公園,就將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記憶賦予在濱水景觀設計中。2.2存在問題。首先是欠缺生態性,在建設中盲目追求外在形式,忽視與自然現狀結合,使得景觀區域出現大面積鋪裝的廣場形式。而城市水系邊緣駁岸也被石砌陡坡生硬處理,造成對動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其次忽視城市濱水區積淀的歷史文化資源,不能完整的傳承歷史人文性,使得景觀品質得不到提升。最后在設計中不能把親水設施處理完善,降低濱水空間與當地居民的參與性,更不能體現濱水景觀設計為城市添加的魅力所在。
3城市濱水景觀類型及元素構成
3.1空間類型。從城市用地性質及功能來說,可以將城市濱水空間分為商貿、文化、生態、居住、港口及歷史遺產類。本文側重研究擁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濱水風貌,如韓國清溪川復原,就是生態景觀城市發展中重要舉措,因為川流見證了漢城歷史文脈,周邊也存在文化遺跡,所以在復原工程中結合歷史及現展,用嶄新的文化景觀帶將二者緊密鏈接。按空間風格來分,有自然濱水空間:距市中心的近遠郊外,環境生態自然,如杭州的西溪濕地;有修復濱水空間:保護濱水地帶的歷史構筑物,重修繕更新且吸收新城市元素增強空間活力;有休閑濱水空間:與城市生活密切的多功能水域,讓居民能親近生態自然,還成為文化匯聚等人文活動的綜合空間。3.2元素構成。自然景觀當先,水體景觀在城市景觀中有著特有魅力,具有靈感親和性,在城市居住區域適當營造水環境,可以提升居住空間的景觀品質。濱水駁岸是陸地與水體交岸線,有豐富的軟硬景觀地帶。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追求歷史文化的延續性,重視城市特色的地域風貌,成為極具時代優勢的濱水景觀帶。而是后人工景觀,濱水區周邊建筑及環境小品會影響到景觀空間的視覺感官,在城市規劃之初就要合理布置景觀與建筑的關系,保持景觀視覺通透性。濱水區景觀小品設施本身就是為居民打造,那么在材質中多少都會融入當地資源特征,如雕刻繪畫及歷史文化有關的物件,蘊含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潛移默化進行思想滲透,也為文化繼承的特殊體現。而防護提也是濱水景觀的重要構成部分,有著水域和城市的雙重屬性,在今天其堤防功能是可以與文化展示結合在景觀營造之中。當下濱水綠道是構成濱水景觀空間的重要構件物,極具景觀引導連通功能,用生態學結合濱水景觀內涵,完善城市濱水空間的功能性。可在沿線設置展示地域文化的景觀標志,使人們在游覽過程中了解到城市地域文化。展現歷史遺存風貌的同時,達到保護城市景觀特色以提升濱水區的魅力。如泰晤士河流沿岸的景觀,在規劃初期就進行合理定位,對歷史遺存構筑物進行保護,考慮文化傳承且豐富了沿岸景觀價值,優化城市景觀功能。
4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傳承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營造城市濱水景觀勢必要對當地的水文環境、歷史進行分析,將地域文化內涵、自然地理資源、歷史人文特征融合,力求營造出具有地域人文特征的濱水景觀環境。文化是思想意識、精神上的層面,城市中最需要傳承和探究的東西就是文化,需要我們了解、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將人文元素融入在城市景觀設計之中。地域文化內涵反映了城市的歷史價值觀念及文化藝術內涵,同時涵蓋民風習俗、歷史文脈及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若能很好的把地域文化的內涵特性契合到濱水景觀空間中,就使得濱水景觀設計具有當地的歷史韻味。首先要讓濱水景觀營造統一的氛圍,以保持景觀整體的活力發展;而后因地制宜,使用當地材料,挖掘當地文化內涵,善用地域特色,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重塑城市濱水區的景觀新形象。重要的是堅持歷史遺跡保護原則,本身遺跡就是不可再生的城市文明,在景觀創作中要謹慎對待。當濱水景觀設計能巧妙的融合城市自然、歷史人文及景觀特性于一體時,也是對現實生活情境和行為狀態的真實反映。若要傳承城市的歷史文脈特性,并不是單純將歷史遺址成為營造元素,而是作為提升游人參與感悟的歷史承載物,給予場地精神的詮釋,使濱水景觀設計成為自然、歷史以及人類和諧共處之地。
5結論
水系承載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其親水特性為城市濱水區景觀營造發揮重要作用。濱水景觀將城市景觀開放呈現,聚集人類公共活動的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因而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好壞,影響著整個城市景觀質量。本論文在闡述了自然、人文以及文化等相關特征后,從濱水景觀設計的原則出發,重點分析如何在營造過程中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具體設計中并能在實踐中體現,在設計構思上把握濱水景觀項目的整體功能性,從細部節點剖析,運用景觀構成方式將具象的傳統文化元素,體現在濱水景觀空間場景之中。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們對濱水景觀設計需求、品質十分關注。在今后的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加強實踐科研能力,不僅分析地域及人文,同時更重要的是實現可持續、可傳承、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濱水新景觀。作者簡介:郭云帥,1990年生,女,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參考文獻
[1]李文鵬.城市景觀帶中濱水景觀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2]楊楊.城市濱水環境親水設施設計的研究[D].西安: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3]何東進,洪偉,胡海清.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及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研究進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3.
[4]李瓊.基于歷史文脈的廣州珠江濱水區更新策略探析[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9.
作者:郭云帥 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 上一篇:汽車乘客座椅造型設計方法
- 下一篇:傳統村落景觀適應性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