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環節關聯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2-01 04:22:36

導語:知識與環節關聯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與環節關聯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教學設計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達成的先決條件,更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基礎。精心合理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首要因素,課堂中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課本知識的關聯教學設計的關鍵。以公開課《拿來主義》為例探討教學設計中知識與環節的關聯。

關鍵詞:課本知識;教學環節;關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各種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的過程。從我校語文組易洪春老師執教的校本教研公開課《拿來主義》取得的良好效果來看,筆者認為精心合理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首要因素。那如何讓教學設計環環相扣,讓課堂效益最大化呢?筆者認為在努力豐富自己體驗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感受課本知識與教學環節的關聯是關鍵。下面,筆者就以易老師這節公開課為例來談談教學設計中知識與環節的關聯:

一、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找準知識的關聯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閱讀比較復雜的議論文,在理清文章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議論文論證方法;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說服力,且能運用一些常見的論證方法。”《拿來主義》是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本文是魯迅先生關于繼承文化遺產的一篇議論文,除了犀利的語言、清晰的邏輯結構外,比喻論證的運用是其突出特點,作者巧用比喻論證使讀者明確了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易老師挖掘并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抓住比喻論證這一要點。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找準與之關聯的課本知識

高二學生已有一定的議論文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他們也嘗試寫作議論文,平時也注重閱讀并寫作時事評論。但就文章的論證方法來看,他們還停留在運用例證和引用論證這些基本的方法上,因此,引導學生探討比喻論證的運用要領就是學生學習的新起點。(一)“提出問題”環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出問題”即提出并理解核心問題:教師營造情境、出示問題;學生進入情境、領會問題。成功的導入能迅速安定學生的學習情緒,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進入渴望學習的心理狀態。在易老師課堂的“提出問題”環節中,核心問題“找8~9段中的比喻論證,探討其闡明的道理及其運用要領”,展示了知識的內在聯系,有針對性地找準了學生的“新知生長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解決問題”環節,調動學生思維并使之獲得成功感。“解決問題”即進行核心問題的解決活動:教師進行引導定向、適當協助;學生獨立操作、交流合作。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找準知識的生長點設計問題、提出要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主動參與,提高學生主動解決問題、探索知識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環節,易老師設置了一個探討活動,讓學生找出比喻論證句,并指出本體以及態度(即道理)。學生從文中找到“大宅子”“魚翅”“鴉片”“煙燈、煙槍”“姨太太”等喻體,也明確回答了與之對應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精華和糟粕”“糟粕”“腐朽的思想”等本體和“拿來”“使用”“使用、毀掉”“存放、毀掉”“消滅”等態度(即道理)。學生逐一作答,老師邊評價邊板書。之后易老師讓學生找出文中更精當的兩個詞語來總結作者的態度,學生很快就回答了是“占有、挑選”。易老師隨即問“時隔一個世紀之后,魯迅先生的這一態度還有何現實意義呢?”學生的回答很精彩,“占有與挑選,強調了魯迅先生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在當今時代,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應當把這種態度發揚光大,就是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一學生說:“大家放眼望去,古往今來,很多人都自覺不自覺地踐行著占有和挑選這一道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化用了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這是一種文化中的占有與挑選,更是一種創新。同時,美國電影《功夫熊貓》中是滿滿的中國元素,中國國寶、中國功夫、中國服飾、中國針灸等,這是導演深諳占有和挑選的道理,最后贏得了觀眾的喝彩和滿滿的票房記錄。所以真正的‘拿來’是有現實意義的,可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這樣的回答馬上引來雷鳴般的掌聲,回答問題的學生滿臉都是成就與幸福。(三)“反思提升”環節,建立知識的關聯并形成系統。“反思提升”即對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體驗進行有目的的反思和提升,生成本節課應該學習的新知識、新方法。在此環節中,教師誘導反思、提升講解;學生反思歸納、理解接受。魯迅先生把繼承文化遺產這么抽象的道理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闡述得通俗易懂,易老師在“反思提升”環節,很自然地設計了“結合8~9段的比喻論證,探討其運用要領”這一問題,讓學生討論后作答。有學生回答說:“喻體要結合實際,而且要淺顯明白,文中的喻體都是那個時代生活中常有的事物。還有本體和喻體都是相關的,比如鴉片就是文化遺產中的糟粕,魚翅就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又有學生回答說:“魯迅先生選擇的喻體都很貼近生活,都是那個年代的人一看就懂的東西,讓人很容易明白他要闡明的道理。同時,文中的喻體非常具體,作者善于用細小的事物來反映大道理。”最后,易老師把學生的發言歸納為“就近設喻、道理相通、以小見大”這三個要領。從課堂板書來看,零碎的知識就真正關聯起來了,并形成了簡易明白的知識系統。(四)“運用反饋”環節,有效達成學習目標。“運用反饋”即在運用中獲得反饋與內化:教師檢驗評價、反饋改進;學生嘗試運用、修正內化。在這個環節,易老師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闡明道理,出示“學習需要積累、人因環境不同而改變、有壓力才有動力”三個觀點,讓學生擇其一寫一段文字。兩個學生展示了作品,學生甲用“竹筍”這一常見事物闡明“有壓力才有動力”的觀點,學生乙用“螞蟻”這一常見事物闡明了“學習需要積累”的觀點。易老師從課本知識的整體出發,指導學生抓住課本知識與教學環節的關聯,很好地解決了教學核心問題,從而順利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在以上四個教學環節中,易老師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巧妙設問,環環相扣,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探索進取的狀態。由此可見,教學設計環環相扣至關重要,它能有效促成學生的思維交鋒,使之自覺完成新舊知識的遷移。而教師在教學環節設計中,應充分挖掘與學生相關的課本知識,使學生始終感覺到有新的興奮點,從而真正地激發其繼續學習的興趣,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作者:劉世剛 單位:四川大學附屬中學西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