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教學設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16 03:19:00
導語:微課教學設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其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和傳播速度快等特點不斷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提出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應對在有限課時內保證知識的深度、廣度和前沿性成為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微課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既可有效的輔助課堂教學,又可克服時間、空間限制,使學員可以不受限制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為學員的課外學習提供新的途徑。前期大量的學者對微課的概念和要求進行了積極和充分的探討,也出現了一批將微課理論應用于具體實踐的研究,但對于如何利用好微課資源促進學員深度思考,加深對課程的認識,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累加和拓展這方面的探索相對較少。本文結合筆者參加本校微課競賽積累的經驗,以深度學習為目標,對學員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做了一些思考,并以傅里葉變換的頻移特性為例,介紹視頻內容的設計過程。
2促進深度學習的思維品質
深度學習概念的提出,為我們觀察、分析課堂教學,改善教學質量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實現眾多思想間的分析和聯系,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持續性學習過程,具有高投入性和建構性的內涵特質。綜合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深度學習的認識,深度學習是一種自主式、批判性的學習方式。前期,我校在全校范圍內廣泛持續地開展了各類主題的教學研討與交流活動,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在基于問題驅動、項目驅動、引導式等教學模式中,一定程度上都體現了深度學習的理念,強調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深度學習理論還需逐步滲透到學習中的反思狀態、學習成果的躍遷能力和思維層次等各個方面。在微信息時代,微課基于網絡平臺,支持在線或移動學習,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拓展了課程的外延,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但片段式的學習不利于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在“信號與系統”微課教學建設的過程中還需注意如下思維品質的培養。2.1主動思考能力。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再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員培養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論證出正確結論的能力。在“信號與系統”課程的學習中,首先要解決什么是信號與系統,為什么要學這門課,學了這門課有什么用的問題。在講到抽樣定理的時候要鼓勵學員大膽質疑,當連續時間信號在時間上被抽樣后可以代表原信號以及恢復出原信號么?從直覺上看,抽樣似乎不可進行,但在工程運用中確實進行了抽樣。教員需要鼓勵學員多思考,多設疑,積極主動地求證,直到把問題分析清楚。2.2透過知識抓課程本質的歸納能力。每門課程都有一個貫穿課程始末的主線,即課程的核心思想。“信號與系統”課程中,系統分析是根本任務,時域分析法是基本方法,在時域基礎上變換得到的傅里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及z變換等變換域分析方法在應用領域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分解思想,只是分解的基元信號有所不同。如何抓住這條主線,需要引導學員對課程內容做深入的理解和感悟。2.3多角度、分層次看待問題的能力。歸納能力幫助學員從宏觀上把握課程的中心和脈絡。具體到局部內容又需要注意培養學員多角度、分層次地看待問題。如系統分析既可以從產生響應的物理原因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從頻域中系統函數的物理意義著手,從多個角度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解決問題,可以鞏固學員對課程內容的認識與運用。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智能化、電子化的時代趨勢使得每一個工程問題早已不是單獨某一個專業知識或專業課程所能解決。學員還需對自身專業的課程體系有宏觀把握。從“電路分析基礎”到“信號與系統”再到“DSP原理及應用”等一系列課程要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2.4細致的觀察力與感知力。在工程應用中,細節決定成敗。教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員對問題的敏感性與感知力。如在講解信號卷積運算時,若卷積信號的區間分別為[A,B]和[C,D],則卷積積分區間的結論為[A+C,B+D]。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學員在學習卷積運算的過程中要注意到這個細節問題,通過對細節問題的探索,更深入的理解卷積運算的物理意義,進而為實現卷積問題及工程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3微課教學內容的選擇
“信號與系統”課程是各地方高校和軍隊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實用性強,其理論體系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我校的“信號與系統”課程授課對象為通信類及電子信息類各專業學員。近兩年,為了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各類地方高校及軍隊院校紛紛轉變辦學思路,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和定位。針對我校而言,具體到“信號與系統”課程,面向通信專業的學時數由原先的64學時縮短為現在的60學時,面向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學時數由原先的48學時縮短為40學時。而“信號與系統”課程的特點是內容繁多、理論抽象、數學計算復雜,易使學員感覺枯燥抽象。如何根據新的課程標準,利用好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優化課程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引導學員深度思考信號與系統的問題,在思考中產生學習需求,在需求中學習分析信號及系統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養成科學的高階思維品質,在持續深入的學習中宏觀把握科學技術前沿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信號與系統”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信號與系統課程的微課,應選取教學中的核心知識點及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解決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難點、重點、疑點問題。同時,微課內容的選取應符合學員學習的普遍性需要,能促進和啟發學員深度思考。數學作為工科課程學習過程中必備的科學素養,在信號與系統課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系統模型的建立與求解,涉及到高等數學中微分方程求解的相關知識,基本連續時間信號即為常用的函數。針對此類純理論基礎的相關內容,不是都適合制作成微課,由于數學方法的運用在前期數學課程中已經解決,所以類似于運用數學方法進行時域分析的經典方法就無需選取為微課內容。而基本連續時間信號雖是常用函數的形式,學員之前對函數的內容也已熟知,但本課程中基本信號的學習與數學課程中常用函數的學習側重點不同,在微課內容設計上注重建立信號模型的物理背景以及信號特性的講解及應用。對于基本信號進行微課設計既有利于學員深入理解相關知識,又有利于學員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建立工程意識。除了純理論基礎的相關知識外,在信號與系統的時域、變換域分析方法中存在大量的工程應用的實例,具有很強的工程應用價值。例如在連續時間系統時域分析中的回聲抵消技術;在周期信號級數展開中的電力系統諧波分析、雙音多頻解碼技術;在連續時間系統頻域分析中的調制解調、濾波及抽樣等問題都是工程應用的實際例子。引入這些應用實例制作成微課,可增加學員的學習興趣,開闊學員的視野和思路,解決理論抽象,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更可以突破“理解、記憶、應用”的教學目標,實現從知識到技能,從方法到過程以及在反思基礎上的深度學習,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新的認知的高階教學目標。圍繞這些內容,可采用啟發式、問題驅動、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內容。
4微課的教學設計
微課的特點是主題明確,短小精煉。如何設計引人入勝的開頭是一次微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問題作為內容組織的基本單位,問題設計成為內容組織優劣的核心因素。通過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可以鍛煉學員理論推導的理性思維品質。開放、自由、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員進行探究式學習,在對所學知識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促進學員高級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探究過程中實現知識構建與跟蹤前沿技術的學習遷移,從知識掌握走向智慧生成和能力發展。要實現這一高階教學目標,要求教員必須熟知教學內容,全面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恰當選擇微課教學內容,并對核心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和設計。本文以傅里葉變換的頻移特性為例,探討微課的設計思路。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包含如下兩個方面:4.1知識目標。理解頻移特性的推導過程,掌握頻移特性的具體內容,能夠熟練運用頻移特性求解信號的頻譜函數,掌握分析信號的科學思想、基本理論及基本分析方法。4.2能力與素養目標。(1)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和分析運算能力;(2)具備觀察、歸納總結的能力;(3)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培養工程素養及反思、創新意識與能力。本次微課的內容組織打破了通常的由知識到應用的邏輯演繹結構,按照更適應高校學員的認知結構和實際思維過程進行,采用“工程背景—數學理論—物理意義—工程實踐—知識拓展”的模式,形成科學性、連貫性、實踐性的教學內容。講授過程分為如下環節。(1)應用牽引。在課程引入環節以大家廣為熟知的無線廣播系統為例,從信號傳輸的角度入手,通過對語音信號直接傳播時所需天線尺寸進行計算可知必須縮短天線尺寸這一應用需求,激發學員對這次微課學習的興趣和探求縮短天線尺度的方法,培養學員從實際應用背景中提出問題的能力。(2)理論推導。以直觀的頻譜觀測,引導學員提出縮短天線尺寸的思路。通過層層設問的形式,引導學員進行理論推導驗證解決思路,得出研究性結論。在理論推導的過程中培養學員的數學演算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員學習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習慣。(3)總結物理意義。以頻譜圖的方式形象得出信號頻譜搬移的方法,揭示信號頻譜搬移的實質就是對需要搬移的信號乘以虛指數信號,其中信號搬移的量由虛指數信號的指數頻率決定。這一重要結論的得出為工程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依據。(4)工程實踐。回到要縮短天線尺度這一實例上來,在通信系統中將信號的頻譜搬移稱為調制,給出調制概念后便可根據上述理論推導和總結的物理意義水到渠成地建立調制的模型。通過問題的解決,強化分析問題和深入學習、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鞏固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方法和思維品質。(5)知識拓展。調制只解決了信號發送的問題,到了接收端,調制信號還需還原成原信號。此時需要引導學員繼續深入探究,利用頻譜搬移的方法舉一反三的解決信號恢復的工程任務。通過拓展,將知識進行深化,以適當留白的形式給學員提供拓寬知識面的空間,自主探索頻移特性的其他應用,充分體現學為主體的思想,從而實現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5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在線教學及虛擬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并為更深入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面對微課的蓬勃發展,教員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微課資源,通過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開闊前瞻性視野,實現科研成果向教學成果轉化,激勵學員積極探索,不斷發展深度學習的思維品質,打造面向部隊,面向戰場、面向未來的新型軍事人才。
參考文獻
[1]樊雅琴.深度學習國內研究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5(6):27-33.
[2]李利.微時代下如何培養學生良好思維方式[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4(36):17-19.
[3]林瑩.電路基礎課程微課教學設計探討[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88-94
[4]胡鐵生.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40.
[5]王麗娟.信號與系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作者:王淵 賈永興 朱瑩
- 上一篇: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
- 下一篇:過程設備設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