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教學中領悟傳統文化意境探究
時間:2022-04-08 03:12:04
導語:設計教學中領悟傳統文化意境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傳統文化意境,領悟中國傳統色彩、傳統造型、傳統花藝的意境之美。結合實踐領悟文化意境,傳統文化邂逅、碰撞、對接現代設計。年輕人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拔穗期”,引導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開發其價值,養成自覺學習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領悟意境;結合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是活態性的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杰出代表。中華優秀文化能夠提升藝術創造力,藝術的創作更多是在于所體現的價值和精神寄托,通過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鮮明的優秀文化。現在的學生是在改革開發的時代背景下長大,吸收了較多的外來文化后,反而冷落了傳統優秀文化,對許多優秀傳統文化不能理解,所以需要在藝術教學中利用項目實踐教學逐步滲透傳統文化,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讓年輕學生領悟優秀傳統文化。
一、領悟傳統文化意境
現代設計作品要有內涵并能體現價值,就需要有足夠的文化品位。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后,好多年輕學生不能理解古代文學的意境。需要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學會積累和梳理,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意境和提升文化品位。意境是中國藝術創作和鑒賞方面的一個極重要的美學范疇,是一種精神性的體驗。意境本質特征是“生命律動”,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意是主觀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觀的生活、景物。我們可以通過古代優秀文學、藝術作品、戲文等來領略傳統生活中的美,感悟端莊之美、嫻靜之美、賢淑之美、俏皮之美,這些美都是意境的體現,不斷提升我們的精神愉悅性。(一)領悟中國傳統色彩的意境之美。傳統文化意境不僅僅只存在古人的詩詞歌賦中,也呈現在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里。古代只有很少部分的人有機會進學堂學習,但一點也不影響他們對意境美的營造。古人對生活充滿著熱愛和憧憬,對生活充滿儀式感和敬畏感,體現在立春嘗純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詠雪賞梅等。古人熱愛生活,僅從他們對色彩的命名,就能真實地傳達出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浪漫情懷。“百草霜”很多學生并不知道是顏色的命名,都以為是白色的護膚品,但實際上指的是鍋底灰,指深灰色,“霜”帶有著無盡的詩意。“竹月”不是竹子編的月亮,而是描述月色照竹林后月色清冷的感覺。可以想象古人對于顏色的敏感和意境的感悟。“黛藍”指“山潑黛、水挼藍”。我們看山的時候,會看到近處的山是綠色的,再遠一點開始泛藍。如果陰天,光線暗一點,遠處的山就是一個青黑色的剪影。黛藍,遠山如黛,近水如藍,一幅極美的山水畫。傳統色彩的名字富有詩意,引人浮想聯翩,比如牙白、水綠、藏青、秋香綠、海棠紅、桃紅、杏黃等色彩命名。它們都能夠讓我們聯想到生活中的自然場景,能感受到日常的種種細節,引導學生慢慢感悟生活中美的意境。(二)領悟中國傳統造型的意境之美。中國傳統經典造型很多,比如建筑設計、家具設計、飾品設計、日用品設計等等,每個領域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體悟的設計。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北京故宮,它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壯,因造型莊重、結構精巧、制作精良而得到廣大學者、藝術設計者的青睞。她一直傳遞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信息,通過空間的整體布局、裝飾材料和裝飾圖形等諸多手段,完美的表達出了宮殿建筑中所蘊含的君權神權、天子之尊的核心思想。古建筑也是豐富的圖形資源,形式精彩,意蘊深厚。北京故宮建筑群是傳統優秀文化的代表,到處顯現著傳統工藝、傳統色彩、傳統紋樣等。中國傳統圖形是傳統文化精神的特殊載體,也傳承著傳統文化的審美及寓意。這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理解傳統紋樣寓意,牡丹象征富貴,仙鶴象征長壽,松竹梅象征氣節,蝙蝠象征福氣等。這些吉祥紋樣通過不同的組織方式表現不同的審美意境。傳統工藝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傳統工藝,傳統家具制作工藝、傳統玉雕工藝、傳統漆藝、傳統服飾、陶瓷工藝等等制作過程,幫助學生甄別工藝優劣,傳承非物質文化的文脈。同時加強“工匠精神”的滲透,包括古人對材料可持續性運用的理念等都有助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領悟,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折射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簡潔典雅,體現著不同時期的審美和工藝水平。教學中帶著學生欣賞不同時期瓶的制造,比如梅瓶、象腿瓶、琮式瓶、橄欖瓶、鳳尾瓶、蒜頭瓶、貫耳瓶等造型,感悟其靜態之美,它們都體現著對稱和均衡,整體形態含蓄生動美。(三)領悟中國傳統花藝的意境之美。古人對生活的意境重構也體現在傳統花藝中,傳統花藝處處展現著“陰陽和合”的和諧之美。近幾年來花藝成為大學生的各級技能比賽項目。2008年6月7日,傳統插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對傳統花藝的欣賞和制作,不斷領悟傳統文化意境。傳統形式美的意境在骨不在皮,以韻取勝,這是傳統美學推崇的審美觀念。傳統花藝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實用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傳統花藝追求造型的端莊典雅、形神兼備、情理相通,具有詩情畫意的畫面感和韻外之致。適當的留白是為了讓我們尋找自己的“詩與遠方”。強調花枝葉的調和對比、動靜變化來營造詩情畫意之美,還注重天然素材的條線、簡約、禪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陰陽和諧及不對稱的動態平衡等再現自然美,積極表達和創造著生活美。傳統文化意境之美,還展現著還與諸多傳統文化藝術門類(如文學、詩詞書畫、造園、盆景、雕塑等)進行融會貫通。
二、結合實踐傳承文化意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應“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在課程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如何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并尊重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并充分發揮當代人的智慧和創造性,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一)傳統文化邂逅現代設計。因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在時間的長河里邂逅形成大家喜歡和接受的新中式。新中式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元素進行堆砌,而是既保留著傳統文化的優勢,又體現著現代特點,突破中國傳統風格中沉穩有余、活力不足等常見的弊端。新中式家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事物,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合適的體現。新中式花藝尋求傳統審美的韻律美,再與當代設計風格相結合,既有古典之美,也兼具現代之明麗,花葉觸及之處,滿是長長的遐想與回味,呈現現代人眼里的傳統東方美感。傳統文化一直滋養著現代文化,使現代設計有著多樣性、多元化的展示。日常生活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基因和符號,優秀傳統只有融入現代生活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才能激發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保護與傳承的熱情。傳統文化邂逅現代設計,在教學活動中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出發點,融入現代設計語言,引導學生解讀傳統文化,為現代空間注入凝練唯美的中國古典情韻。(二)傳統文化碰撞現代設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碰撞,是文化活動內涵的碰撞、文化活動形式的碰撞、文化價值觀念的碰撞,以及審美意識與人文精神的碰撞等。傳統紋樣服務于現代生活時,選擇材料要考慮能否適應現代加工手法,使形、質、工藝高度融合統一,讓傳統紋樣在現代生活中散發出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紋樣和現代材料的碰撞,體現歷史余溫和現代設計碰撞,生成變化豐富的新趨勢。新材料層出不窮,加工工藝也是日新月異,利用傳統紋樣的形選擇合適的材料合適的加工工藝,大膽進行傳統紋樣與現代材料碰撞,使傳統紋樣在現代設計中散發著新魅力。傳統紋樣和現代材料碰撞時,可只選用一種材料一種加工工藝,也可同時使用多種材料和多種工藝。根據設計要求將傳統圖形與現代工藝和材料相結合,設計紋樣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會使現代設計形式更加豐富,從而發揮更大的藝術、文化和商業價值。(三)傳統文化對接現代設計。傳統文化如何對接現代生活,使傳統文化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未來設計師積極吸收傳統文化,對要開發的產品融入傳統文化,使現代產品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以“跨界”之思和“網紅”之勢,產品“朕知道了”膠帶、白玉翡翠傘、故宮口紅等越來越具現代感,逐漸以時尚的面貌服務著我們的生活,獲得年輕人追捧,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對接日常生活。有設計師們把傳統文化敦煌莫高窟和現代產品雪糕聯系在一起,把雪糕設計成莫高窟的外形,是一個把傳統文化對接現代生活的成功案例。“表情包”是現代生活的產物,居然有設計師用“甲骨文”設計表情包,用甲骨文設計“神馬、大神、有木有”等等網絡流行詞,將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記憶對接到現代生活中,產生了一系列神奇的碰撞和反映。傳統文化是一個動態系統,所以傳統文化不只是過去的,還關系到現在與未來。通過不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年輕人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拔穗期”,引導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開發其價值,養成自覺學習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M].2017.
[2]張美雙.園林景觀設計中光影的應用研究[J].現代園藝,2020.
[3]張睿.傳統圖形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演繹[J].職業時空,2010.
[4]《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共中央國務院[M].2014.
[5]《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M].2017.
作者:朱書華 鄒涵辰 單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課程教學設計思考
- 下一篇:藥物分析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