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外部空間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03 08:55:56
導語:大學校園外部空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校園整體規劃和外部空間設計越來越成為各大高校的建設重點,目的是為全體師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校園一體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現代社會中應該運用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來探討外校園外部空間的規劃設計。本文在現代高校校園設計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外部空間設計規劃理論探究了未來高校設計理論的發展趨勢,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等學校;外部設計;發展;建設規劃
現代建筑設計理論認為,校園規劃設計和城市整體規劃設計的性質是一樣的。判斷一個校園規劃方案的好壞的重要標準,就是驗證其能否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專家研究指出,一些校園戶外活動對于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有的時候,學習效果甚至要超過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可以說,良好的校園外部空間設計是有效整合學校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因此,探究新形勢下校園外部空間規劃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校園外部空間規劃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
1.城市外部空間的形態學角度分析
近代對于城市外部形態學的研究起源于對“圖-底”關系的研究與思考,這對于當代城市設計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即在設計之初就開始關注虛體空間形態的設計以及如何促成虛體空間特征的形成,這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臻g虛體設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研究空間實體之間的線性關系的整體性,在建筑實體與外部空間規劃之前,強調外部空間設計中動線與連接體之間的重要性?,F代規劃理論指出,基地的邊界線、建筑實體的外部輪廓以及軸線或邊緣建筑物等共同組成了空間影響因子,而這些因子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的連接系統。這個連接系統的整體性與合理性思考是未來建筑規劃理論的發展重點,也是建筑設計師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
2.城市外部空間的行為學角度分析
場所意識與環境意識理論表明,人們對建筑空間的認知已經從原來的物質層面逐漸向精神層面過渡。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同時,人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文化的挖掘上。這就促進了建筑規劃理論與其他人文學學理論的有機結合,給城市建筑規劃的發展賦予了新的生機。這一變化的直接體現就是20世紀60年代環境行為學的興起,社會學家將人類行為與外部環境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注重探究外部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環境行為學的出現,改變了建筑設計師的規劃理念與思考重點,指導他們從人類基本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出發,創造了人性化的空間,其研究成果對于人類居住環境的規劃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基于城市規劃建設理論的校園外部空間環境規劃設計
校園外部空間環境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具有本質上的相同性,即從人性化和整體化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和教師們提供一個優美的、合理的、適宜個人發展的外部空間環境。這是未來校園整體規劃發展的趨勢,也是當今各大高校校園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校園環境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發生在戶外的自發性和社會性的行為,因此校園外部空間設計的重點就是為戶外活動的發生創造最大的可能性。
1.校園外部環境的構成要素
(1)場所
所謂場所就是校園內學生與教師集中活動的區域,這些場所滿足以下兩個特征:不同的場所需要有相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用以表達校園整體空間布局的延續性;處于不同空間層次的場所需要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營造不同的氣氛,用來滿足學生和教師學習交流活動多樣性的需求。綜合起來講,校園場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開放的綠色空間綠色開放空間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綠色植被集中覆蓋的區域,這里有大面積的草坪或山坡、清澈的湖水、郁郁蔥蔥的樹木等,給學生們放松心情和交流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綠色空間的建設是校園個整體規劃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于規劃者來說,應該從景觀學和美學的角度來綜合考慮綠色植被的類型、位置和搭配方式等,這將對場所設計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②廣場廣場也是校園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職能和規模不同,可以分為禮儀性廣場、集會性廣場以及娛樂性廣場等,這些廣場的造型設計以及職能選擇等往往取決于周圍的環境屬性以及學校發展需要等。許多高校新校區的前區設計中,校方往往要求在校前區設置一個禮儀性的廣場,用于舉行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等。位于校區主干道上或是主干道旁,設計風格應該寬敞、明亮,并把握好規模建設尺度。蘭州大學校園前的圓形廣場就是一個結合了周圍建筑風格以及山川、綠化等自然人文景觀的生動場所,如圖1、圖2所示:
(2)院落結構
院落結構由建筑物以及周圍的建筑元素(院墻、柱等)等共同組成,為學生和教師們提供了最便捷的室外活動空間。在實際設計環節可以將教學樓群、實驗樓群等建設成多層樓群圍合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結構的形式。在實現了基本功能的同時,兼顧了美學和合理性的設計原則,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在學習和工作間隙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場所。
2.校園建筑要素之間的連接體
連接體是將校園各建筑要素組合成為有機整體的關鍵因素,具有連接作用、現行的空間形態兩種特征。校園整體規劃規劃中的重要環節就是對“線性”元素的探討,包括街道、人行橫道、線性開放空間等都是線性元素中的重要內容,共同構成了校園外部空間的交通系統網絡。
(1)道路
目前,大學校園中普遍采用樹狀結構的道路交通設計原則,強調軸線的作用,并與其他道路分枝相連,形成主次分明、導向明確的整體交通骨架,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使人們對校園布局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有些校園以一條或幾條林蔭大道作為校園精神的象征,兩側高大的樹木見證了校區的歷史和變遷,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成為了校區內全體師生的精神支柱。這樣的主干道往往連接著校園內最著名或是最古老的建筑。
(2)街道或步行街
步行街為他人提供了更好的欣賞園區人文景觀的機會,也是校園內交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大校區內教學樓、實驗樓等建筑群相對集中,步行街道可以在不同學科的教學樓或實驗樓之間相互串聯,架起了一條各學科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橋梁”,更好地促進了學科之間的互動,實現共同發展。如蘭州大學就有一條以走廊形式貫穿教學樓群的步行街道,兩端入口處分別與一個休閑廣場與另外一個重要的教學樓區相連,將園區建筑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校園外部空間的整體性設計
校園戶外空間的設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可否認,具體規劃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眾多,每一種方法都有可能產生一種成功的設計方案,但是設計的出發點決定了方案的具體屬性和設計特點。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對于高校校園建設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將校園外部虛體空間的設計作為設計出發點與落腳點,為全體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交往環境,促進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將校園外部空間規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從校園內本身的歷史環境、人文環境以及自然環境出發,將校園特色融入外部空間設計中,創設出合理的設計“語境”,并用豐富的建筑因素予以表達。目前,普遍采用的戶外空間設計原則是“圖-底”翻轉設計方案,校園的戶外虛體空間在初期的設計草圖中就要體現在實體的合理搭配上,將建筑物作為實現戶外空間設計的手段。根據設計原則和設計職能需求綜合考慮建筑群、道路交通、人工綠化以及自然景觀之間的合理搭配,實現美學設計和功能設計的協同發展。
四、結語
高等教育的發展對校園外部環境建設與總體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外部空間的環境來源于優質的規劃設計方案,而空間的完善和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水平。本文在介紹校園外部環境空間設計理論的基礎上,對校園外部空間的構成因素以及連接體的構成進行了重點探究,并相應地提出了外部空間的設計原則與發展策略,完成了校園人文內涵的表達,實現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共存。
作者:彭勃 賈曉滸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燏梅.大學校園外部交往空間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4.
[2]姜云.校園外部空間設計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3]龍敏.我國新建大學校園外部空間的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4]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園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5]王福魁.大學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
[6]常健,田志勇.高校校園外部空間人性化的規劃設計探討——以新建、擴建大學校園為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5(S1):184-187.
- 上一篇: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工作方案
- 下一篇:雜技服裝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