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空間設計必要性分析
時間:2022-07-15 08:59:30
導語:親子互動空間設計必要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兒童活動場所中,家長仍處于從屬地位。設計師往往忽視家長作為活動對象的需求,導致真正的親子互動空間少之又少。本文從親子互動空間的概念與現狀分析,挖掘兒童活動空間缺陷與親子互動空間設計的作用,最后從娛樂設施入手提出改造設計的兩類建議,希望家長和孩子能夠共同玩耍,維護最本真的童心。
關鍵詞:親子;設計;童心
童心,即為孩子般的心靈。它是寶貴的情感,能帶給人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對生活的期待與清澈的笑容。孩子生而帶有童心,喜愛玩耍,簡單而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的現實和多慮并不意味著童心的消逝,而是單純的情感被隱藏,即便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也經常有被稱為童心未泯的老頑童。那么如何在生活的磨練下保持一顆童心呢?和孩子們一起玩。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在街頭綠地、兒童公園等地方,孩子們在架構和配色都幾乎一樣的滑梯上一遍遍重復著爬上去、滑下來,無精打采的父母則在一旁監管、拍照,消磨時光。與孩子玩本是愉快的事,為什么家長會產生這種情緒狀態?事實是根本沒有娛樂設施供他們活動,一些所謂的親子游樂園成了家長休息和托管小孩的去處,這類空間中,大都以兒童游戲、父母長輩看護的方式展開,在設計中往往講究兒童的娛樂設計和家長的休憩設計。難道家長只需休憩而不愛玩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玩是人的天性,不會隨著年齡而消失。趣味性的活動并不是兒童的特權,家長也需要從乏味的監護中獲得樂趣,舒緩工作和生活壓力。在現在這個“親子游”、“親子園”等詞匯頻繁出現的時候,仍需要真正專門為親子設計的空間,一個能使家長和孩子共同玩耍的地方。
一親子互動空間
親子互動空間即親子產生互動行為的空間場所,分為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室內互動空間主要指在商業空間中逐漸興起的親子樂園,即通過五顏六色的室內游戲設施搭建的較為安全的游戲場所。而室外互動空間主要有兒童樂園(指在居住區和學校附近設置的有完善安全設施的獨立空間)、綜合公園中的兒童游戲空間以及兒童公園等可供親子活動的戶外場所。
1.1室內親子互動空間
從室內親子互動空間來看,具體主要分布在三類地方:首先是大型購物商場或購物中心。娛樂設施主要有以網箱結構為主的傳統游樂設備、充氣型的大型軟體設備及電子游戲類。此類場所吸引的是消費能力較高的年輕父母,可在購物疲勞時選擇此處作為休憩地點,也像是一處孩子的托管中心,為跟隨父母逛街購物的孩子提供玩樂的去處;其次是位于大型賣場,如沃爾瑪等大型超市,此類空間娛樂規模較小,多為軟體設備,主要吸引中老年人帶領兒童逗留玩耍;最后則是居民區內活動中心或商業類的早教中心,有固定的客源,娛樂形式多樣,主要主張對于孩子的教育意義。室內親子互動空間的優勢在于不受地理環境與天氣的約束,可以隨意在一定大小的室內建立一個樂園。設施設備多為軟體,有較好的保護措施,對于兒童活動較為安全,而且空間相對較小且容易管理。然而其主要針對的是低年齡兒童的游樂,且通常有圍欄劃分兒童區,這種家長觀望型的活動使親子很難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并且,室內環境不可避免地使其成為封閉空間,人流量增大時會導致擁擠、空氣不流通、衛生條件降低等問題,因此兒童的娛樂質量和身體健康都無法得到確切的保障。
1.2戶外親子互動空間
相對于室內的封閉,戶外的活動則是以陽光和新鮮空氣為伴,動用全身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方式。既能滿足孩子好動的天性,又增加了他們與大自然的親近,使孩子在制約大大減少的環境中不斷探索觀察,并在運動中鍛煉健康的體魄。而室外側重親子互動的空間較少,因此承擔親子互動功能的場所便轉移到各類兒童游戲區。從國內發展來看,兒童游戲區是在解放后才慢慢出現在城市公園中的,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兒童公園的發展步入正軌。目前法律法規已能很好地保障居住區兒童游戲場所的建設,大型的兒童游樂公園也不斷地在各大城市發展起來。其中一些主題游樂園所面向的群體變得更為廣泛,例如迪斯尼樂園,成為親子都趨之若鶩的玩樂空間。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戶外游戲空間被一再壓縮,數量不足與分布不均等問題使人們無法方便快捷地享受戶外游戲的樂趣。在場地的設計上主要是對兒童這一單獨群體進行考慮,不論是娛樂設備種類和尺寸設計上,并未對家長在空間中的需求進行多樣化的考量。而在娛樂設施設計上,類型普遍較為單一,多以成品為主,最為常見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滑梯構件模式,這種娛樂方式還停留在美國在70年代后盛行的“麥當勞模式”,缺少基本的交流(圖1)。另外,空間的功能布局混亂,專屬性較低,欠缺及時的管理維護,同時也缺少與自然的協調與融合。這類空間還未能全面考慮使用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家長和兒童共同營造高品質的游戲場所。
二親子互動空間的作用
2.1有益親子關系融洽
親子關系的性質是互動的,親子行為也是雙向的。親子互動即父母和子女間的相互交往活動,如交往行為、求助行為、探索行為、展示行為、娛樂活動行為等。關于它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是發展心理學領域的熱門課題。這種互動行為受到許多方面的影響,例如父母的教養方式和人格特征、兒童的氣質和性別等。良好的親子互動有利于親子關系融洽,促進兒童心理與生理發展,同時也可以給家長帶來高漲的情緒狀態。相較父輩而言,現在的家長與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會產生更頻繁的互動,無論是在言語還是行為上。而且,家長更愿意帶領孩子走向戶外,與外界接觸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能更多地嘗試各種戶外游戲,父母能更多關注兒童的行為,在互動中進行適當的引導,這些都促使著親子雙方彼此情感的交流和理解。
2.2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我們開始不再單一地填鴨式教育,兒童的興趣和人格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玩耍是童年最重要的活動,也是促進兒童發展的良好手段。設計師也在努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他們創造更加安全、更具挑戰性的以及真正適合他們健康成長的游戲空間。如今兒童游戲的權利在歐美深受重視,巴西地方法律禁止在兒童游戲場吸煙及穿行,美國各個州縣也不同程度地把兒童游戲場地納入法規或者開放空間政策中。在戶外游戲空間的設計上,國外更傾向于創意和挑戰性。繼“麥當勞模式之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設計師們開始對兒童的行為、心理等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立足于為孩子創造一個不拘泥形式的探險場地,同時在游戲的種類和功能上進一步豐富。2014年在土耳其建成的佐魯中心游樂場通過不同的形狀、色彩設置和與眾不同的娛樂體驗帶給孩子們無窮的想象空間,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所設計的冒險場地使他們可以盡情攀登、跑步、捉迷藏、滑板、登高俯瞰,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游樂體驗(圖2)。國外的社區研究也己意識到了兒童在居住區建設中的影響,并從親子的角度設計了一些不同活動形式的親子空間。另外,西方國家住宅的私人花園也可成為親子互動的重要場所,然而這并無法在國內普及,因此我們尤為需要建設公共的親子互動平臺。
2.3喚起家長內在童心
兒童擁有人最本真的狀態和最真摯的感情,童心使他們充滿了離奇的幻想和純真的期望。在與他們一起玩耍的過程中,細心聆聽他們的語言,模仿他們的行為,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在簡單而歡快的游戲中尋找埋藏在心底的童心。在精神上,這種年輕的心態可以使人內心平靜并樂于交流,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與思想,緩解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強積極與進取的心理;在生理上,保持童心可以緩解腦神經壓力和緊張感,調節腦細胞,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心腦血管系統和人體免疫系統,幫助人保持精神飽滿的年輕狀態。同時,在兒童的游戲過程中,親子互動空間能讓家長從傳統的監管角色轉換為參與者,成為兒童游戲場地中另一大主要設計對象。這就需要我們把目光從原本聚焦于兒童的特征轉移到兩者的互動行為上來,把家長的對于玩的心理與生理特點作為重要考量,設計富有童趣的樂園。
三親子互動空間策略
縱觀國內外,其實并不乏優秀的兒童游樂場設計,但普遍都缺少家長作為使用對象的考慮及親子互動的元素。要么在區域的劃分上直接分開設計,要么是孩子的游戲家長根本無從入手,因此就會出現文章開頭的現象。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一定需要大費周章地創造全新的娛樂環境,我們可以把現有的優秀設計與互動相結合,在已有的兒童游戲空間中加以改造,加入家長所感興趣和可參與的活動,這便能給他們共同帶來無窮的樂趣。針對娛樂設施,在此提出兩類設計策略:第一、成人與兒童都可參與。例如可把普通的路面過道改成鋼琴步道,即地面模擬琴鍵造型,踏上可發出琴音,這可大大增加普通行走的趣味性,提高親子的行走與運動的積極性。另外普通構架的兒童滑梯可改為大型開敞式滑梯,制造地面大斜坡,其中可為兒童設置安全扶手,這使大人和孩子都可自由參與其中。第二、需親子共同完成。例如普通的單人秋千可改造為親子秋千,設計面對面雙人座位,通過親子各自擺動使秋千運動起來,增進親子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可將深受不同年齡喜愛的娃娃機放大比例,由家長操控,孩子則系上吊繩作為抓取道具,通過家長來控制孩子抓取場地上的玩具。在休憩設施上可以把普通座椅改為親子座椅,利用蹺蹺板原理,需要親子共同坐上才可平衡。另外,還可設立回音喇叭,在相聚5-10米的地點安置可傳遞聲音的喇叭,親子可各站一邊進行對話,既可互動,又可讓家長教授孩子知識。這些有趣的互動游戲可讓家長和孩子盡情享受玩的樂趣,在互相參與、配合、協作中增進彼此的感情,發掘內在的童心。
四結語
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帶給人更好的生活,而親子活動參與者由父母與子女兩部分構成,是親子互動最直接的受益者。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兒童更好地與他人溝通與合作,對大人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在優秀的親子互動空間中,兒童可以在為自己量身定制的娛樂中提高觀察力和創造力,為其個性與興趣的培養提供平臺。家長可以在休閑時間里盡情放松,在和孩子一起玩耍中找回童心,緩解生活壓力。然而在親子互動空間設計方面的研究還存在較大的理論缺口,主要集中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上研究親子行為和兒童心理,而從設計的角度分析這類空間設計卻少之又少。因此還需要我們不斷尋找多門學科交叉點,歸納整理設計對象的需求與行為特點,從中尋找親子互動空間的科學設計方法。
作者:張瑛 沈林明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翟靜.美國兒童戶外游戲場的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2011(8):87-88.
[2]airOntwerpduo.創造童趣世界[J].設計,2012(6):108-115.
[3]黃奇琳.住宅社區環境的親子情景空間設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
[4]楊小莉.中西兒童教育文化差異比較[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12):126-128.
- 上一篇:公共空間設計項目教學法探討
- 下一篇:城市兒童游戲空間設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