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視域下地鐵出入口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08 03:27:54
導語:行為心理學視域下地鐵出入口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地鐵出入口空間的屬性特征,并探討了乘客在地鐵出入口空間的行為心理特征,研究了地鐵出入口空間基于行為心理學的人性化設計措施,為建立知覺的、體驗的、有文化底蘊的地鐵出入口空間形態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地鐵出入口,空間體驗,行為心理學
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和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優化,地鐵在城市中作為一種新興的交通方式正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它既具有通達高效的交通運輸特性,而且地鐵建筑本身對于城市環境和人們的心理感受也有一定的影響。地鐵出入口作為連接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的媒介,除需要滿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外,還要與周邊環境進行有機融合,給行人以人文關懷。如今設計強調以人為本,旨在讓建筑適應人的行為而不是人的行為去適應建筑,本文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地鐵出入口空間的設計問題。
1地鐵出入口的屬性特征
1.1系統性與復雜性
1)設計建造過程的系統性。地鐵出入口空間能夠帶給人們從地上環境到達地下環境、從亮到暗、從開敞到封閉的過程體驗。城市地下交通路網的不斷完備,地鐵出入口建筑也更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在建造的過程中,可發現其選址、形態及承接形式形成一種標準化、模數化和程式化設計。選址原則在于帶動地塊經濟發展、吸引客流和豐富城市空間層次感。其形態特征可分為過渡簡潔的直接敞開式、便捷舒適的地面門廳式、改善地鐵周邊環境的下沉廣場式及附屬建造式。在系統性的批量化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如空間封閉、視野限制、聲光熱條件限制等問題。2)多種功能并存的復雜性。地鐵出入口空間作為地鐵內部空間對外交流的“窗口”,是綜合多方面的復合形態,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多種功能,故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首先地鐵出入口是一個移動空間,具備人流動態性,需要具備明確的疏散與指引功能,加強導向性以實現與乘客進行互動交流的目的。其次,過渡空間具備城市關聯性,包括站點周圍的景觀、建筑、民俗和居住形態等,城市風貌與地鐵出入口空間形成交互,進而產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此外,地鐵出入口還應體現文化空間的地域特色性,站點的內在氣質取決于對于城市傳統文化的承襲,是復雜的“系統性”。
1.2功能性與文化性
1)實現基本訴求的功能性。功能性是地鐵出入口空間能夠實現的具備其特質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外部形象功能、過渡功能、交通功能和環境功能。外部形象功能是地鐵站在色彩、造型、風格上的外在直觀表現和與所在城市景觀的有機融合。過渡功能既是實現空間上的過渡,也是能夠幫助行人完成心理上從已知到未知的過渡。交通功能在于對人員的引導、聚集和疏散,具備高效性。地鐵站建筑在受環境制約的同時也會改善周邊的環境,故具備環境功能。2)承襲城市文明的文化性。地鐵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有機載體,是在人員聚集地彰顯城市文化特色的流動名片。地鐵出入口作為對外的通道,能夠最直接展示空間互動的視覺傳達形式以及城市節點的文化符號,這種感染力是能引發乘客思考的隱性作用力,更是能激發乘客的場所認同感的催化劑。地鐵站應增加人文關懷,讓人們在潛移默化間從心理層面體會到城市的文化魅力已經融入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中。
2乘客在地鐵出入口空間的行為心理特征
2.1乘客的行為模式
地鐵出入口空間中行為習性的傾向明顯,具備找近路,靠側通行,依靠性等行為特征,受到各種應激物的消極影響。地鐵出入口空間作為城市中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的連接體,以環境導向作為首要及主要功能。尋找路線進入地下空間是乘客主要的行為模式。乘客在出入口空間處于沿著邊緣快速移動的倉促狀態,急于進入開闊視野,視覺焦點難以集中,關注點高度集中于信息導視系統,商業廣告和視覺藝術難以引發人們的自發性活動。而地鐵出入口的藝術表現以美化和商業作為主要功能,并沒有從乘客的行為模式出發,與乘客缺少交流。不同乘客對出入口空間形式存在不同的熟悉程度,加劇了人群的流動性和聚散性。
2.2乘客的心理需求及審美需求
心理學中的喚醒理論認為,地鐵出入口空間承接了地上和地下空間,巨大的信息量加深了環境的負荷,促進不同感覺相互加強和協同,加強了環境刺激,直接效果是提高喚醒水平,表現為壓抑緊張等情緒上的變化。而隨著乘客的行進,空間的封閉性逐步明顯,削弱了乘客與環境的互動性,加之個人空間的被侵犯,高密度會引發普遍的消極情感反應,更加劇了安全感的缺失。心理學中的城市環境體驗理論認為,地鐵出入口空間在迅速而專注的知覺體驗中具有直接性,快速性和對判斷結果正確性的堅信等特征。乘客對于整體的直覺體驗具有強烈的感悟意識,能緩解消極情緒的影響,若是能具有與審美相關的情感意義,甚者具備歷史的聯想和文化的韻味,更能帶給乘客美好的知覺體驗。基于以上行為心理特征的分析,安全性,親切感及文化認同感是乘客主要的心理需求,從而更好地完成乘客對此特定空間識別性和導向性為主的功能要求。以往過分追求結構的合理性和藝術的商業性導致建筑設計語言的缺失,對設計者基于乘客的行為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鐵出入口空間基于行為心理學的人性化設計
3.1實體元素的誘導表現———色彩心理學
地鐵出入口空間基于行為心理學的人性化設計,首先基于色彩心理學視域下的空間表現力,乘客的認識活動從以視覺為主的感覺開始,色彩等外部信息影響著人的情緒及行進效率,確保乘客高效截取有效信息,引發乘客親切,安全的聯覺效應,弱化不斷加強的封閉感。就空間表現力而言,可從形態識別、肌理變化、色彩導向、燈光設置、視線關聯等角度進行設計。出入口的外部形態需具有很強的結構與個性,又需提供使用功能和精神慰藉。肌理的變化如不同行進方式鋪裝的變化,既可強調警示作用,又可增加空間的感染力。色彩盡量使用高明度色,在暖色或冷色明顯的色彩傾向的基色上,輔以純度較高的亮色點綴,營造出輕松明凈的氛圍。光環境應注重自然光的引入,通過自然信息的感知削弱封閉陰暗的負面影響,人工光源應采用暖色光。盡量使出入口與其他功能空間建立直接的視覺關聯,提高地上及地下空間的開放度,使空間相互滲透,視覺貫通易被乘客感知。如哈爾濱地鐵出入口的設計,以拱形元素作為主題,導向性強并巧妙引入自然光,配以鏤空雕花與彩繪玻璃,含蓄而極具標識性與藝術感染力。黃白相間的暖色調清爽平靜,通過銅銹轉變為墨綠色,賦予地鐵出入口空間歷史感與變化活力,由此溝通空間,市民與城市的關系。
3.2地域特色的文化認同———認知心理學
地鐵出入口空間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性化設計,其精神內涵基于認知心理學視域下的空間歸屬感的營造,核心在于與城市以及文化的關系。認知心理學是采納信息加工的觀點和立場對人的認知過程的研究。一個城市的公共意象是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信息的共同信息。地鐵出入口空間若是結合社會文化背景,引入城市環境體驗,最大限度引發乘客的認同感和空間歸屬感。空間歸屬感的營造在于城市一體化設計及城市意象的把握。地鐵出入口空間是城市開放空間的節點,在城市體系中應具備組織完整的公共空間體系的能力,同時塑造區域入口標志和導向,力求融入城市整體景觀,展現文化特色。文化性是從內容上標示出入口空間最有效的方法,增強了人們對出入口空間的可識別性,改善乘客在密集人流進入封閉空間的壓抑緊張情緒,帶給乘客生活的詩意。如日本特有的“站前文化”,地鐵出入口空間保留了傳統建筑特點,如斗拱結構和浮世繪等,配以巨大的櫻花樹和佛像,金鯉在水池悠閑游動。與站前廣場共同形成特色的文化景觀,不同于地鐵出入口空間給人嘈雜,單調的印象,飽含日式禪宗的傳統心境。
3.3配套設施的管理要求———功能主義心理學
地鐵出入口空間基于功能主義心理學的人性化設計,其細節體現于配套設施的管理要求,更好地保障空間功能性的發揮。適應和實用是功能主義心理學的中心思想,從而緩解消極心理。空間的功能性主要體現在地鐵出入口空間的無障礙設計,信息導向系統設計、基礎服務設施等。無障礙設計要求地鐵出入口空間設置上下交通輔助設施保證行為不便者出行,同時設置防滑設施,聲音提示及照明處理。數字系統結合色彩材質變化,形成完善簡明的導向系統。基礎服務設施可體現在為兒童服務的雙層扶手的設置等。如天津地鐵,色調以灰、紅兩色為主,黑、白兩色為輔,對導向標示及疏散標示等進行了系統的設計,能清晰地為乘客的判斷做出引導,同時得到情緒上的放松和心理上的安全感。4結語地鐵出入口建筑設計對于城市形象的打造及客流的引導疏散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的建筑設計大多是從物理性方面與技術性方面已經無法滿足乘客的行為心理及審美需求,應用行為心理學相關理論使設計更加人性化已然是現代設計的新方向。在對乘客在地鐵出入口空間的行為心理進行分析和解讀后,進而嘗試著構筑出更具人性化的城市人文景觀,建立人與建筑的潛在互動,讓地鐵出入口這一空間場所更好地為城市及城市居民服務,也為人創造更好地理解空間的機會。
作者:馬倩麗 張伊博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李夢晨.城市地鐵站點建筑空間環境設計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3]劉洋.地鐵車站出入口建筑設計探討[J].建筑知識,2016(15):136-137.
[4]匡俊國.地鐵站融入城市[D].天津:天津大學,2007.
[5]蒲凱.基于環境行為心理分析的鐵路客站空間安全設計策略[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