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02 09:03:40
導語: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使用者的行為模式和圖書館的空間行為區域分類入手,分析設計圖書館學習空間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從空間參與程度、環境信息、核心空間和空間聲光設計四個方面設計圖書館的學習空間,提升學生對圖書館的使用感受,提高空間使用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圖書館;行為模式;行為區域;空間設計
圖書館是高校校園空間的核心,其習空間是學校價值的體現。有學者指出,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深層情感聯系能夠拓展學生在校園身份中的文化角色與社會角色的認識。信息科技為傳統圖書館注入了新的能量。當代高校圖書館集合了傳統圖書館和信息時代圖書館的雙重功能,并逐漸以后者為主。圖書館不僅是藏書場所,也是信息活動、教學活動和社交行為共同組成具有多重身份的場所。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下,學生的學習逐漸向無紙化的方式轉變,電子媒介為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這也對圖書館建筑的生存意義提出了挑戰。
1使用者基本行為模式變化分析
當代高校圖書館使用者的行為主要分為閱覽行為、學習行為和交流行為,這三種行為模式對于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影響最大最直接。1.1閱覽行為——由舊媒介到新媒體的轉變。在當代圖書館中,圖書和查詢與閱覽已變成一種信息的操作?!皥D書館不在僅僅是閱讀的空間,而正在逐漸轉變為多功能公共生活的中心。圖書館不僅僅是一種關于圖書文本的公共文化機構,而成為一種新舊媒體互動的場所”。學生的閱覽方式逐步脫離紙質書籍轉而利用電子媒介,閱覽行為也更多元化和多層次化。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信息載體給予圖書館豐富的信息來源,這讓使用者對圖書館的利用方式由單一的紙質媒介的二維化信息接收轉變為多維化多角度媒體的信息滲透,圖書館空間也因此由線型化、理性化轉變為豐富化、有機化和非線性化。1.2學習行為——由單一到復雜行為的轉變。高校學生更傾向于將圖書館作為學習場所。這一行為在考試周可以明顯的看出:圖書館的座位供不應求。相較于自習室,學生在圖書館中的學習行為更具有自律性和約束性,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文明學習的行為的發生,因此圖書館具有提供“良好學習環境”的公信力,同時具有在其內要進行學習相關活動的暗示性,所以學生在圖書館中有很大概率發生學習行為,并且具有相當的持續性。且隨著學習行為朝著的多樣、不定時方向轉變,學習空間的形態也因各種不同學習行為變得不再單一簡單,成為一種功能復雜綜合、時間線上可變的交互空間形態。1.3交流行為——由被動到主動個性化的轉變。學生獲取信息不僅僅是依靠圖書的借閱,也需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特別是在研究型學習越來越受重視的情況下,教師也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型學習。交流行為發生的地點和形式都非常多樣化,除了專門的研究討論室外,入口、中庭休息去、咖啡廳等都是交流行為經常發生的地點。這使得當代高校圖書館不再是一個單一功能的、嚴肅的、限定交流空間的建筑物,而轉變為包容各種個體和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或私密或公共開放學習交流行為的復合空間場所,根據使用者行為的復雜化,空間的被動限定功能的特點被消解,多種處于游離狀態的無限定空間被充分利用。
2使用者的空間區域行為內容分類
四種不同類型的行為區域是設計師的設計線索,當代圖書館圖書館的基本分區據此而來,但也呈現出模糊化、獨立化、可變化的趨勢。這些空間區域作為實用的空間設計元素和概念幫助設計師更好地形象化的處高校圖書館空間之間的關系。2.1私密/單獨——獨立小型空間私密/單獨區域的行為功能是支持一個人的重點工作。這些空間需要支持多種姿勢變化,滿足電子需求,并為學生提供隱私和安全感在這些空間中“露營”,學生待在此類空間中的時間并不固定,所尋求的空間感受在不同時間段也有所差別,分類應有明顯的區別。2.2公共/單獨——公共中大型空間在這個行為區域,個人仍然單獨工作,但是故意這樣做在別人面前。這些學生不希望被孤立,實際上也想要看到其他人并聽到與其他人有關的噪音。對于這些學生,背景噪音,例如咖啡中的安靜對話和其他周圍聲音商店,幫助他們集中精力。這個空間可能有住宅風格的裝飾多種座位類型和溫馨的設施。此類空間占據圖書館空間的大部分,最為多變,其豐富圖書館整體空間形態與功能。2.3私密/群體——獨立中型空間私密/群體空間類型側重于小組學習。這樣的空間應該有豐富的工具,包括模擬,如白板和紙,以及數字,如筆記本電腦,以鼓勵學生之間創造性的社交協作。用于素描和記錄創意的垂直表面如白板是必須的。組的大小可以從?。?到6個成員)到大(6到10個成員)。這些團體更喜歡私下工作,與其他活動隔離開來建造。團隊項目和的這種支持是圖書館空間設計中新的空間功能部分,是適應新的學習、交流方式的改變的空間類型。2.4公共/群體——公共中大型空間公共/群體的空間設置支持廣泛的活動,該功能可能包括即興會議,輔導和預定活動。用戶是公開可見的并且有目的地彼此交互。公共群體空間往往成為圖書館空間設計的重點余亮點,它的開放性與創造性設計能夠提升圖書館整體空間品質。
3圖書館空間設計轉變
3.1提升空間參與程度。學生效率高低取決于在空間內參與度。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從而提升學習的質量。通過對圖書館學生行為的調研觀察可以看出,學生傾向于通過一些靈活的手段(移動部分隔斷)等方式轉變空間,讓空間更加私密并充滿活力。在空間設置靈活的圖書館空間中,學生會使用其中的臨時性道具為自己創造一個空間以滿足學習需求或是視覺隱私的需要,例如學生會將移動白板圍合一組為隱私創造墻壁(不是為了在白板上書寫)。這種臨時圍合的空間是一種“露營”行為,學生在場所中主動尋找并利用當下資源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小空間。這種空間帶有一些標志性特征,這些特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習效率。3.2增加環境信息交流。新型圖書館的功能從借書閱覽轉變為信息交換場所,學生在圖書館中的行為也有很大變化,因此圖書館空間的設置需要區別于傳統圖書館而做相應的調整。在集中性的公共學習空間中,如自習室、休息大廳中等,學生行為多為小組討論、信息查找、休閑娛樂。此類行為對環境的私密性要求較弱,但是需要足夠的自然光線來保證相應活動的發生。明亮、開敞的環境可以更多的營造一種開放自由的氛圍,可也采用天窗或高側窗來加強室內的光線,家具設置上以分組聚合的方式為主,同時增加靈活性高的軟隔斷:如討論使用的白板、可移動的植物等。在閱覽室內部等對聲音和行為約束較多的場所,學生更傾向于單獨行動。在這類空間中的行為有學習、查找、借閱等,空間要求使用者保持安靜并能集中精神。狹窄的垂直窗和分散隱蔽設置的學習空間會更有利于營造安靜的讀書環境。3.3擴大核心空間聯通性。學生是圖書館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設計者要注意學生與建筑的核心聯系。圖書館應是學生一個目的地,在此可以安心并集中精神開始完成事件。這種連通性體現在學習歸屬感和情感聯系。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空間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自身性格。有些學生“總是喜歡在中庭學習,因為需要和身邊的人討論”。這類學生在安靜的時候很難集中精神,他需要周邊人們移動。有些學生“喜歡窗邊的小桌子,在桌子旁邊可以安靜下來”。這類學生需要很私密安靜的空間,感覺像在家里的書房中。作為服務學生的高校圖書館來講,需要在各個層面為學生提供具有歸屬感的學習空間。在其中學生可以感到安全,并能集中精神加入到后續的學習或者活動中。3.4關注空間的聲光設計。中庭是圖書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空間,它集中了交通、展示、交流等多重公共行為的發生。中庭的光線限定的空間與界面是空間質量和特性的重要元素。光線的引入、呈現跟界面材質的透明度、空間形狀、大小有直接關系。斯圖加特美術館光線強弱形成不同帶來截然不同的空間效果:安靜的暗空間、多元的灰空間和活潑的亮空間,可供不同需求人群自由選擇。此外,人工照明的加入也可為空間提供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使用感受。讀者根據需求對人工照明進行自由調配(亮度、范圍等),改變空間的形態和氛圍,不僅讓空間功能更加多元,也加強了學生與空間的互動性。學習空間的另一個重點是聲環境的設計。聲音在空間中的回響會直接影響人對空間形狀產生的心理反應。建筑師帕拉斯瑪提出了聲音與記憶的關聯,被聽覺探知的空間會成為一種印跡鐫刻于人們的頭腦記憶中。聲音感知的空間與視覺感知的空間有很大的不同,聲音會給人很多遐想和暗示。圖書館的學習空間很重要的特征即靜謐感的營造,但是當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又鼓勵學生更多參與交流研討。安靜的空間要求有內向的空間形狀,具有隔音效果的空間材質,交流的空間則相反。此外,需要注重空間界面的設計??臻g界面限定了空間形態和使用者的視覺感受。圖書館的空間界面應有多元化的特性,并能主動地和讀著交流。
4結論
高校圖書館是學生特定的學習和分享場所。針對性的空間設計可以有效的刺激學生學習的渴望并提高效率,產生積極的效果。對學生學習行為分類和對應的行為區域的研究能夠給設計師帶來針對性的設計思路,對圖書館學習空間光線和聲音的引導性設計方法對未來圖書館設計或是現有圖書館空間改造提供參考性意見。
參考文獻
[1]孫澄等主編.走向未來的大學圖書館與文教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蘇效杰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茶文化符號在外包裝設計的運用
- 下一篇:溫泉度假酒店空間設計探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