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結合建筑維修空間設計思考
時間:2022-09-13 09:20:41
導語:中西結合建筑維修空間設計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萃英中學簡介
(一)概況。萃英中學建筑群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青年路北首西側,原為教會醫院,幾經波折存續到現在,它保存有大量重要的歷史信息,包括具有中式傳統建筑與西洋建筑相結合的形制特征的構成與史料、教會醫院特別的實物與特征,以及與地方政治、社會、經濟、民生等多方面關聯的歷史見證,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及社會價值的近代建筑。1994年,建筑群被公布為泰安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萃英中學建筑群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始建于1900年的基督教堂、1905年的原博濟醫院牧師宿舍兼教室、1905年的原博濟醫院門診樓和1917年的萃英中學舊址,具有中式傳統建筑與西洋建筑相結合的形制特征。基督教堂現由泰安市基督教會管理使用,因此本文不再分析。(二)建造經過。《泰安衛生志》記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美國人在泰安城登云街創辦婦嬰醫院,診治婦、兒科疾病,接順產,為西醫傳入之始”,此醫院亦名福音醫院;《泰安市志•教育》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美國教會美以美會在泰安城創辦萃英中學與德貞女子中學”,其實學校創辦之初,男女分校,均為小學,男校名“學道房”,又名“談道所”,在大關街路北,女校名“散書房”,在福音醫院內;1900年,學道房改為“成美館”;《泰安市志•宗教》記載“宣統二年(1910年),美以美會牧師韓丕瑞在泰安城西關開設男醫院,次年,與婦嬰醫院合并,改名博濟醫院”,醫院合并后遷址登云街,用散書房一座校舍樓作為門診樓,即現存的博濟醫院門診樓,并取“崇尚道德貞操”之意將散書房改名為“泰安私立德貞女子中學”;1912年取“薈萃英杰”之意將成美館改名為“泰安私立萃英中學”,美國牧師鄭樂德任校長,韓丕瑞主持泰安美以美會的教會事務,耗資二千美元在校區北院建二十二個房間的二層樓,作為教室和男生宿舍;1917年開始建新教學樓,并于1919年落成(即今泰安一中辦公樓),萃英中學才從大關街路北遷址到此。(三)建筑形制和空間組成。本文分別對萃英中學舊址(原教學樓)、原博濟醫院門診樓和原博濟醫院牧師宿舍兼教室進行介紹(學校將校園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區為教學區,南區為教職工住宅區)。1.萃英中學舊址(原教學樓)位于北區,現用作學校辦公樓,周邊開闊、環境整潔。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共三層,其中底層為窗,位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半地下室。磚石木瓦結構,地下室外墻方整青石塊砌筑,一、二層外墻青磚砌筑,三角梁架木望板,硬山屋面。面闊9間通長29.2m,進深6間通寬19.22m,占地面積561.22㎡,建筑面積1683.66㎡,建筑檐高9.6m,總高15m;一層南北各設入口,建筑正立面前出3開間的平臺,平臺與一層同高,平臺上由8根石柱支撐平頂廈,廈頂做為二層露臺;建筑背立面后出一開間的卷棚頂廈;地下室水泥地面,一層條石地板,其他為木質樓板與樓梯,具有中式傳統建筑與歐式建筑相結合的形制特征。2.原博濟醫院門診樓位于南區,現用作學校老干部活動中心,被居民樓圍繞,周邊安置健身器材。建筑坐南朝北,平面是由中間一個正方形和西北一個轉角、東南一個拐尺形組合成的多邊形,共三層,其中底層為窗位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半地下室;磚木結構,三角屋架,屋頂為一個四坡頂與轉角披檐、拐尺狀兩坡頂組合而成。建筑通長17.85m,通寬16.6m,占地面積202.16㎡,建筑面積606.48㎡,建筑檐高7.06m,總高10.81m;墻身青磚砌筑,木屋架、秫秸屋笆木基層,黑色鐵皮波紋瓦屋面,北、東、南三面各出一個老虎窗,封護檐,東、南兩山面做墀頭、博縫和布瓦邊壟,木質門窗,室內木質樓板與樓梯,具有中式傳統建筑與歐式建筑相結合的形制特征而且門窗變化多樣,歐式特色明顯。3.原博濟醫院牧師宿舍兼教室位于南區,在原博濟醫院門診樓西北側,已封閉棄用,被居民樓圍繞,周邊雜植樹木。建筑平面為主體長方形和東北一個轉角組合成的多邊形,共三層,其中底層為窗,位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半地下室;建筑平面布局非常復雜;山面做青磚博縫和披水梢壟,木質門窗,室內木質樓板與樓梯,具有中式傳統建筑與歐式建筑相結合的形制特征。
二、保護方案設計
(一)方案側重點。1.萃英中學舊址(原教學樓)主要對建筑外立面進行維修,解決屋面和地下室滲注水問題;保留維修時現代三角梁架的做法,依據歷史資料原制恢復地下室方整石外立面、恢復一二層青磚外立面、恢復一二層木質門窗,將現有機制紅瓦屋面與琉璃屋脊、脊獸恢復為布瓦筒板瓦屋面、花瓦脊、白塔脊飾。2.原博濟醫院門診樓主要對建筑外立面進行維修。保留上世紀80年代以前改造為秫秸屋笆和黑色鐵皮瓦屋面,同時削低壁爐煙囪并作老虎窗遮擋的形式;將現有的彩鋼瓦屋面糾正為黑色鐵皮瓦,依據歷史資料恢復原青磚墻面和被改造的窗;現墻面經粉刷,無法考證原門罩形制,待剔除墻面飾層能顯露榫卯位置或資料充足后予以修復。3.原博濟醫院牧師宿舍兼教室對其進行全面維修的同時還要保留相應的時代維修特征:全面維修是恢復歷史風貌和使用功能,修復坍塌的屋面、樓板和樓梯,恢復封堵的出入口和窗洞,解決地下室積水問題,恢復被改造的門窗,再對勘測到的其他殘損做出針對性維修。保留的部分則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改造成秫秸屋笆和黑色鐵皮瓦屋面,但木基層上沒有灰背,本設計方案保留維修時的這種做法。4.維修共同點必須參考原有形制糾正近年來對建筑外立面進行的不當改造。(二)單項保護措施。1.屋面:對于已改變原形制的屋面、屋脊,需將現存屋面全部拆除,然后依據原形制恢復屋面、屋脊;對于屋面瓦殘損不能繼續使用的建筑屋面,采取全面揭頂、更換瓦件的方法,并加強建筑屋面日常維護保養。恢復屋面、屋脊的依據是:建筑歷史照片。2.木基層:對于出現大面積漏雨現象、木基層能繼續使用的屋面,進行屋面揭瓦,鏟除其現有灰背,檢修木基層,更換糟朽的木構件,最后原制重做灰背;對于受潮、糟朽、脆斷的秫秸屋笆,將其解開晾曬,更換失去使用功能的秫秸,用新藤條綁扎后繼續使用;對于現沒有灰背層、漏雨嚴重致使木基層糟朽的屋面,進行屋面揭瓦,重做建筑木基層。3.木構架:添配勘察發現的木構架缺失的構件;對于坍塌的樓板與樓梯,依原形制、原材料進行復原,木構件經晾曬、修補能繼續使用的則繼續使用。4.墻面:外墻面為原墻面的,對酥堿深度大于2厘米的墻面磚進行剔補或拆砌,對酥堿深度不足2厘米的墻面磚現狀保留;外墻面經后期不當改造的,鏟除后加飾面,修復受損的原墻面;內墻面出現殘損的,依據原做法維修殘損墻面。5.木裝修:對后期更改的、嚴重殘損失去使用功能的木裝修進行復原;破損的木裝修進行檢修。新復原的木裝修樣式,要有充分的設計依據。一是依據歷史照片;二是依據原構件的遺留痕跡,對卯口及相應構件關系的分析;三是參照同組年代相似建筑的木裝修樣式。6.室外地面:建筑周邊雜植樹木,移除樹木進行地面硬化鋪磚。對舊址、原博濟醫院門診樓和牧師宿舍墻基周圍做青磚散水。7.石構件維修:對于缺失的石質門罩及臺階,采用原材質,根據墻身遺留的榫卯痕跡,以及建筑現存門罩樣式予以恢復。8.油飾:對油飾表面的灰塵、泥垢等污染物進行清理,對修改、老化的油飾予以復原。
三、維修中對空間概念的理解
(一)與中國傳統古建筑“空間”結構的區別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基本構成單位是“間”,由“間”組成“幢”,再由“幢”組合成“院”,這就是人們的主要活動中心,也是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延伸,而這種的“大”空間建筑并非獨立的龐然大物,而是虛實相間的建筑群。中西結合的建筑外部多為磚石結構的,其建筑內部空間要求越多,建筑的體量也就越大,室內外空間相對獨立,建筑形式著重于形體各部分比例和諧、形式美觀。(二)維修設計的主要區別中國傳統建筑空間設計時要虛實結合,組合方式十分自由靈活,空間具有很強的流動感和導向性。中西結合的建筑空間設計時要注意近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間的對比與變化、韻律與節奏、比例與尺度,以及空間的銜接與過渡、滲透與層次、引導與暗示,注重簡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設計者的個性,體現現代化建筑文化。
四、結語
在筆者考慮維修方案時,除了對建筑本體維修保護思路的不斷延伸,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兼容性,即傳統建筑文化并不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的情況加以吸收和創造,使之更好地融入本身的建筑體系之中。從本次選取的案例就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建筑是注意引進、吸收外來優秀建筑風格和設計手法的。建筑可以成為文化的一種載體,是因為其背后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和濃厚的人文精神要素,而通過比較中西建筑文化的若干差異,可以看到中西建筑風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獨特的表現韻味,而中西結合的建筑就必須在借鑒其他民族優秀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將自身的優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時代的、文化的、發展的要素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優秀的、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而我們在維修這類建筑物的時候其相應的文化知識積累也成為了必修課。
作者:劉婷 王萬忠 單位:1.山東省文物工程公司 2.山東省古建筑研究院
- 上一篇:云紋的文化內涵在服裝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售樓處室內空間設計及可持續性研究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