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

時間:2022-12-03 08:43:43

導語: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

摘要:本文從常州老舊小區戶外公共空間老化更新現狀出發,探討現階段常州老舊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改造政策與方式。以從常州朝陽四村北區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設計為例,基于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訪談法結合的模式,針對現階段改造的相關狀況,從中厘清老年居民對其改造的滿意度和需求標準。結合改造后仍存在的問題提出社區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優化策略。該方法為相關實踐提供參考,以期逐步提升以老年人為本體的居住空間綜合質量。

關鍵詞: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設計

一、研究背景

常州有大量的老舊住宅小區,這些小區修建于上世紀的80-90年代,具有良好的歷史資源,也具有較好的鄰里關系。但是現在這些小區存在著很多問題?;仡櫾浽擃愋^的初建伊始,通過滿足剛需、提升人均居住面積的現實需求替代了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人性化與適老化。如今難以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影響城市老年人居住的品質,亟需改造更新。2018年10月,常州市市老齡辦了《常州市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底常州市戶籍人口378.84萬人,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87.53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3.1%。較2016年增加了1.75萬人,老齡化比重增加了0.22個百分點。其中,60到69周歲的老年人口為50.06萬人,占全市戶籍老年人口的57.19%。9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61萬人,百歲老人有328人,最年長者是107周歲。常州老齡化現象嚴重。對此常州市政府在《常州市“十三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對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的要求,開展適宜養老住區建設,營造老年人安全生活環境。常州市政府從2016年起對富強新村、朝陽四村北區、同濟新村、河苑新村等9個小區進行改造。本文主要調研是朝陽四村的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設計。本文研究常州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希望達到以下幾個目的:了解現階段常州老舊小區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程度和使用現狀,對已更新改造的常州老舊小區存在的不足進行梳理和總結,從改善老年人這一群體的居住條件出發,針對常州地區的地域性老舊小區,對其中的公共場所提出適宜化的改造方法,從而在“功能、空間、環境”的維度進行更新。

二、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實例調研

(一)社區介紹。天寧區茶山街道朝陽四村北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設的老小區,建于1988年,已經有30年的歷史?,F在47個單元所屬21幢住宅樓,在地居民約1384人。在這個數據的整理分析中,六旬以上的人口約有408人,占總人數比重27.8%。常州市政府在2017年底對該小區進行適老化改造。針對朝陽四村北區的老年用戶群體,以調查問卷的分析路徑,結合對其居住場所及其空間的實地調研與測繪,并對社區適老化更新的滿意程度進行調研。(二)更新現狀。1.總體改造思路。2017年,茶山街道朝陽四村北區被選為常州市適老化試點改造住區,由政府出資,以“居住宜老、設施為老、活動便老、服務助老、和諧敬老”標準進行適老化改造和提升,于2018年初全部完成。在更新改造時,采用“大環境資源整合、小空間有機更新”的目標展開,一方面在社區規劃層面通過對基建設施——人車流線的規劃;另一方面結合特殊景點的營造,打造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場所;通過以上兩個部分的空間優化,在戶外環境的公共空間中讓老舊小區中的老年人得以滿足,從而提升該類人群的幸福指數,實現“居家養老”在地化轉型[1]。宏觀上緊抓“以民為本”的親民理念,加強與居民群眾的溝通,中觀上注重有機更新,加強區域空間資源的整合。微觀上基于現狀社區人口結構調研之上,完善了特殊人群公共配套設施,取締違章建筑,將廢棄建筑、荒廢場地改造成老年人活動中心,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品質。2.改造策略。(1)道路空間方面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朝陽四村出現了停車位數量不夠的問題,私家車隨意停放在路邊或單元門口以及室外活動空間等任何可以停放的位置,造成人車交叉的狀況,阻礙正常交通。并且人行道的鋪磚出現破損、高低不平等情況,給老人的出行帶來安全隱患,老年人日常的活動空間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改造過程中,在宅前空地和小區內較寬敞的場地新建了50個停車位,如圖1。同時對步行系統進行改造,設置了總長為800米的運動環道和2000米的健身步道,采用塑膠路面,避免老年人絆倒摔傷,如圖2。在每個單元入戶門口的位置增加欄桿、扶手、坡道等無障礙設施。小區里的照明設施、標識系統都是根據老人的需求進行統一改造的,如圖3。(2)活動空間方面朝陽四村北區的空間布局以行列式排布為主,在以建筑為本體的排列中,中間以道路為主體的場所呈現分段式布局:即“戶外活動空間-人行道-車行道-人行道-戶外活動空間”,綠化比較簡單。居住環境單調乏味,忽略了活動、交往等諸多方面的可能性。而日常生活化場所公共空間的消失,使整個場所內部的居民生活化活動單一,而健身活動空間的缺失、休息空間和種植空間的缺乏等讓老年人的戶外活動很難開展。從而導致了對戶外生活的興趣度,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在老年人人流密集、可達性較高的場所進行針對性改造。通過在道路、空地兩側以綠籬的布置圍合形成新的景觀空間,在加大空間的利用率的同時能夠較大層面豐富空間的層次,老人可在此停留、休憩、交流,促進人與環境的交互,如圖4。健身空間是當前老年人日?;顒拥谋匾O施,原來的健身廣場鋪設地磚破損嚴重,將原有廣場上的小塊瓷磚更換成了大塊的防滑花崗巖和塑膠,并在場地當中增加了羽毛球場,周圍鋪設了鵝卵石健身步道和新的健身器材,如圖5。此外小區內還設置了100多個“一米花壇”,由小區居民自愿認養,種植花卉蔬菜,如圖6。(3)服務設施方面原來樓梯扶手老舊損壞,給老年人出行帶來很大麻煩。為小區44個單元樓道內重新加裝了離地0.9米的扶手,選用手感較好的優質木料,既牢固,又提高了安全性。將曾經雜物房改造成小區活動室,功能包括面向社區老人的助餐點和一間助浴室。在助浴室里,配置了無障礙洗浴區,放置了老人洗澡專用的椅子,充分考慮了老年人洗浴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如圖7。朝陽四村北區引進的智慧養老服務機構,引入“互聯網+醫療”線上服務,包括網絡醫院、智慧藥房等,向社區每一個老年人發放了一款健康手表,這種表包含了多種功能,如突發事件一鍵請求、迷路走失實時定位、用藥提醒及時回診等。對于高齡、重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更是提供包括上門診療、健康管理、家庭病床等醫療服務,如圖8。(三)適老化更新的居民滿意度調查?,F在朝陽四村北區的適老化更新工程已經結束了一年多,對居住在這里的老年人對改造的滿意程度、以及希望繼續改造的區域和內容等進行調研,旨在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質量提供建議。由于不同老化程度老年人的日?;顒蛹捌淇臻g需求存在差異性,導致社區戶外公共空間在更新設計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對不同老化程度老年人的更新滿意度進行研究。經調研發現,低老化老人活動較為多樣化,喜歡聚眾,會選擇社區活動室等人多的場所進行活動,且大部分低老化老需要照顧孫輩,活動時間都圍繞孩子展開,他們在帶孩子外出玩耍、休息、運動的過程中與周圍的人產生交往活動。中老化老人的日?;顒右造o態性的交往活動為主,主要的活動類型包括散步、靜坐、聊天等,日?;顒虞^為規律,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在于中老化老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高老化老人更加受到身體機能的限制,以靜態性的活動為主,活動頻率大幅度降低,日?;顒訄鏊呌趩我?,通常只在家中或住宅附近進行戶外活動。此次調研中對低老化程度的老年人(60-69歲)、中老化程度的老年人(70-79歲)、高老化程度的老年人(80歲及以上)均選取60人作為研究樣本。[2]共發放問卷180份,均為有效問卷。通過表1可發現朝陽新村北區內部道路空間改造是老年人最滿意的項目,滿意度達94%。而不滿意的原因在于小區內部停車位太多,道路狹窄,小區入口處會出現堵車現象,影響通行,但相比之前人車混雜的問題改善了很多。通過表2發現老年人對綠化空間改造也較為滿意,滿意度達80%,在調研綠化空間改造不滿意的原因時候發現49%的樣本認為綠化空間的改造中反映植物種類過于單調,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搭配,28%的樣本認為養護工作不到位,而23%的樣本反映“一米花壇”缺乏管理,雖被居民認養卻沒有及時打理種植的花草,如表5。通過表3發現高老化程度老年人對社區服務設施更新滿意度較低,主要由于部分高老化老人出行不便,在改造時未安裝電梯,導致高老化老年人上下樓不方便,很少參與戶外活動。其他不滿意的原因在于社區服務質量不佳以及夜晚的燈光太暗,如表6。通過表4可以發現,老年人對活動空間的改造的滿意度最低,滿意度僅63%。低老化程度的老年人的不滿意率較高,調研發現這些老人在家照顧孫輩,目前小區內缺少兒童游樂設施,沒有考慮多種人群需求,活動設施單一;另外,不滿意的原因是景觀小品缺少藝術性和實用性,且活動器械老化缺乏管理,活動場地的面積過小,如表7??傮w來說在朝陽四村改造中關注了住區整體功能提升,老年人的滿意度較高,但是社區景觀或缺乏美感或缺乏文化特色,與常州的歷史文化名城不相匹配;適老化改造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基礎調查,沒有對老年人群體進行細分,未能意識到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群體的差異性特點,反映了老舊社區適老化更新的復雜性。

三、老舊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優化策略

針對以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設置老幼結合空間,融合“代際共享”。現如今三代同堂或二代同堂仍為主要家庭結構,反映在生活中即爺孫為居家主體、子女工作在外的方式呈現。通過筆者的調研取樣,在針對性的180個樣本數據中,需要照顧孫輩的老年人的比例占42%,反映著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孫子輩分的相處為主,他們的日常活動主要圍繞兒童展開。這些攜孫老人反映,當前社區缺乏兒童游戲設施,希望增加兒童游戲功能,并通過多功能混合等方式來促進老幼共用。[3]建議在朝陽四村的健身廣場設置兒童活動設施。場地位于小區的東面,包括非標的跑道和羽毛球場以及健身器械,但平時鮮有人在此打球,如圖9。保留原場地的跑道和健身器械,利用原有羽毛球場的場地設置了滑梯、秋千、攀爬、網繩等活動設施,通過下沉、凸起等形式形成起伏的地形,豐富空間層次。場地北側設置廊架,滿足老人在此休憩的同時對兒童的活動進行監護。創造同時兼顧老年人與兒童安全、舒適的公共活動空間,能夠促進老人與兒童之間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代際問題,如圖10、11、12。(二)景觀空間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營造老人歸屬感。調研中發現社區中針對老年人審美需求的公共設施小品研究很少,甚至無法匹配老年人群的美學需求。多數老年人都有原居安老的心理,希望可以在自己在熟悉的地方安度晚年。這些地方有老人的珍貴回憶,有老人熟悉的生活環境,可以減弱老年人的孤獨、失落等負面情緒,帶給老人歸屬感和安全感。建議將132幢樓旁的樹陣廣場進行環境品質提升,場地中間有跑道穿過,平日里會有老人在此休憩、聊天,但因公共座椅太少需要自帶板凳,影響環境美觀,如圖13。建議在現有小區公共空間的基礎上,通過綠化阻隔與滲透的方法增加半私密空間和私密空間,豐富空間層次,滿足老年人不同的交往需求。[4]并置入景觀藝術小品,通過提取常州傳統手工藝之一的剪紙元素和民居中窗雕的元素,通過符號化的方式運用在廊架的設計中。老年人在休閑的過程中欣賞這些特色的景觀小品,喚起老年群體的集體記憶和濃厚的情感,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同時在具有常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區戶外公共空間中組織老年文化活動,如歌詠、廣場舞、曲藝等,豐富老年生活[5],如圖14、15、16。(三)結合園藝療法,提高老人身體機能。目前朝陽新村北區的景觀環境單一,宅間綠地通過樹籬將綠地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且樹種也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搭配,如圖17。而進入老年階段后,老年人的觸覺、味覺和嗅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大大降低了其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建議通過對宅前綠地的改造,一方面解決景觀空間形式單一缺乏變化,無法讓人產生親近感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園藝療法在老舊小區的景觀設計中應用,選擇具有防病、保健等功能的植物,提高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123幢樓前的綠地為例,在綠地中增加交往小空間,設置座椅和水景,并在空地上增加了6個“一米花壇”。從五感體驗出發,提高老年人感官靈敏度,如自然界的鳥語聲、水流聲、蟲鳴聲等對聽覺有刺激作用等,進而幫助老年人增強身體素質,保持身心健康。同時結合當前“一米花壇”園藝療法的活動完成對老年人互動空間的承載,老人在白天進行園藝勞動的同時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享受著溫暖的陽光,也有利于老年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規律。針對老年居民的關節酸痛、氣喘病、高血壓、風濕等常規化比例較高的病癥,在社區的植物造景和配置過程中選用月季、雪松、女貞、金邊大葉黃楊等樹種可調節神經,而鳶尾、金銀花、臭椿可調節心血管疾病,山楂、石榴、合歡、迎春花有殺菌抑菌的功能[6],如圖18、19、20。(四)增設電梯,政府介入提供政策。老舊社區大部分居民是以老年人為主,而公共交通的樓梯當前無法滿足該類群體的使用需求,植入電梯成為目前相關小區的更新舉措之一,也是對生活方式的調整,解決高老化老人無法下樓進行戶外活動的問題。2018年7月,同濟新村33幢甲單元被選為常州市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試點,居民自籌資金,根據樓層高低分攤購置費用。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電費、維修費等也由居民共同承擔,給居民的經濟帶來不少壓力。當前社區化的模式正在成為新的社會語境,未來社區的智能化管理也在不斷上線,老舊小區的電梯加裝在經濟成本的注入中以本身成本和后期的維護成本展開,而用戶群體是后期的主要使用對象,針對這一現象,作為社區而言,政府、居民、物業、居委會等相關人員都應該有義務和責任共同維護該項計劃,畢竟當前國家政策和政府政策的號召可持續在進展。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合理分配,針對這一經濟現象,合理的分工和集體的營造顯得尤為重要,給予時間和空間的做法有一定的本土合理性。

綜上所述,可通過增加多種人群的活動空間、融入地域文化、療愈景觀等元素、增加養老服務設施、提高政府、公眾愛老敬老的參與度等手段,以提升常州老舊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程度,增強老舊小區的社區活力,使老人更加享受老年生活的樂趣[7]。

作者:張帥 張希晨 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