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與共享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06-25 11:06:48
導語:社交心理與共享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居住區逐漸出現許多問題:“核心家庭”的常態化、單身家庭的普遍化、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鄰里關系淡薄化等。基于以上這些問題,一種新型的空間觀念也漸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共享空間。本論文通過分析當代社區居民社交心理的問題,試圖通過打破社區的傳統認知,將對社交心理的分析研究應用到共享空間中,從而改善人們的精神上與生活上的問題。
關鍵詞:共享空間;社交心理;城市居住區
早在仰韶時期,母系氏族就開始使用一種名為“公社生活”的布局方式,他們將族民分成以幾個小房屋環繞中間大房子及周邊空地為中心的“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居住方式及居住設施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城市居住區仍然隱藏了諸多問題:單身家庭的普遍化;鄰里關系變得冷漠化和淡薄化等。基于以上這些問題,一種新型的空間觀念也漸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共享空間。我們通過共享空間的形式來達到穩定的心理作用,特別是在社交和人際關系上。然而在當前研究中也出現了許多諸如共享空間是什么、改變居住環境能否影響人的社交心理、社交心理是否對共享空間起著重要作用等問題。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基于
社交心理的共享空間設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過研究共享空間與社交心理,調查共享空間對社交心理的影響現狀,結合相關設計理論總結出以社交心理為導向的共享空間設計方法及意義。
一、共享空間的內涵及意義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共享空間的內涵?,F代人群的共享即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它包括行為與心理共享,以共享為設計目的的空間就是共享空間。當物質空間滿足共享時,人們行為上的共享隨之展開;當共享成為一種空間精神時就屬于心理共享,它需要依附一定的物理形態。一般來說,構筑物中的公共部分通過幾層樓或垂直穿過整個構筑物,稱為共享空間。它還具有許多其他功能,如休息、展覽、休閑和集會等。它強調資源的共享,為人群之間的交流提供機會。因此共享空間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一種特殊的空間形式,二是要作為一種精神空間存在來滿足人們的精神要求。其次,筆者將從人、空間、社會三個從小到大的方面對共享空間的意義進行分析。第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得到改善。共享空間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人與人互換情感的樂趣。一方面通過對室內和室外的模糊,增加室內外空間的交流,從而加大情感交流面;另一方面通過創造出符合不同程度情感交流的室內外空間,充分滿足人們情感交流的需求。第二,使得空間的實用功能大大增加。早期住宅建筑空間功能大多較單一,普遍存在功能不合理等現象。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形成了適應現代生活要求的結構靈活、功能合理、技術先進、快速高效的新型環境,使實用功能思想社會。第三,促進社會融合,助推城市空間的更新。通過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和共享,提高社區凝集力和社區歸屬感。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首先是國內方面,2003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城市住宅:1840—2000》一書對反戰時期的中國近現代住宅進行了詳盡的描述,當時歐洲許多國家已經在城市住區空間環境鄰里交往上獲得了許多成就,而我國許多建成的住區存在著諸如缺少住區生機、鄰里之間交往不暢等問題,因此展開對住區環境及心理影響的研究很有必要。此外,王晶在論文中表示了她對未來中國共享居住的認同,共享社區可以促進居民之間的社會互動并成功地解決老齡社區和城市化條件下保障性住房的發展問題。通過以上論文及案例,我們認為共享空間對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有關共享空間的文章及書籍還有很多,例如舒平教授的《共享生活空間——社會學的啟示》等都對共享空間以及社交心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研究。與此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外國建筑師建造了大量廉價房屋后造成巨大的事故,這樣的教訓迫使他們開始探索新思路,于是共享思想開始進入人們視野,1967年的丹麥,迪爾伯格等人建立了共享居住區“賽特達門”。從那時起,共享的浪潮開始從北歐蔓延到全世界,1961年簡·雅各布斯所寫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雅各布斯鼓勵社區居民互相積極交流與幫助,使社區居民獲得一定的心靈安慰。不同于歐美國家的個人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共享”,亞洲的共同生活是文化傳統中對社區的強調和對社會發展趨勢的回歸的結果。例如在日本,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使“年輕人創業共享社區”和“多代際共享住區”等多種居住方式逐漸產生。前者是一群擁有不同行業背景和職業的年輕人通過共享空間來完成接觸交流本地文化、辦公學習等活動;后者則是老年人為一些無法支付昂貴房租的年輕人提供住宅,年輕人為免除房租為老人提供一定的生活服務。日本設計師筱原聰子在論文《日本居住方式的過去和未來——從共享住宅看生活方式的新選擇》中通過回顧日本的歷史,講述了住宅從所有、占有邁向共有的轉變,居住方式也從單個家庭過渡到了一個有歸屬感的新型共享社區,同時也敘述了在這種空間轉變下每個人從冷漠疏遠到熱情樂觀的感情變化。
三、以社交心理為導向的共享空間設計
(一)社交心理
由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鄰里關系卻逐漸淡薄,與此同時許多社區缺乏公共場所來進行鄰里間的交流,而一些具有社區交流空間的社區也存在設施老化、環境冷漠化等現象,于是人們逐漸開始重視社交心理這一問題。社交心理可以教導人們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使人們的行為相互協調,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社交心理也可以幫助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人類通過活動,借助于語言、表達等方式逐步培養自己的個性,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社交心理在空間中起著許多重要作用:第一,精神層面。比如解決老年人的孤寡問題、兒童的照管問題和成年人的社交問題;治愈曾遭受心靈創傷的人群,使其回歸正常的社交生活。第二,社會層面。比如緩解城市化所帶來的困擾,促進鄰里和諧交流,從而提升社區凝聚力,推動社會的和諧等。
(二)共享空間對社交心理的作用
第一,保障弱勢群體的健康成長及正常生活。共享空間對個人和集體心理以及生理的作用,減輕弱勢群體及其家庭的負擔,也緩解弱勢群體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第二,符合社區友鄰關系的價值。鄰居之間缺乏交流使一些居民開始反思構筑物的冰冷與淡漠,開始懷念曾經鄰里間互信友好,充滿交流的居住環境,這也為追求傳統友鄰關系的社區住戶提供了一條新途徑。第三,幫助特殊人群獲得生活上的關照。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養老、失獨等社會問題愈發嚴重,由于共居社區強調鄰里關系的和諧、彌補心靈的創傷以及社區內部互相的照顧,這種新型居住方式可以幫助特殊人群獲得生活上的關照,也有助于其豐富精神世界,緩解心理壓力,創造個人和集體價值。
(三)社交心理在共享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共享空間的設計要點:第一,開放性與公共性。當人們精神上能夠接受空間布局并感到舒適時,他們才會決定參與其中,因此空間設計需要在公共區域下足工夫。例如在設計走道時,不但要考慮走道的功能,而且要運用設計手法,保持腳步,放慢腳步,以便更好地促進溝通。第二,多樣性。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有不同的空間設計要求。例如報告廳顏色需要選取較為冷靜的顏色,公共走道可放置少許座椅可供來往人群交流等。第三,精神性與物質性。相對于其他例如客廳、臥室等具有較強功能性的空間,共享空間的物質性較弱,但是其具有較高的情感性。共享空間的功能布局:第一,空間層次性。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空間分布是為了滿足不同程度的通信需求而設立的,而保護家庭生活不受干擾。第二,強化空間多層次的綜合服務功能。引入一些與居民活動密切相關的低消費空間,為居民建立交流提供機會,促進熟人之間的進一步深入聯系。第三,具有復合性。共享空間在設計過程中要采用大空間圍繞小空間的方式,小空間功能較為明確,大空間功能較為模糊但具有一定私密性,這樣既不缺乏自由感,又能夠保證一定的穩定感;既有室內感,又有室外感。
四、結語
隨著時展,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斷豐富。當精神等到滿足后,人們更多地開始思考生活方式的變化,各種各樣的居住方式也被實現。而選擇共享住宅主要是期望與其他人聯系并建立一個有歸屬感的新社區,他們的選擇可以被視為應對家庭分解、個體分離時代的一種策略。當前,我們可以看到從共享住宅發展而來的很多新型群體生活方式,體現了一種從所有和占有到使用和共有的轉變。本文通過對共享空間與社交心理的探析,試圖概括共享空間的相關理念和部分實踐經驗。實踐證明,共享空間可以利用閑置空間資源來促進居民間的交流溝通,也可以解決當代人的社交心理問題及老齡化社區等社會難題。未來,共享將不僅僅局限于某個活動空間或某個社區,而會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中不斷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居住生活方式。共享不僅是一種具體的解決思路,更是在用有限的居住條件來解答當代城市議題,從而給未來空間及人類情感帶來更多可能,因此基于對社交心理的共享空間的規劃及設計方法,仍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嘉儀.具有多樣化共享空間的住區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14.
[2]費麟作.喜讀中國城市住宅的歷史畫卷——《1840——2000中國現代城市住宅》讀后感[J].建筑學報,2006(1).
[3]王晶.共享居住社區——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社區營造的啟示[A].規劃60年:成就與挑戰——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16.
[4]簡·雅各布斯,金衡山.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J],.博覽群書,2020(10).
[5]筱原聰子,姜涌.日本居住方式的過去與未來——從共享住宅看生活方式的新選擇[J].城市設計,2016(3).
[6]楊靜.室內空間的情感設計[D].大連工業大學,2008.
[7]張熹,孫志方.鄉村振興視域下國內鄉土景觀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3-120.
作者:常皓 張熹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 上一篇:智能建筑施工遠程監管系統設計研究
- 下一篇:共享空間設計在九年制學校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