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創意產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6:17:00
導語:電影創意產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電影是最為重要的創意產業。作為創意產業的當代電影是世界創意經濟的一部分。作為完全成熟的創意產業,電影在新一輪的文化創意產業競爭中應當捷足先行。電影從一開始就是最大眾的大眾藝術,就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媒介,它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大眾媒介,電影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它影響、改變、形構著我們日常工作、交往、休憩、娛樂以至內在心理世界的活動方式。電影產業的提出,恰是電影的正名,是直面電影本身。我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創建適應大眾現代生活的新的電影時尚體系,建構影視產業的商業運營新模式。
關鍵詞:創意產業電影產業數字融合
創意無疑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電影產業的創意說到底是對當代現實提出的問題的創造性回答。
當下的藝術創新必須依據今日藝術發展的語境。它已不再僅僅借助個體藝術家靈感突發,天才輝耀的偶發機緣,而是整個藝術創作機制、藝術傳播構成與藝術參與的行為活動方式的全面創新。
一、電影是一種創意文化產業
當代世界,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一種推崇創新、推崇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文化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這就是創意產業、創意經濟(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譯“創造性產業”。
近年來,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其它國家的一些報告和研究成果大力推進了關于創意部門和創意產業的新觀點。這些報告中創意產業部門的范圍包括:廣告、表演藝術、廣播媒體、博物館、軟件開發乃至交響樂。經濟學家的研究進一步鞏固了這一觀點。一門繁榮的文化經濟學對創意產業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調查。凱夫斯(Caves)對創意產業給出了以下定義:
創意產業提供我們寬泛地與文化的、藝術的或僅僅是娛樂的價值相聯系的產品和服務。它們包括書刊出版,視覺藝術(繪畫與雕刻),表演藝術(戲劇,歌劇,音樂會,舞蹈),錄音制品,電影電視,甚至時尚、玩具和游戲。
凱夫斯試圖為抓住這個部門的特性提供一條假想的通道。他認為,在創意產業中的經濟活動會面對影響文化產品的供、求及價格的特殊的限制。這條通道建立于對在商業環境和非營利環境中的文化產業組織進行研究的悠久傳統之上。
霍金斯在《創意經濟》(TheCreativeEconomy)一書中,把創意產業界定為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知識產權有四大類:專利、版權、商標和設計。每一類都有自己的法律實體和管理機構,每一類都產生于保護不同種類的創造性產品的愿望。每種法律的保護力量粗略地與我上述所列順序相對應。霍金斯認為,知識產權法的每一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相應,加在一起“這四種工業就組成了創造性產業和創造性經濟”(Howkins,2001,xiii)。在這個定義上,創意產業組成了資本主義經濟中非常龐大的部門。有版權的產品(書籍、電影、音樂)帶來的出口收入超過了像汽車、服裝等制造業。霍金斯指出: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創意經濟的先發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美國達到14%,英國達到12%。英國1998年最大的單項出口為與辣妹(theSpiceGirls)相關的產品。電影制作人大衛•普特曼(DavidPuttnam)在1996年注意到,“英國的搖滾音樂家為平衡付款做出的貢獻超過了鋼鐵工業”(引自Heartfield2000,9)。創造性——被知識產權法所支持——是個大生意。
澳大利亞學者金邁克認為,21世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估價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機會。“21世紀將會目擊我們(作為消費者、觀眾和公眾)利用文化資源的方式的空前的變化。文化被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方式將越來越取決于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市場。文化研究這一概念應該使其自身脫離批判文化理論的會派(highchurch)并且嚴肅地作為一種產業來對文化進行思考――一個可以提供就業、培訓、出口稅收和外匯的產業。
像在英國、歐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政府資助的信息技術創新所證明的那樣,促進以知識為基礎的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許多交叉點。“創意產業”這一術語是這一發展戰略的核心。它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形容國民經濟中從事于利用人們的“智力資本”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的部分。研究表明,從事于諸如廣告、建筑、交互休閑軟件、音樂、電視和電影等創造性產業職位的人們,至少受過三級教育,因而,智力資本、創新和新的信息技術之間已經建立起某種聯系。創意產業在這個意義上被用來區分傳統的受贊助的藝術部門和通過知識產權的產生和開發而具有創造財富的巨大潛能的文化產業。
無疑,電影是最為重要的創意產業。
作為創意產業、創意經濟的當代電影是創意經濟的一部分。
電影是完全成熟的創意產業。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相對成熟的產業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應當捷足先行。
二、當代電影創意產業發展的現實語境
創意無疑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電影產業的創意說到底是對當代現實提出的問題的創造性回答。
當下的藝術創新必須依據今日藝術發展的語境。它已不再僅僅借助個體藝術家靈感突發,天才輝耀的偶發機緣,而是整個藝術創作機制、藝術傳播構成與藝術參與的行為活動方式的全面創新。那么,今日電影及整個文化藝術發展的現實語境是什么呢?
媒介革命與文化的轉向。當代科技的發展引起當代社會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
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傳播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激光技術等高科技廣泛運用于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之中,給當代文化藝術的存在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文化領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風,已經導致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和傳統文化形態的更新。文化生產方式工業化,實現了從文化手工業到現代文化大工業的深刻變革,直接導致文化工業革命。文化作坊讓位于文化工廠,社會文化大生產取代個人文化小生產,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
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對傳統藝術方式造成巨大沖擊,不僅導致所有傳統藝術形態的升級換代和現代更新,而且創造了大量嶄新的藝術形式。文化藝術領域內部發生了行業內的大調整、大改組,新的藝術傳播媒介如電視、衛星電視及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藝術界的“龍頭老大”電影風光不再,面臨重重危機,而網絡文化則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數字化生存的新方式。
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舉足輕重,它不僅引起了原有藝術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也改變著整個的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就是經濟,文化就是市場。文化成了生產力發展中最積極的推動力。法國學者阿曼德.麥特拉在其《國際圖象市場》一文中指出的:“文化部門的不斷的商品化以及相應的新傳播技術的發展,已將文化置于產業結構與政治結構的中心。對于歐洲大部分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十分新近的情形。原先文化與產業之間的關系只集中于文化與國家關系的論爭之中,現在已經逐漸進入新的層次,并且已產生與現存文化定義的決裂。”這就是說,新的傳播媒體造成了某些傳統藝術行業如劇場藝術的衰落,現代聲象技術沖擊并消解著部分民間民俗藝術。因而我們必須重新認真審視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藝術對于整個社會結構的形構作用,改革不適應新形勢的文化體制,制定新的更合乎文化創新的當代文化保護政策,建立新的文化運作方式。
在世紀之交文學藝術發生了文化的“轉向”中,最為搶眼的景觀是視覺圖像的“轉向”。今日的視覺圖像鋪天蓋地,無所不在,它已經“帝國主義式”地占領了文化的大片領地。不管是觸目皆是的街頭廣告,還是熱浪疊起的居室裝修,不管是電視臺的“歡樂總動員”,還是電影《大話西游》,不管是流行歌曲MTV,還是電視報道美國轟炸阿富汗塔里班,不管是城市白領們翻閱的時尚雜志,還是打工仔喜歡的卡通讀物,我們都離不開圖像,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圖像的時代。
無疑,人們今天的的經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視覺化和具象化了,人們更加關注視覺文化。人們如今就生活在視覺文化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了區分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分水嶺。因而繼文化研究,怪異理論和黑人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興起了視覺文化這個時髦的、也有爭議的研究交叉科學的新方法。視覺圖像成了從事攝影、電影、電視、廣告、美術、藝術史、社會學及其它視覺研究者共同關注的中心,也發展出另一種多種維度多種方式的視覺藝術的欣賞和接受方式。這樣一個巨大的轉型,給曾經長期獨霸視覺文化的電影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也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無法估量的需求。需求是終極的動力源。有需求必定有發展。
消費成了一切文化藝術活動的基本方式。在當代世界,消費主義漫漶于全球,商品的價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滿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換價值,而在于人們對個體欲望的滿足。消費成了一切社會歸類的基礎,也成了一切文化藝術活動的基礎。作為市場社會的“經濟人”,人們不但消費物質產品,更多地是消費廣告,消費類像,消費品牌,消費欲望,也消費圖像,消費符號。文化商品化了,文化進入了消費。這是一個由仿真與幻象架構的“超實在”的文化世界。消費模糊了物質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樂與藝術的界限。正是這種消費文化無所不在的漫漶,改變了人類數百年來對精神、藝術以及自身生存意義的固有認識和界定,也選擇著、創造著、生成著新的文化觀藝術觀。美國后現論家杰姆遜曾經這樣描述道:西方消費社會包括:“新的消費類型;人為的商品廢棄;時尚和風格的急速變化;廣告、電視和媒體迄今為止無與倫比的方式對社會的全面滲透;城市與鄉村、中央與地方的舊有的緊張關系被市郊和普遍的標準化所取代;超級公路龐大網絡的發展和駕駛文化的來臨……”,依照這一標準,當代中國都市已進入一個準消費時代。藝術活動日益深入地市場化、商業化與產業化;藝術產品的生產無不受制于消費社會的無形的手操控和撥弄。文化藝術生產機構與傳播機構(如制片廠、出版社、畫廊、音樂廳、博物館等)在種類與性質上已發生變化,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的中介機構出現;與之相應,“新媒介人”階層(比如藝術經紀人、傳媒中介人、制作人、書商、文化公司經理等)出現,這些“后知識分子”處在精英知識分子和大眾之間,他們對藝術家熟悉,又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用消費的方式把藝術推向大眾。總之,我國文化藝術場域發生了整體轉型,它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電影”和“藝術”了。但我國當代的藝術從總體上看并沒有對這種文化的轉向作出積極的有實踐意義的回應。
三、回歸本然之狀,創建電影時尚體系,培育新一代電影大眾
大眾文化走到社會生活的中心。當代社會與文化的一個突出變化是審美的日常生活化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電影作為媒介,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影響、改變、形構著我們日常工作、交往、休憩、娛樂以至內在心理世界的活動方式。在今天,審美已不再專屬于文學和藝術,審美性也不再是區別文學于非文學、藝術與非藝術的根本要素。這一現象現在已引起全球藝術家、美學家、藝術理論家以及文化學家、社會學等的廣泛關注。西方美學家艾迪拉多.德.弗恩特在題為《社會學與美學》的一篇文獻綜述中曾指出:西方的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審美化(aestheticization)過程,以至于當代社會的形式越來越像一件藝術品,審美化正在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組織原則。德國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維爾什也認為: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一種美學的膨脹。它從個體的風格化、城市的設計與組織,擴展到理論領域。今天的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不再是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而是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藝術接受休閑化與日常生活化了。在這些場所中,藝術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共展并存,交錯進行,互惠互利。由之,高雅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面對這種當代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方式,我們的藝術家、藝術工作者必須密切關注,深入思考,轉變觀念,適時調整戰略,抓住創新的契機。
回歸本然之狀:電影的大眾文化媒介的本相。今天科技對文化的滲透,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藝術的媒介化趨向。藝術的媒介化以越來越多的大眾文化產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標志。它表現為藝術的傳播越來越受到媒介工業技術和體制的制約。借助媒介,藝術傳播的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傳播效率更高。而且,媒介介入了藝術的創作過程,成為藝術的一部分。傳播媒介給藝術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藝術作品與藝術創作原初語境的分離,即所謂“取消語境”(decontextualization),在一個虛擬時間虛擬地點重構一個新語境,此所謂“重置語境”(recontextualization),藝術傳播和媒介技術帶來的語境的分離和重構,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創作反映生活的傳統觀念。是媒介手段創造了比現實更真實的“超現實”或“超真實”。
電影從一開始就是最大眾的大眾藝術,就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媒介,它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的平民性,它的視覺的直觀性,甚至它的瞬間易逝的特征,都顯示了它作為大眾藝術的本相。電影產業的提出,恰是電影的正名,是直面電影本身。因此,回歸電影的本然之狀,就是電影回歸大眾。
進一步創建適應大眾現代生活的新的電影時尚體系。中國電影在計劃經濟時代可以說是最時尚的,那時候的明星崇拜、追星熱潮遠為其他藝術與文化方式所不及。而我國進入市場經濟的今天,電影卻受到計劃經濟方式的重重束縛。比起通俗歌曲等其他藝術樣式,時尚化市場化程度遠遠不及,嚴重影響了我國電影的發展。
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時尚文化是一個特定范疇,它主要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以現代傳媒(主要是電子傳媒和數字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處于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小康社會)的,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它是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充分發展后的產物。
時尚使商品附加了一份社會文化價值。這些價值寄附于使用價值之上,創造出增殖的價值,從而使大規模的生產——交換過程活化、加速度化。當代市場文化依靠制造時尚的浪潮來刺激社會潛在的需求。時尚浪潮興起的某一段時間,文化商品輝光四溢,身價百倍;而時尚一過,便一落千丈,被迅速拋到價值交換的市場網絡之外,無人問津。時尚造成的就是這種速生速朽的“夢幻”式價值,而文化市場則通過時尚的迅速代換來形成一個個消費高潮。當代電影發行、通俗音樂、通俗文學、電視肥皂劇、乃至體育觀賞,無不通過這種浪潮式時尚,形成一浪高過一浪的白熱化消費。電影排行榜,流行歌曲排行榜,暢銷書排行榜,以及足球“排行榜”都是制造時尚浪潮的手段。當代文化市場正是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制造”時尚來“制造”和推動大眾的需求。
從現代觀念來看,人的需求是養成的.現代人的消費也在不斷發明著\制造著\涵養著他們自身的需求,特別是人們的精神的和文化的需求.消費本身是一個構筑意義的過程,它“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內化”,是文化的生成\漫漶\固化的過程.我們無法想象,30年前中國社會會對當代流行音樂有如此巨大而狂熱的需求.我們同樣無法想像,曾經是那樣火熱的電影時尚,今天竟失落到“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地步。
像流行歌曲成功創立它的本土流行時尚一樣,中國當代電影產業也必須進一步創建適應大眾現代生活的新的電影時尚體系,不斷強力推出本土明星,努力營造本土電影時尚,并使之迅速全球化、世界化。因此,中國電影必須以大眾為主群體,以市場方式設計大眾日常文化娛樂生活,在建立新的電影時尚體系中培育新一代電影大眾。
四、進入全球和我國市場經濟的總體社會營運構架與方式
建構影視產業的商業運營新模式。文化成為產業的重要標志是產業鏈的形成與中介環節的急劇擴張。傳統的藝術消費往往是直接的面對面交流的藝術,其形態是藝術交往的自然經濟狀態。它不需要像藝術中介機構、文化傳播、經紀人、制作人,特別是策劃人等這樣的中間環節。過去的的時代,文化作為精英藝術是社會“貴族”階層等很少的一部分人的消費,是象牙塔上即很小的一個精英圈子里的東西。今天這種情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文化藝術的中介機構迅速發展,占據了文化服務中最大的比重和市場運轉中最重要的地位。它的急劇擴張是當代消費社會為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的消費需要所產生的機制需要而發生并不斷發展的,是依據文化作為巨大的復制工業所需要的龐大而高效的流通、服務機制而發展起來的。文化的大工業化的發展給藝術的消費增加了流通、傳播的環節,這個環節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地位和作用超過生產和創作,而策劃人、創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也超過作為傳統的“藝術生產”中的“關鍵環節”或“決定因素”的作家、藝術家和編劇等。
而且,原先的藝術創作可能只是為社會上少數人的工作。但隨著各種市場的中介環節、各種現代傳媒的發展,藝術不再是精英們專有的象牙塔了,原先只為“小眾”進行的藝術創作,現在必須用現代的復制技術和市場手段傳播開來,讓社會能夠更為廣泛地最大限度的接受、了解和享用,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需要。這種走向大眾的趨勢還在進一步發展。
另一個現象是,現代傳播條件下的藝術創造越來越不是單個天才閉門獨造的結果,作者不再是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一個復數。大寫的個人消逝了,作品實際上是一個不同專業協同作戰、共同創造的集體成果。比如當代電影的大制作,就不僅是許多藝術家、各專業的不同工作者協同合作的過程,而且是藝術產業、科技產業的各個部類協同合作的結果。因此,全面引進、培養和使用具有市場經濟實踐經驗,懂得市場運營方式的經濟管理人才進入電影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互聯網這種方式開創了人類社會文化交流的新的公共空間,創造了民主交流的新方式。藝術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縹緲圣殿,而成了人人都可參與“過把癮”的生活方式。
電影產業的明星制度.明星方式或明星體制是消費社會的一種制度性存在,是市場文化的“王牌”。現代消費社會離不開明星制度。作為一種創意產業,當代文化產業對創造性有很高的要求,它的投資是一種風險投資,有很高的回報,也有很大的風險,甚至血本無歸。為降低投資風險,明星制度是很好的選擇。它是對創意的補充與檢驗,是對風險的緩沖與降解,向上,有極大的拓展余地,向下,保證成本的回收。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明星制度與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利潤預期密切相關,也與降低投資風險密切相關。明星制度有自己的體系,有歌迷會、影迷會、發燒友、追星族的基本隊伍,甚至還有后援會,巨大的贊助機構。啟用明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降低投資風險。
明星制度是在文化市場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對需求和服務的易變性所產生的風險的一種反應機制。也就是說,明星制度的存在平衡了現代人速變易變的需求。與時尚化浪潮相應的易變性是與市場化及消費階層的收入水平相關的,所以富國的明星制度比窮國的明星制度更重要。
在影視產業里,明星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這樣一種功能:消費者在明星身上,就像在神奇的魔鏡中一樣,時刻能讀到自己,讀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身體、自己的魅力、自己的美麗動人之處——它們被發現,它們被塑形。他(她)被那鋪天蓋地的影像、廣告、圖像所規劃、所啟發、所引導或所涵養,也許過去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美不美,現在恍然大悟了,并且立即去美。美給自己看,也美給別人看。因為她早在明星的引導或模范下,潛移默化地弄熟了程式和規則。所以,她的美從“想”到“做”其間沒有距離,更沒有鴻溝,彌合是即刻的。
電影的類型化制作。盡管電影和電視節目千變萬化,它眾多的表現類型叫人目眩神迷,但它本身實際上是一種“配方式媒介”。西方電視美學家赫拉斯.紐肯默指出,“成功的電視配方被廣為模仿……能夠存在下來的配方一定是廣有觀眾的。”“配方成了組織和界定世界的特殊方式。情景喜劇和電視所創造的其它形式的世界都給人不真實的感覺,但是,我認為情景喜劇和電視卻創造了一種特殊的現實感。每種類型都有它自己的價值系統……打破這種現實也就是創造一種新的配方。在某些情況下,這也就創造出一種新的電視藝術形式。”電影作為產業運營,就必須學習借鑒當代世界電影的一般方式,逐步進入類型化的操作。我國電影在規模、品種、類型、制作上都迫切需要進行改革。
好萊塢的制片制度以精細的分工制作、制片人專權、明星制等為內容,表現出鮮明的產業化、商業化的基本特征。這是好萊塢影片面向世界市場,大批量生產,以降低成本,提高質量,追求最大利潤的目標所決定的。大批量生產要求精細的分工、嚴格的一致化的操作程序,可重復使用的類型資源,從而導致配方化、類型化的創作、運作與制作方式。經典的好萊塢電影許多是這種制片制度下配方式生產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
五、電影產業發展必須高端起步,實現數字融合,復合開發,整合營銷
電影的最初誕生就是科技進步的產物,今天電影的再度崛起,也必須依靠當代數字網絡信息高新科技提供的巨大支持,這已為當代世界電影發展的現實特別是電影帝國美國的現實所證實。當代電影中國電影的跨越式發展必須依據我國相對先進的網絡與數字化技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應當在當代高新科技高速發展的基礎上融合數字化、國際化、影視圖像化全面展開,實現復合開發、整合營銷。
文化產業作為內容產業的興起。十幾年來,知識經濟與數字化的出現和廣泛運用,曾使世界欣喜若狂,巨量的資金投入了網絡業,全世界各行各業都爭相到網絡業來“燒錢”。傳媒變成一個能量巨大的環節,兩頭小中間大,出現了空前的傳媒過剩的現象。
無疑,在新一輪新技術革命的經濟環境中,文化發展如果不與高新技術與經濟的革命性突破相結合,就會被飛速發展的現實世界淘汰出局。但是,在知識經濟的泡沫吹破之后,人們痛定思痛,深刻地思考:造成傳媒過剩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實踐告訴我們,在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達成之后,在傳播或發送的方式解決之后,傳播或發送什么就顯得極為重要。目前,造成傳媒過剩的主要原因是藝術創新不足,沒有足夠多的原創的文化藝術節目提供給傳媒。作為“上帝”的消費者們需要什么消費什么,成了發展的關鍵。事實證明,正是缺乏文化產業的有力支持,知識經濟才落入低谷,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沒有千百萬人需要或喜愛的文化藝術的內容或節目,高新技術與新經濟就沒有了市場,沒有了市場也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無疑,當代新一階段的技術革命迫切地需要文化產業的支持。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說,網絡等媒介產業的生存能力取決于“內容”的創造和消費。從發展的環節看,內容產業成了文化經濟傳播交流的“基礎的基礎”。
因此,建設與未來世界新的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相協調的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內容產業與創意產業,就成了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高新技術需要文化產業。
“內容產業”是90年代中期西方興起的新興產業。歐盟Info2000計劃中把“內容產業”的主體定義為“那些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產品及其服務的企業”。內容產業的范圍則包括在各個媒介上的印刷品(報紙、書籍、雜志等),音像電子出版物(聯機數據庫、音像制品服務、以傳真及光盤為基礎的服務以及電子游戲、動漫畫),音像傳播(電視、錄象、廣播和影院等),用作消費的軟件等。世界上的大型傳媒集團都把自己定位于內容產業商或內容提供商。
無疑,電影是當代大眾已經普遍接受的內容產業,只是它高高在上的藝術觀念定位阻礙了它作為內容產業主產業的巨大發展的可能性。今天電影的發展已經不能僅僅固著于膠片制作放映的傳統套路,而必須與電視、廣播、音樂、音像、出版、繪畫、城市雕塑、網絡游戲、體育以及廣告、服飾、美容、時裝、旅游、時尚潮流密切結合,相融為一。電影《泰坦尼克號》就將音樂版權賣價2億美元,成為當代電影復合開發,整合營銷的突出例證。
到2002年底,全世界已有數百家影院安裝了數字放映機,我國也開始裝備數字放映設備。數字化影院與數字電影的網絡傳輸與營銷,已成為國際放映業的新的發展潮流,其中數字電影的網絡傳輸與營銷,展現了極為廣闊的前景。另外,電影會展業,電影城市構建與電影旅游等復合式開發,也有巨大的前景。
引進和建設高科技的數字化電影制作中心。當代電影制作依托高新技術,大量采用電腦制作,創造了人類前所未見的夢幻般的電影奇觀和虛擬“真實”。中國電影要想持久發展,必須精心筑建黃金巢,引進和建設高科技的數字化電影制作中心,創建世界性的電影制作服務平臺。2000年英國制作了90部影片,凈產值達8億英鎊。來英國的國內外影片制作項目持續增長,其原因包括:這里有一個世界一流的電影制作基地,包括數字制作在內的精湛的專業技術與專家隊伍,資金的吸納與籌措的便利,稅收的減免等。這些都刺激并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電影制片人在英國制作影片。這里還有許多天才級的演員;世界頂級的電影制片廠、后期制作和達到超級視覺效果和音響效果的設備(注意,英國是世界音樂制作工業大國)。也容易獲得在多種場合拍攝的許可。
作為一個世界一流的電影制作基地,倫敦及其周圍聚集了100多家電影制片廠,擁有大大小小眾多的電影制作項目,形成了技術與規模的向心與輻射效應。Pinewood和Shepperton兩家電影制片廠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擔當了英國電影制作中心的重任,但為了適應世界電影與英國電影制作業發展的需要,2001年兩廠合并,向各國制片人提供世界一流的電影制作設備。合并后的電影制片廠擁有150多個獨立的公司,提供電影圖像的全套系列服務。倫敦市中心的soho已經成為全世界電影后期制作業的理想的中心。無論大型項目還是小型制作,專業隊伍既可相互協作,又有具體分工,既可以提供混頻、配音和錄音設備,也可以提供剪輯和視覺轉換設施。倫敦已在過去電影制作的雄厚基礎上快速發展為電影特技和數碼后期制作中心。它還與發達的英國音樂工業制作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獲得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飛躍性發展。
作為一個未來的電影大國,英國的例證啟發我們,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必須利用我國相對進步的數字與網絡信息技術,高端起步,實現數字融合,進行復合開發,實現整合營銷。
六、結語
對于中國電影藝術或電影產業來說,觀念的創新具有重要的先導性意義。中國電影的發展必須消除產業藝術的二元對立,推動中國電影走向多元共生與多元對話。鼓勵各種不同的電影觀念的實驗與實踐,允許各種藝術的、商業的電影的探索,營造多元共生的繁榮局面,并鼓勵各種不同主張、不同流派或不同話語之間的相互對話,相互理解,相互溶浸與相互批評。
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文化體制改革不對稱或不平衡,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文化體制改革滯后或嚴重滯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文化產業之間不平衡,要求對文化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而文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然要求文化體制改革及文化行政體制改革。政企分開、管辦分開、現代企業制度等在經濟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改革實踐應在文化領域推行和實踐,經濟領域各個環節的大量人才應全方位進入文化領域。
中國電影的改革和電影產業的發展應當借鑒和利用我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文化體制的首要問題是計劃體制與市場方式的矛盾,文化的市場改革將成為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體制改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內思考和規劃。穩步有序地向國內外各種所有制的經濟實體放開文化市場準入限制;努力鍛造在內外兩個市場上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文化企業,將市場機制引入原有生產機制的內部,對原國有重點文化企業單位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消除四大壁壘:所有制壁壘、部門壁壘、行業壁壘、地域壁壘,進行體制創新。
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科技化與科技產業的文化化,越來越以內容為王,以創意為王。媒介革命、特別是高新技術如IT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科學基礎與技術保障;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也迫切需要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因此,電影產業必須與新興高科技、新媒體信息文化產業聯手,率先產業化。影視、網絡游戲等產業可率先產業化,實現數字技術基礎上的高端融合。
- 上一篇:創意產業發展論文
- 下一篇:文化創意產業特點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