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本體論情感化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07 05:13:41

導語:自然本體論情感化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然本體論情感化設計論文

一、禪宗美學之自然本體論詮釋

自然觀作為禪宗美學的思想精髓,其本體論意義上的心化與空化在藝術作品體驗中同樣是具有意象性的。在自然觀的表述中呈現出對生命存在的感受與對生命意義的信念,并指出生命最充沛的狀態,將本體美的觸發與萌芽以實踐的形式實現,從而使生命得以認知和肯定。禪宗美學自然觀的心化和空化同樣與中國古代傳統藝術文化相融合。宋朝時期,禪僧們游歷河川,終日與自然相伴,以直覺體察山林溪流,并與士大夫結友,文化生活充滿藝術韻味。通過觀察、感受、思辨、知覺、悟覺的過程將動態發展的美以心詮釋形,形詮釋心,從而達到一種會通的認識。禪者在對藝術的表述中,同樣將本體的直覺與事物相融合,體現出從本體到生命的感受。作品不僅要表述物的“體”,更要表述其“本體”,以本證體,更體現作品本身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從而展示其獨特的意境美。禪宗美學在物我中對“審相于凈心”的要求,目的在于追求藝術作品中超塵拔俗的心性之美。這種修養美學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帶來真空妙有、即體即用、悟無所得的哲學意蘊。受禪學影響的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空靜圓通的禪學理念之下,以追求心性解脫來對抗外在的不自由,這種隨緣放曠的人生態度同樣滲透在他的文學創作之中。自然適宜、物我合一而又寧靜淡泊的審美修養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生命美學,更是境界美學。可見,禪宗美學自然本體論所呈現出的精神的體驗與價值追尋,禪意作品無論詩歌繪畫,均追求對本體的理想境界,表達的是本體的自我,更是追求生命價值的形象,從而提升觀者的生命層次,使其震動、感動,或被感化

二、情感化設計的藝術表現

禪宗美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形態與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學,能賦予當下藝術與設計實踐活動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思想內容與社會價值。我們固然處在一個哲學概念創新的時代,通過對禪宗美學自然本體論的研究切合當代藝術設計,從全新的角度呈現符合社會意識需求的、嶄新的審美形式。在禪宗美學的指導下進行設計,做到自我清凈,心中有念,使主體(心靈)與客體(自然)處于同一、恰當的狀態下。在這層視野上選擇設計所需材質:以簡潔質樸的表現方式去達到所要表現物體內在的、本質的、精神的智慧美。禪宗美學自然觀追求淡泊簡素、樸拙到近乎不完滿來表現的美(如圖2)。色彩選擇應擯棄絢麗燦爛之色,以清新素雅或純色(白)為主,這種含蓄、清凈之色所表達的美感恰恰是最富有魅力,純真而樸實的。材料應選擇天然古樸的木制品或棉麻,甚至是一粒沙,一顆石的美感,呈現出靜謐,虛無的審美情趣。這種美是稍縱即逝的,亦是亙古不變的。正如其自然本體論所強調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觀到感,觀中生感,感中生觀,通過敏銳的觀察和理解,來對自然美的和諧作出反應,從而展現出內在的生命之美,實現人與宇宙和諧統一的訴求。在形態的設計上并無固有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禪宗美學注重“萬物歸一”的整體觀照,即全面地知曉,完整地觀察。無論是一幅畫或是一件工藝品,都要將其形狀、大小及顏色與整體和諧相比較,真正領會它的美。如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界事物或風景是美的,不單單是因它獨有的形式,更多是因它是以一種創造性的和諧方式“組合”在一起,從而使人發現或創造出主客體之間的相互和諧,并以此作為欣賞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據。這樣更有助于形成對美和崇高的敏銳意識,從而體驗到特定“畫面”背后生命韻動的和諧之美。只有如此,對自然生命和人類情感的體驗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三、探索與超越

隨著工業文明的推進與后工業文明的來臨,中國傳統藝術與設計所積淀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禪宗美學的自然本體論作為極高的精神文化成果給出了一條通往藝術的真正的生命路徑。在禪宗美學自然審美意識的觀照下,我們可以客體去表達主體自身的生命活動,向觀者傳達出真正的感染力(如圖3)。毋庸置疑,觀者的內心也應對生命及生命力的感悟、感受和感知有最低限度的體驗和理解。通過對內在又是外在的美的感受和體驗,去判斷或創造一種新的價值觀,這種美感不僅僅是一剎那的感動,更能夠作為隱形的力量充實我們的情感。

作者:丁瑋孫曉明單位: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