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5:35:00

導語: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

由于中國社會沒有經歷長時間工業化的進程,也就沒有形成相應的文化意識。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深刻地改變了其社會的整體機制和意識,規模化的大生產、集合化的大分工體系要求人們服從保證體制運轉的社會規章制度、各自遵守分工職守,并對一些事物進行深刻的鉆研……。中國利用自己的后發優勢,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滋生了一些浮躁的心態,人們處于整體的浮躁氣氛之中,熱衷于“如何做?”和“怎樣快?”,很難靜下心來思考“該做什么?”和“如何發現、思考、判斷問題?”。就中國目前的情況,靜下心來做事情的投資回報率也不理想,所以整個社會都在快速發展的動蕩之中。在社會工業化進程沒有完成的時候,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又導致社會開始信息化的進程。中國社會如今是一個混雜體,既有根深蒂固的農業文化的殘余意識,也有工業文化器物層面的強烈刺激,同時還在玩味著信息文化的表象。

這種種處境決定了工業設計的作用在中國社會面臨被割裂又復雜的局面。中國目前所面對的社會與當初工業設計誕生之時所面對的西方工業社會迥然不同。人們應將工業設計實踐與認識提高到生活方式設計、文化模式設計及系統設計的高度,即以系統論為指導思想,以創造人類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生存環境為目標,以高科技為保證條件來調節市場機制的異化。中國目前的社會態勢和發展需要正是把工業設計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提高到“事理學”高度的“設計藝術學”誕生的機遇與社會基礎。

一、與設計教育相關的機制問題

為了弄清楚當前設計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我們首先應該對與設計直接相關的商業機制與教育機制進行一些分析。

1.商業機制

中國經濟在“引進”模式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現代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我國幾乎所有現代工業技術的傳播推廣都從通過藍圖或機械、工具、產品的進口仿制乃至大批制造,不重視研究、開發,致使中國企業平臺以及社會機體發展的不健全。國外的各種產品類型、各種洋房別墅成為了中國企業發展的標桿,我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構建自己的研發機制,更沒有培養一支能認識、探索中國自己發展需求的研發團隊,僅以所謂的現代化標桿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忽略了自主研發機制的建立,使企業失去了在動態的國際發展趨勢中存活的能力。無疑這是中國企業發展的一條捷徑——這是從企業的短視角度來講。從公眾的角度講,企業在向標桿靠齊的同時,為大眾提供了“超越”其想象的多花色產品;另一面,市場上狂歡的商品刺激著過度消費和引誘奢華鋪張的追求。沉溺于工業文明的“技術膨脹”和物質享受與占有欲的宣揚,淡化了我們對污染、對地球資源浪費、對我們子孫生存資源剝削的罪孽,腐蝕了人類的道德倫理觀。如果我們經不起技術的引誘,將喪失人類生存的觀念。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除了衣食住行用物質享有以外,還有額上的汗、手上的繭,人與人的接觸、諒解,與大自然的互動、共生,與他人一起參與、合作、改造、創造時產生的行動節奏、思想諧調統一的樂趣、情感、情操,以及對一切存在事物的尊重。忘記這一切,投身于競爭,只期待取巧地獲取享受,這是一種無知和不負責的瘋狂。要知道,社會的任何進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會風俗、政治制度的進步,這都屬于科學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這就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反思,也是工業設計所面臨的現實。

同時,我們必須警醒的是,這種通過模仿、吸收快速發展的道路必定會有走完的那一天。當自己成為標桿的時候,當中國社會大眾的自覺意識蘇醒的時候,企業必須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這時候,追逐利益的資本就不會大量的投資在貼牌生產的產品上,資本就會投向設計。

目前,在西方國家,有著良好的風險投資機制,在美國,當一個人有一個很好的設計的時候,他可以迅速地找到風險投資商。風險投資商扮演的并不僅僅是資本的角色,他們還幫助制定這項創意的商業化計劃,并協助實施。從而整個社會都有創新的沖動。在中國,并不存在這樣一個機制。當有一個好的設計的時候,找錢是設計者自己的事情,而且即使找到錢之后,他也很難把該設計推向市場以獲得巨大的收益。對中國的設計者而言,風險過大,收益過小,導致整個社會的創新沖動受到抑制。另外,快速變動的社會也使得設計者不愿靜下心來,好好琢磨設計的全過程,使之轉化成為設計成果的商業化。

2.目前中國工業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陷于科學與藝術之爭

針對設計,長期以來都有科學和藝術之爭。現實表現為工科與藝術院校之爭。雙方在爭吵的過程中,逐漸融合了對方的觀點,工科的院校在形式感上下了很大功夫,藝術院校的學生也在結構、工藝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這種融合是一種很好的趨勢。但是,雙方逐漸忘記了自己的立身之本。工科院校的學生做不出巧妙的結構,藝術院校的學生不能對自己的形態做出文化意義上的闡釋。設計有她自身的內涵和外延,設計是發現、分析、判斷和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問題。當設計的目標系統確立時,就該實事求是地選擇、組織、整合各種可能的方法和手段,科學手段和藝術手段都包含在內。設計是人類第三種智慧系統,其組成的要素含有科學和藝術。設計是人類為主動適應生存環境等外因系統從而進化形成的一個“新結構系統”,是重組生存結構的“創造”。

(2)缺乏研究資助機制

人們急切地獲得回報,導致很少有資金有興趣、有耐心支持一個沒有可靠回報的研究項目。高校中所作的項目以橫向課題居多,而且,這些橫向課題的功利性極強,不愿意設計研究者在前期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資金。但是要培養創造未來社會需要的設計者,針對目標的設計思維方式的訓練、培養和對研究實踐時間的寬容,對于研究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研究者需要比較從容地發現潛在問題、梳理研究思路,將社會發展與自己努力的方向結合,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慢工出細活”正是此之所謂。

另外,確實有一些企業希望與高校合作。但是企業的算盤往往與高校的算盤打不到一起去。企業組織競賽,一是為了宣傳,告知大眾自己是重視設計的;另一方面是利用學生的大量方案充實自己的方案庫。這對學生而言,往往起不到很好的作用。陷于競賽亢奮的學生往往會產生十分強的落差,進而產生很強的挫敗感;同時,競賽與教育的目的畢竟是不同的。

(3)師資、設備的問題

由于學校的盲目擴招,學生規模急劇擴大,但師資隊伍的培養以及教學設備的配置卻捉襟見肘。教育機構仿造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投入巨資,遍地建大學城、配備實驗大樓和設備就能出成果和人才嗎?學校招聘的大量老師并不具有從事專業教學的能力,使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很多高校并不具備從事設計專業教學的基本設施,學生往往流于表面的形式感,而不能深入地探討設計。

二、建議

設計者要正確認識設計,并掌握合適的設計思維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討論一下如何認識設計、掌握正確的設計思維方式,以及如何根據當前社會的特點調整教育方式。

1.如何認識設計

對設計師而言,首先應該知道如何理解設計。“設計事理學”認為,設計一旦被囿于一種“物”的設計的話,就已經被這個物之約定俗成的概念束縛了設計師的創造力。在此基礎上,設計應被認為是一種方法論,應提高到對“事”的角度來認識,這就是設計的定義。

“設計事理學”——人為事物的科學是研究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環境、條件、時間等因素下的需求,及由此影響人的使用狀態、使用過程的特征。這個規律就是搜尋需求目標的限制因素以確立“目標系統”——實“事”;然后再選擇造“物”的原理、材料、工藝、技術、設備、形態、色彩等內因——求“是”的研究。這個階段是概念設計階段,也是創造“新物種”的階段。而且“設計事理學”以目標系統為核心的理論工具,把看似零亂的各種外部因素進行整合分析,以確定設計的目標和評價系統之所在。

2.設計思維方式的轉變

設計思維實際上是圍繞著“問題”來展開,所謂“問題”是指設計各要素交織在一起時,所產生的關系或矛盾。好的設計一定是“問題”的良好協調統一體。問題往往是通過現象與現象、現象與其外部因素的關系表現出來的。

研究“問題”的方法通常是通過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到聯想——創造乃至在全過程中不斷評價的解決問題的模式來構筑的。

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目標和相應的方法,而環節與環節之間又是漸進的、循環的,其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學會用“系統方式”來解決問題。學會在觀察、分析、歸納、聯想、創造和評價這個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積累實踐經驗,總結設計的規律。

觀察是設計思維的第一步,不會觀察就根本無法進行思維,因為你連“問題”都發現不了,那又將“思維”什么呢?

“分析”意在將“整體”的組成成分按原理、材料、結構、工藝、技術、工藝、形式等不同角度來觀察。通常我們只將“物”本身去“分”開再歸“類”,往往忽略了“物”之所以存在的“目的”,即“物”為何不被“自然”淘汰或被特定“人”在特定社會時代、環境等條件下所接受。被“觀察”的信息應強調其存在“外部因素”,“分析”也必須將這些“外部因素”作為“分類”的范疇。“分”不是目的,“分”是為了認識“物”與所存在“外部因素”的關系和“物”的“內部因素”之間的關系,以便掌握“物”的本質和不同“物”之間的“共性”,從而“析”出每一“物”的“個性”和其“個性”存在的依據。

“歸納”還在于將具體而繁雜的問題進行分類,以析出“關系”,明確“目的”,為“重新整合關系”提供依據。盡管“分析”問題十分重要,但設計是為“解決”問題。“分析階段”之目的是為了“析出”問題的“本質”,從而“歸納”出“實事求是”的“設計定位”以便解決問題。所謂“解決問題”是指提出“定位”有可能實施解決。“歸納”可以使我們的認識問題進一步地提高。如果說“分析”是為了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而“歸納”則是“去偽存真”,為“由此及彼”奠定基礎。

“聯想”是在“觀察、分析、歸納”階段中強調“外因”基礎上,以“物”賴與存在的“自然和人為自然”的“關系”限制下,以形成一個“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語境,能理解不相干的“物”在不同的分類角度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本質、目的,就能“舉一反三”地領會“風馬牛效應”的“莫名其妙”。

“創造”意在其既要創新還能實現。上述含義的“觀察、分析、歸納、聯想”始終貫穿了緊扣“目的”,研究實現“目的”的外因限制、理解“設計定位”是建立“目標系統”后的設計“評價系統”,也是選擇、組織、整合、創造內因(原理、材料、結構、工藝技術)的依據。

“評價”不僅建立在緊緊圍繞在對“物”的“觀察、分析、”歸納“、”歸納“過程中,而且始終在研究“物”的“外部因素”限制下對“物”本身的影響。“師法造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的道理。萬物生存、繁衍都是因為它能“適應外部因素”或“改變內因”——“進化”以“適應”外部因素的“變化”。

有了正確的、符合自然規律、社會準則的價值觀和客觀、全面、系統的觀察、分析、歸納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當然能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系統關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舉一反三”的“聯想、創造”方法也就因勢利導了。基于“事理”的“評價系統”不僅成為“觀察、分析、歸納”的出發點;還是“聯想、創造”的評價依據。

3.教育方式的調整

當代社會關聯度的增加就使得僅受過專業教育的人不可能單獨完成問題的解決。但是,傳統的知識教育不可能對新問題做出回答。于是,創造出新的知識以解決問題就成為了必需要做的事情。這是對知識形態進行“內部的重新構建”,使之適應新的條件。老師并不能給出問題的答案。老師在其中的作用是啟發與誘導這些學生產生對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且解決方案也不可能有絕對的標準,只是有相對合理的答案。

另外,教會學生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也十分重要。因為人類社會的知識存量越來越大,人們又必須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就需要團隊共同面對復雜的問題。在設計團隊中,合作與競爭并存。一個組織系統內個體間的差異構成了相互競爭的基礎,而共存于一個系統內則為競爭提供了條件,同時競爭也使系統保持活力。所以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擁有與人共事的知識和能力至關重要,尤其現在的設計遠非憑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如今,國家提出“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和“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提出振興文化創意產業,提出加大扶持服務業的力度,這對于工業設計而言,都是重大的好消息。希望工業設計界的同仁能夠趁此東風,推動工業設計的同時,關注社會觀念、產業機制和設計教育方法改革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