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室內設計特征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1 08:36:00

導語:秦漢時室內設計特征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秦漢時室內設計特征研究論文

一、建筑的本質與室內設計

關于建筑的本質意義,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用之。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用之。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①此話語實證了“無”在器、建筑中的價值。現代建筑大師F.L.wright也說,“建筑的本質(re-ality)不在于其四面墻與屋頂,而在于其內的空間。”(spacewithin)②所以,“建筑不唯以其實體的造型、結構、風格與裝飾細部,向人們傳布某種文化信息,建筑空間也同樣具有十分深廣的文化內涵……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間的文化背景層面上進行一些考察,就會發現,空間,較實體,負載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因而,也更具有質的方面的意義。”③從這個意義上講,室內設計也是對建筑本質的詮釋。

二、秦漢時期的社會背景

室內設計不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組成社會文化的一個有機因子。回眸建筑史,我們不難發現,不同時期的建筑文化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室內的空間形態、組織形式、陳設方式、設計風格,不僅受到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的影響,也深受特定時代的風俗民情的浸染。秦漢時期的室內設計,必然具有那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中華民族走向政治、經濟、文化“大一統”的歷史,是從秦漢時代開始的。在這一時期,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形成,以儒學主導的多元文化為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由弱轉強并得到快速發展,商業(官方)、手工業、建筑技術都有較大的進步。在此背景下,作為社會文化縮影的室內設計,其物質風貌和精神內涵也較前生了顯著變化。

三、秦漢時期室內設計的基本特征

1.秦漢時期的建筑室內空間基本形態

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建筑室內空間的主要形態已基本出現,其內容大體包括:⑴宮殿、禮制等主要建筑。這類土木混合結構的高臺建筑是“聚合許多單體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④其室內空間形態的特點是由若干個“小的矩形單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間的。平面布局呈“前朝后寢”。⑵住宅。一般住宅為單體建筑,其平面形態為“一堂二內”。⑤宅第的建筑平面布局為前后多重院落。院落空間的形成是單體建筑的“堂”“門”分置的結果。從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圖像資料分析,當時廳堂的前檐對庭院是敞開的,且不設檐墻;遮陽避雨靠張設簾帷來實現,同時,簾帷也起到了界分室內室外的作用。從空間功能看,庭院與廳堂是內外互滲的。宅第的空間形態基本是“前堂后室”的平面布局。另外,樓、閣、闕等多層建筑也有新的發展,這種立體的空間關系豐富了該時期的空間形態,也使得室內的功能分區更為合理。⑶東漢時期,全木梁柱框架結構體系技術日臻成熟,單體建筑已有“墻倒屋不塌”的特性,以此結構體系而形成的室內空間形態,具有“高敞融通”“自由分隔”的特征。

2.靈活多變,虛實相生:秦漢時期室內空間組織特征

秦漢時期主要建筑,“高敞”的室內空間與低型的家具在尺度上比例嚴重失調,而且“室大則多陰”⑥。帷帳在室內的使用,便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將靈活的“帷帳”置于固定的“房屋”內的做法,把兩種形式的建筑由外而內進行,“空間復合”的設計,不僅滿足了室內空間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即便是同一室內空間,在不同的時間段完成不同功能需求,也變成了可能。同時,它更彌補了固定建筑空間組織上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設計,最終在哲學層面上體現了道家“虛實相生”的思想。

秦漢以前,帷帳是多用于軍旅、狩獵、祭祀活動的臨時性建筑,秦漢時期,它才在室內有了用武之地。它的運用靈活多變、開合隨意,或掛于壁上,或懸于頂上,或張于架上,或包裹梁柱,形式多樣,表達豐富。帷帳與其他家具(如屏風、床、榻等)的組合應用,可組合成若干有關聯的小空間,使室內空間組織變得靈活起來,空間形式、尺度、層次也更為豐富。帷帳材質以織物為主,材質特性決定了帷帳還具有以下特點:豐富的裝飾性、通用性、舒適性和親體感。

“虛實是中國美學一對重要概念,虛實結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虛實之間,中國藝術對虛更為重視。這一理論認為,實是從虛中轉出來的,想象空靈,固有實際;空靈澄澈,方有實在之美。”⑦建筑實體之所以有用處,那是因為建筑室內虛空在其中起作用,可以“以避風雨”,這是實中有虛。對于“高敞”的室內空間,雖不像佛學中所說“頑空”一樣,但也空空蕩蕩,帷帳在其中的張設,對空間有目的分隔,構成室內空間流動“氣”節奏中的一個個環節,使室內空間都歸于符合禮儀規范的秩序之中,這是虛中有實。帷帳在室內張設便捷,升降靈活,開合自由。升降開合之間,室內空間實虛瞬間變換,相濟相生,詮釋了藝術的虛實之道。

用帷帳進行室內空間組織、分隔和限定的設計方法,對中國傳統室內設計影響深遠,時至今日,跨越千年的它對當下室內空間多功能化設計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借鑒價值。

3.以禮而序:秦漢時期家具陳設的和諧之美

秦漢時期“大一統”的社會格局,使得交通空前發達,多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交流頻繁。漢地的生活習俗受“大文化”背景的影響,直接反映到室內家具的品種及陳設上。以低型家具為主的室內陳設品逐漸豐富起來,榻的出現及床、榻的分用,標志著坐、臥具的分野。生活方式雖承沿了前代的跪坐禮俗,但在保持“席地而坐”傳統的同時,“居于床上”的生活方式也普遍為世人接受。至此,“以床、榻為中心”家具的陳設方式開始流行。

先秦以前,對于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席作為一種獨立的家具,在人們生活起居中是必備的。它既是坐具,也是臥具,還是室內空間秩序的組織的參與者。更為重要的是,以席為中心的室內陳設派生出很多禮節,在席的鋪設方法、鋪設方位、升降席的方式、材質的區分、坐席的次序等,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如席的陳設,在數量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以多重為貴。《禮記·禮器第十》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如《論語·鄉黨第十》有“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又如《禮記·曲禮上第一》規定“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同坐于一席的人,也有上下秩序,尊者與長者坐首位。

秦漢時期的家具高度雖有變化,但家具陳設仍尊先秦禮儀制度,以長幼、尊卑為序。漢代禮制規定,在聚會場合“群居五人,長者必異席。”⑧長者與尊者的坐位需單設一張席,以示尊重。床榻普遍應用以后,合乎禮節的跪坐觀念沒有發生改變,在床榻之上仍沿承“跪坐”的坐姿。床、榻使用以一人“獨坐”的小榻為貴,專供尊者或長者使用。在會客、宴飲等活動中,若有長者或尊者經過自己的面前,則須行避席之禮,即離開席,然后跪在地上,以謙卑姿態表示尊重對方。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卷一百七載:“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低型家具時期,廳堂家具的陳設有隨用隨置的特點。無論會客、宴飲,家具都是以禮而置、置而有序,人與人、人與物在室內和諧共處,秩序井然,從而營造出室內空間的和諧有序之美。

4.“壯麗以重威”:秦漢時期室內設計風格和美學思想

自封建社會始,“禮制”便在整個政治視閾和社會生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幾乎成了古老文明的核心內容。先秦以降,作為禮教象征的青銅重器轉移到宮殿建筑之后,高臺建筑便成了政治中心。秦始皇、漢武帝,更把宮殿建筑、陵寢建筑當作權力象征及封建禮制的重要構成。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這種擷取、融合各國宮殿樣式的做法,體現的正是“大一統”的文化氣象。漢承秦制,主要建筑沿襲秦的“宏大”,更講究“壯麗”的“大美”。如漢初建未央宮時,漢高祖劉邦“見宮闕壯甚”,而責問負責建造的丞相蕭何,蕭何答曰:“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⑨

這種“壯麗之美”在建筑的室內體現得更充分。如《三輔黃圖》載未央宮“以木蘭為棼撩,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壁當;雕楹玉碣,重軒樓檻;青瑣丹墀,左槭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椒房殿則“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溫而芬芳也”。至成帝時,又為昭陽殿增飾,“昭陽舍蘭房椒壁,其中庭彤朱,而庭上髹漆,切皆銅沓,黃金涂,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后宮未嘗有焉。”所以,秦漢時期主要建筑的室內設計表現出“為皇權而設計”的特征。用“壯麗”的建筑裝飾達到“重威”的目的,也彰顯了“大一統”的氣魄。因此,這一時期的主要建筑的室內呈現的是富麗堂皇、刻鏤施彩的裝飾風格。

秦與漢,都是“尚大”的時代,“以大為美”是其時代主旋律。“非壯麗無以重威”既是皇權思想的建筑空間表現手法,也是一種美學思想。作為一種美學思想,它與《周易》中的“大壯”思想一脈相承,《系辭》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又《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這里,“大壯”與建筑相聯系,明顯地包含有壯觀、壯美之意。“壯美”即古人所說的“陽剛之美”,是秦漢時期主要建筑室內設計所追求的審美情趣。

5.“立象盡意”“境生象外”:秦漢時期室內設計的意境化裝飾

書畫在室內的陳設,是中國傳統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方法。秦漢時期,宮室、殿堂、祠堂等主要建筑的室內界面及構件的裝飾繪畫主要是壁畫。陵墓室內界面則以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等繪畫形式進行裝飾。

秦朝漢代主要建筑室內空間高敞融通,在室內設計上,充分利用壁畫來進行裝飾。如1976年第11期的《文物》載《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筑遺址簡報》稱:發現壁畫“殘片四百四十多塊……壁畫五彩繽紛,鮮艷奪目,規整而又多樣化,風格雄健,具有相當高的造詣,顯示了秦文化的藝術特色”。壁畫殘片上主要繪有車馬、儀仗、建筑、人物及云紋、四方連續菱花紋等圖案紋飾,施黑、赭、黃、大紅、朱紅、石青、石綠等色。據文獻記載,漢代宮殿壁畫很多,其內容大都畫圣賢、功臣及象征祥瑞的神仙等。諸侯效仿朝廷,營造宮室,繪制壁畫。如王延壽在他的《魯靈光殿賦》中對壁畫的描述:“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務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的題材亦“苞括宇宙,總攬人物”。

壁畫構圖講究平面效果,多以橫帶形式,上遠下近排列以示時間順序,內容豐富。色彩雖不多,但分布均勻,形成節奏,顯得豐富、華麗。墓室壁畫的構圖、造型、色彩和用線的具有裝飾性,以裝飾性統一畫面,使天、地、古、今統一。漢代畫像石構圖滿,以線造型,形象質樸拙氣。畫像磚為模制,以線造型,以形裝飾,線形結合,形象夸張變形。秦漢時期的裝飾繪畫注重題材,并通過象征、模擬的手法,立象盡意、引人入境,人在境中、境生象外。繪畫豐富了室內空間結構,拓展了室內空間的審美視野和情趣,使室內設計充滿意境之美。

由此可見,室內設計的物質風貌和文化內涵在秦漢時期發生了重大轉折,這一變化激發起社會發展、創新的文化動力,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研究價值。全面、系統、科學地分析秦漢室內設計特征與理念,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國室內設計的文化發展脈路,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室內創作體系的核心精神和表現方法,為今人探索本土室內設計理念提供可借鑒的依據。

注釋:

①引自道德經·第十一章.

②F.L.Wright.TheFutureofArchitecture.第226頁.

③王貴祥.建筑空間的文化內涵.轉自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④張馭寰.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科學出版社,1985年10月.第59頁.

⑤引自晁錯(西漢).募民實塞流.

⑥引自呂氏春秋.

⑦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第157頁.

⑧意林.引自風俗通義.

⑨引自史記·高祖本紀.

參考文獻:

[1]李澤厚,劉剛紀.中國美學史.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05.第一卷:第310-3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