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分享網站設計與實現
時間:2022-11-19 03:49:53
導語:照片分享網站設計與實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推進旅游信息建設進程中,智慧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新業態。旅游服務智慧屬于智慧旅游的主要內容。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幫助游客獲取旅游信息,享受旅游過程,分享旅游體驗是服務智慧的主要目標。游客的旅游足跡分享是實現服務智慧的一種有效手段。本文設計了旅游足跡照片分享網站,該網站采用JSP技術實現了上傳旅游圖片、完善旅游信息、調用百度地圖接口,在地圖生成旅游軌跡、分享和瀏覽軌跡等功能。經過測試表明,該網站運行穩定、功能合理,豐富了游客獲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和手段。
關鍵詞:旅游足跡;照片分享;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時代,游客在旅游活動過程中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構成了一副復雜的游客個體和群體行為圖景,這些圖景對于支持和理解旅游的行為活動有重要意義[1]。特別是帶有時間和地理標簽的信息可以揭示游客在旅游區的旅游軌跡和旅游傾向,為分析游客的時空特征和消費特征提供數據來源。目前,旅游數字足跡的主要數據來源是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網絡數據。互聯網上游客的旅游攻略、游記和圖片提供了游客的旅游時間、旅游感受以及旅游時的照片,這些帶有地理、時間標簽的數據真實性高、數據采集較為方便,適合分析游客的時空軌跡。但是這些信息散落在文本信息中,需要依賴強大的文本數據挖掘技術,對于目前技術而言,數據采集的工作量較大。另一方面,移動電話網絡根據移動電話的短信,移動上網等方式獲取游客的位置信息,用于分析游客的時空分布。但是上述采集方式由于采集的是海量數據,造成大量分析數據較為困難,而且收集的數據難以支持因果性分析[2]。為了分析游客的旅游時空軌跡,設計了旅游足跡照片分享網站。在Web2.0時代,游客通過網站分享照片等信息早已養成習慣,與旅游攻略不同的是,旅游足跡照片分享網站主要分享的是用戶的旅游時間、旅游地理、旅游照片和旅游感受,網站會記錄上述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生成旅游軌跡。用戶本人可通過軌跡形成旅游回憶,增強成就感,通過旅游軌跡,其他用戶用可視化方式獲取旅游路線。因此,旅游軌跡可激勵用戶持續分享旅游照片,達到方便收集旅游數字足跡的目的。總之,旅游足跡圖片分享網站豐富了游客分享信息的方式,增強了獲取旅游信息的效果,為收集旅游數字足跡提供了渠道。
1網站業務流程
旅游足跡照片分享網站流程如下:用戶在網站主頁進行注冊,然后通過注冊賬號登錄主頁,接下來選擇旅游圖片上傳并對照片添加文字描述和地點分享、最后選擇足跡分享并生成旅游軌跡。當其他用戶查看生成的旅游足跡時,可以對軌跡點贊、評論、轉發。圖1是用戶操作網站的流程圖。
2網站的總體設計
旅游足跡照片分享網站以Web為應用平臺,采用B/S結構和MVC設計模式。網站功能結構按采用自頂向下的方法設計,即先對總模塊設計,然后逐層分解。網站包括前臺和后臺。而前臺功能模塊包括主頁、搜索、照片處理、登錄、注冊、用戶信息等。前臺功能模塊結構圖如圖2所示:
3數據庫設計
本文采用E-R圖方法來表達概念設計。基于該網站的數據庫需求分析,E-R圖如圖3所示。
4網站實現
4.1開發環境。本網站的開發環境配置如表1所示4.2照片處理模塊的實現。照片處理模塊包含了照片上傳、添加文字、添加地點等功能。實現照片上傳,首先得在本地文件夾選擇圖片,然后點擊開始上傳,用戶在圖片上傳成功之后,系統會根據路徑保存到數據庫中,然后顯示出來,并可以對圖片進行旋轉。添加文字模塊主要運用sql插入語句實現。添加地點模塊通過調用百度地圖的接口,獲取用戶在地圖上選擇的地點信息。實現效果如圖4、圖5所示:4.3游客軌跡的生成。用戶足跡的功能模塊的實現主要是利用百度地圖API接口函數來實現足跡點覆蓋物的標識及其點之間的連線的,用戶可以直接在地圖選擇地點,然后添加圖片,當用戶把所有的地點編輯完成后,系統會根據圖片拍照時間按順序自動生成一條用戶的旅游足跡。
5結束語
網站通過用戶輸入旅游時間、地點、照片,一方面為用戶分享旅游軌跡提供了途徑,另一方面大量用戶的信息輸入為分析旅游軌跡提供了數據來源,為智慧旅游探索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王怡,盧琪玉,楊肖丹.基于時空軌跡記錄和情感體驗的旅游足跡照片集分享的系統設計與實現[J].現代計算機,2017(18):75-79.
[2]董玥,徐薛艷.基于web2.0圖片交互平臺的游客旅游意象分析:以楓涇古鎮為例[J].旅游論壇,2016(16):37-48.
[3]戴光全,陳欣.旅游者攝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片的內容分析[J].旅游學刊,2007(9):71-77.
[4]朱小小.旅游照片在線分享研究:基于大學生數據的實證研究[J].旅游縱覽,2016(9):71-72.
[5]王楠,曹菡.基于Geo-tagged照片的旅游推薦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6(10):124-132.
作者:肖文杰 熊素環 單位:吉首大學
- 上一篇:綠色物產包裝設計路徑探究
- 下一篇:職業學校無人機教育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