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門觀念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6 09:53:00
導語:文化部門觀念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西部的大開發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從開始的資源開發,經濟開發,到現在的文化開發,人們已經漸漸地意識到了這一宏偉工程的復雜性,應該說,人們的觀念正在日趨成熟。但是,事情恐怕比預想的還要復雜。這是因為現在所謂的開發,基本上還處于西部漢族地區的開發,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展開,因民族間文化差異而引發的民族問題,將會逐漸顯現出來。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是否得當,將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西部大開發的進程。現代化是無可抗拒的,因為它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類自身,但現代化同時又是一柄雙刃劍,她在帶來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在同化著人類,使你在巨大的經濟誘惑面前,不知不覺地喪失掉自我,喪失掉人之為人的最可貴的一面——人類自己的精神家園。更嚴重的問題還在于,今天我們所狂熱追求的所謂“全球化”、“現代化”,事實上已經包含有許多帝國主義文化霸權的因子。我們的對手在宣傳“全球化”的過程中,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標準,他們所希望的“全球化”,實際上就是美國化。如果我們拋棄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不加選擇地追趕這種“全球化”,最后只能像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去追逐一個財大氣粗的富翁,永遠不可能得到人家的正眼。當然,與國際接軌盡管會給我們帶來許多風險,但它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所以現在我們所能考慮的不是是否與國際接軌,而是怎樣與國際接軌,才能在世界文化合流的大潮中獨立潮頭?怎樣才能在茫茫人海中不喪失掉自我,并以獨具品味的文化貢獻,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現在有許多少數民族已經尋找到了與世界接軌的資格,如藏族挖掘出了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納西族保存下了人類環保史上的經典之作麗江古城,侗族創造了美麗的風雨橋、鼓樓以及多重部“打歌”,贏得了國際文化界的贊譽……,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我們56個民族是否都意識到了整理自己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呢?一個民族要想被世界接納,就必須具有自己的主體性,這個主體性不是強打精神裝出來的,他必須有自己的干貨。因此,作為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工作者,必須經常檢點自己的文化行囊,看看哪些是“入世”的資本,要妥善保留,發揚光大,哪些已經成為前進中的累贅,必須拋棄。哪些還需要繼續挖掘。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西部大開發這一宏偉工程的軟件,政府文化部門,肩負的歷史使命相當沉重。
更新觀念:我國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開發過程
必須解決的幾個觀念上的問題
上層建筑永遠服務于經濟基礎,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作為一地的文化部門,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如何審時度勢,充分發揮好自己的作用,這是每位文化工作者都應思考的問題。就文化工作而言,我是個絕對的外行,但我想,伴隨著大規模的經濟開發,我們的文化部門的許多傳統觀念恐怕面臨著一個更新的問題。
1,樹立西域中心說觀念。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域外文明都是通過西域傳入內陸的,但人們在談到西域時,更多的是隔膜,因為中原中心說一直在無意識中影響著人們的內心世界,故而人們很少愿意生活在西域。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西部開發的歷程。我們在做宣傳工作時,應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大中國的觀念。事實上也是這樣,從地理的角度看,蘭州、西安甚至重慶才是中國的中心,烏魯木齊才是亞洲的中心。西部與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在地理位置上是最近的。這種中心與邊緣觀念的改變,再加之西域文明史的宣傳,無形中就會拉近人們與西域的距離,減輕創業者心理方面的重負。
2,更新我們的資源觀念。中國是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盡管只占到全國人口的12%,但其所占土地面積卻高達62·5%。由于歷史上的原因,這些兄弟民族絕大多數生活在祖國邊疆,特別是西部邊陲。那里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實施及時開發,不但可以繁榮地方經濟,而且還可以使我們從整體上增強國力,使我國盡早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但在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資源的同時,也應清醒地意識到西部所處地理位置是古代風水思想上所謂的“上風上水”,如果盲目開發,不但會造成資源方面的浪費,同時也會因環境的破壞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生態平衡。因此,從長遠角度計,在地力資源的開發上應慎之又慎,許多處于可開發與可不開發的自然資源,盡可能不開發。以往,人們一提到資源,想到的首先就是石油、天然氣、土地或礦山,這些大自然的恩賜固然是資源,但被人們稱之為窮山惡水的原始山野,充滿傳說故事的龍潭虎穴,歷史悠久的古老宅院,賞心悅目的民間歌舞,隆重盛大的民俗節日,琳瑯滿目的傳統工藝,又何嘗不是一種可資開發的潛在資源呢?與有形資源相比,這種無形的文化資源可能更具潛能,只要我們認真保護,科學開發,這里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在這方面的開發上,麗江、中甸、三江、石林都不同程度地嘗到了甜頭,有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不但受到國內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有的還登堂入室走進世界藝術殿堂,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開發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已初現端倪。但也有一些地方因為不懂傳統文化不可恢復的特點,拆真造假,破壞了本屬于自己的文化資源,這些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文化的產業化不但可以使我們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使我們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使我們所屬的地方文化優勢,輕而易舉地轉化為地緣優勢,人文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種轉軌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不是破舊立新,而是傳統文化在新形勢下的一種自然延伸,故而少有陣痛,更不會以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其優勢顯而易見。
3,重新樹立掃盲觀念。歷史上,中國開展過許多次掃盲運動,但目的都是掃除文盲?,F在,隨著西部的開發,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這便是如何掃除“族盲”。
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以往人們對民族地區文化獨特性的認識是極為有限的。這在文化生存環境相對封閉、相對獨立的年代問題并不很大。但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展開,民族間的接觸,文化間的碰撞,將會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在中國的歷史上,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現象,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誤會,人們很早便將“入鄉問俗”作為一個規矩被保存下來。為了能使民族間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各種誤會減少到最小程度,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變被動為主動,積極介紹少數民族文化,使人們盡可能多地了解他們,并在了解的過程中獲得彼此的認同。從前有些朋友對我說,藏族實行天葬,看起來很殘酷,好好的一個人,死了還要被千刀萬剮,切成碎塊喂鷹,很難理解。與此同時,我也聽到過藏族朋友對漢族喪葬習俗的不解,他們說漢族成天講人死上天堂,但不知為什么人一死就被埋入“地獄”?其實,任何葬俗都是這個民族傳統哲學觀念的具體顯現,對于其他民族匪夷所思的習俗,在該民族的哲學構架中都能得到非常合理的解讀。以葬俗為例,藏族之所以實行天葬,是因為他們相信人死后靈魂能夠升天,在沒有現代文明的時代,升天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鷹來實現。漢族相信入土為安,所以漢族地區實行土葬。人們在關照異文化的過程中,之所以多有不解,原因在于人們對其傳統觀念的生疏。解讀一個民族,應該首先從文化開始,只有文化上認同,才會有情感上的認同,才會有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安定,西部大開發才有保障。因此,大力介紹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文化,應盡早地提到我們文化宣傳工作的議事日程。
4,樹立多元文化是一筆巨大精神財富的觀念。明眼人不難看出,近五十年來,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政治到經濟,基本上采取的是一體化措施,這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從某種角度來說,也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文化方面,我們并沒有采取簡單的一體化政策,而是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信仰自由,在民族文化的認同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這也是我們民族政策的成功之處。但從總的方面來說,我們在文化認同方面所做的工作尚待加強。
我們在東部開發過程中,經濟開發是成功的,但相比較而言,文化建設卻存在許多問題,這一點在西部開發過程中應引以為戒。另一個必須引起我們注意的問題是,東部開發基本上是在一個比較單一的民族間進行的,它所表現出的矛盾更多的是一族之內的矛盾,而西部開發則要涉及幾十個民族,沒有文化的溝通與認同,就會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糾紛,甚至會影響到整個西部大開發的進程,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毫無疑問,文化的認同決不等于文化的同化,恰恰相反,它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對多元文化的認可。以往,有些人也許一直將多元的民族文化視為政治一元化的障礙,其實,這種觀點要不得。正如動植物學家一直在強調動植物品種多樣性一樣,文化的多樣性對于人類來說亦極為重要。因為它可以為人類的文化創造,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提供更為多彩的基因。多元一體的文化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繁榮,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源泉,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也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對此,我們必須百般關愛,把它認真地保護起來。
也許有人會說,變化是文化發展的自然法則,不破不立,舊文化消失了,還會有新文化產生出來,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維護過時的傳統。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這是因為: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傳統文化是特定時間、特點背景、特點歷史環境下產生的特定文化,它具有不可再生性,破壞了就是破壞了,推倒后再建,施工質量再好,也不是文物。因為文物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你不可能都復制出來。
其次,作為原生態的傳統文化,它在創建新文化的過程中,具有著其他文化所無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搞生物遺傳的科學家們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生物基因庫的建設。以水稻為例,人們在建立水稻基因庫的過程中,人們采集的標本不是現有的人工稻的最好品種,而是生長在河灣的野生稻。這是因為野生狀態下的植物具有極強的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具有著植物生長過程中所應有的一切最優秀的品質。將不同種系的野生品種雜交,就會將不同植物的最優秀的品質,遺傳到人工品種上來。但人工品種則沒有這個特點,所以人們在建設植物基因庫的過程中只搜集這種原生態植物。在這里,我們反復強調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事實上也就是要在大開發之前建立起這樣一個少數民族文化基因庫,將原生態的少數民族文化保存下來。保存它的目的,一是以后可以用它來復制更新的文化——如服裝設計師可以根據保存下來的少數民族的桶裙,設計出最時髦的時裝,藝術家可以用少數民族中最優秀的民歌民謠,創作出最賦現代氣息的音樂歌曲。以樂曲為例,我們現當代樂壇上的許多著名樂曲,都是從這個基因庫中調取資料,創作而成的。電影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小提琴曲《梁祝》、動畫片《百鳥衣》都是根據民間素材創作出來的。相反,如果你以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梁?!愤@兩組曲子很美,而以它們為基本素材進行再創作,不但會落得個抄襲之嫌,碰上法律官司,而且也很難創作出什么好的曲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文化對于新文化的創造,具有著重要的意義。沒了它,新文化的產生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傳統文化進行切實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應該從長計議。
最后我們還應提及一點的是,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特別是兄弟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政治斗爭的需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的展開,西方某些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即所謂“西藏文化滅絕論”或“少數民族文化滅絕論”。正如上面我們所說的那樣,現代化確實是一柄雙刃劍,它在提高兄弟民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會影響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對少數民族貧困的生活狀況置之不理。這一點是由我們黨的性質、我們黨的民族政策決定的。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展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這樣,我們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將那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盡量保存下來,用事實回擊某些別有用心者的攻擊。
5,澄清少數民族文化落后的觀念。以往,人們在評價少數民族文化時,常常因其經濟上的落后,而認為其文化自然也是落后的。事實上,這種觀點并不公允。所謂文化,其實它的所指只是一種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又是由具體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決定的,從這個角度說,一種文化只要它適應了它所存在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就是科學的,我們沒有理由用我們的的價值觀去評價其他文化。舉例來說,漢族吃飯用筷子,洋人吃飯用叉子,你能說用叉子的就一定比用筷子的科學嗎?在現代化的今天,許多發達的農村地區因過多使用化肥、農藥,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反倒是少數民族地區科學地利用了自然資源,而使自然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現代化農業已經走入歧途,許多人認為落后的少數民族農業,很可能就是未來中國農業的楷模。
深入調查,摸清國寶:
我國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屬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此必須發揚光大;另一類屬于中性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可能已經失去了舊有功能,但只要對社會進程不產生負面影響,我們也應該加以保存、開發和利用,如圖騰崇拜,傳統的民族節日等等;在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些民俗已明顯落伍,有的甚至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絆腳石,如中國西南地區的施蠱巫術等等。當然,這類文化遺產同樣具有文化史價值,應該抓緊調查,認真研究,使之不至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又一樁懸案。同時,也應以積極的態度對待陋俗,通過移風易俗,使我們的民族兄弟早日走出迷惘的陰影。
按著國際慣例,文化遺產常被劃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兩大部分,前者指的是文物,而后者指的是民間工藝、民間文藝、民間藝術等等。在國外,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常被國家文物局(文化財管理局)命名為“第某某號國家文化財”或“國寶某某號”。如韓國江陵的端午龍舟競渡,安東的假面舞等等。政府為它們建有特定的傳承館,指定了特定的傳承人,這樣一來,不但活躍了一地的群眾性業余生活,保存了一方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伴隨著旅游業的興起,作為旅游項目之一,也增加了當地政府和民間人士的收入。從政治上說,它無形中也增強了當地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了政府與民間的情感交流,這種思想工作如潤土的春雨,雖然沒有大的聲勢,但服務到家,深得民心。
我以為,我們的文化主管部門今后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像搞十套集成那樣,進行一次全國性的大規模普查,看一看我們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究竟有多少?最優秀的羌族碉樓在哪兒?最優秀的打歌出自那個鄉?最優秀的泥塑藝人是誰?最有代表性的窯洞在什么地方?那個地方的民族服飾最有特色?摸清這些國寶的家底后,上報國家文化部,并以政府名義,分門別類地進行命名,同時作為特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廣開去。以前,我們的文化部門只是花錢單位,故我們所做的一切常被民間稱之為“花錢事業”。其實,我們的工作完全可以進入市場。我們可以推出文化產品,開發文化市場,在獲取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爭取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使我們的文化產業早日成為企業家愿意大把大把投資的朝陽產業,激活地方文化經濟。
民族地區的移風易俗工作,最好由熟悉民族文化的同志來做,事實上,只要認真引導,許多落后的習俗也會為我所用,成為利國利民的新民俗。這類例子并不少見。譬如設賭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被視為無法根治的惡習,但是人們將它經過一番改造,變成了福利彩票,成了吸納社會閑散資金的一條有利渠道。
許多風俗都是經歷了千百年歷史而流傳下來的,它的存在,肯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們在進行移風易俗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研究一種民俗的來龍去脈,研究它產生的社會原因和自然原因,充分考慮到其存在的合理性,然后再考慮我們對它所應采取的態度。一切違背科學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在民族地區尤為如此。如在南方某地,瑤族同胞祭祖。傳說瑤族的祖先是一只狗,名盤瓠。有些地方干部以為是迷信,強行禁止。當地人很反感,說:許你祭黃帝,為什么不許我祭盤瓠?我的祖先是狗,你的祖先還是一條蛇呢?!人家說得不是沒有道理呀!
解放后,我們黨的民族政策總的來說是成功的,這一點就是我們的對手也不得不承認,但是在中,我們卻著實犯了不少錯誤,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學指導,譬如在云南的一些地區,就嚴禁當地人實行了數千年之久的阿柱婚。毋須諱言,阿柱婚本身是有許多問題,但從社會學角度看其中也有許多合理的一面,如消滅了世界上許多民族都無法回避的婆媳關系問題等等。西部大開發現在只是開始,它所涉及的主要還是西部的漢族地區,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因為民族間文化上的差異而導致的誤會,將不可避免地擺在我們面前,這就要求我們的文化干部不但懂政策,還要深入學習與少數民族文化有關的各種學問,甚至在必要時,各級文化部門,都應建立有自己的智囊團和自己的顧問班子。文化職能部門的專業化,研究隊伍的職能化將會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以上,我們著重談到了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部門在開發大西北過程中所應起到的作用。事實上,隨著社會分工的日趨專業化,它同時也必然會要求社會各部門的彼此協作。我們的文化部門完全有機遇直接投入到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以開發為例,旅游資源的開發、文化資源的開發,完全可以視為我們文化部門的本職工作。譬如在我們的少數民族醫學調查中,發現少數民族的許多民間土方都是十分靈驗的。在東北的滿族地區,生長著一種草藥,身上有了什么刀傷槍傷,用這種草涂抹幾次就好,遠比西藥高明得多。據侗族同志調查,西南侗族生男生女有秘方,這種東西在中國這樣的人口比例大體持平的國都將這種秘方推向市場不一定合適,但對于人口性別比例相差比較懸殊的國家,未必不是一個福音。我們地方文化部門在傳統文化的整理過程中,不要將這些調研成果束之高閣,而應將這些成果推向社會,與企業家聯手,將祖國的傳統文化推向整個世界。
在學術界,人們管民俗或民俗學叫“FolkLore”,它的本意是“民間知識”、“民間智慧”。其實,類似的民間智慧是很多的,只要我們深入調查,就會碩果累累。近百年來,中國人一直走在世界的后面,嚴酷的現實很容易使我們的國人產生自卑感。其實,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相當豐厚,這一點是許多國家所無法企及的。一直無法進入美國的中藥,現在不是也作為“綠色藥品”進入美國市場了嗎?在以色列這樣以抗旱著稱的國家,使用的不也是類似于我們新疆少數民族使用了數百年之久的“砍兒井”技術嗎?在民間,蘊藏有無窮無盡的民間智慧,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的發掘,對于增強當地少數民族的民族自尊心,發展當地經濟,弘揚當地文化,都是至關重要的?!敖鹬椴厮帯钡纫慌褡逯放频纳鲜校浞终f明了這一點。
- 上一篇:十二指腸憩室診斷價值論文
- 下一篇:教育局安全生產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