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職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6 10:00:00

導語:時裝設計師職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裝設計師職業管理論文

世界上的所有職業都有匠、師之分。小者為匠,大者為師;濁者為匠,清者為師;知者為匠,化者為師;能者為匠,妙者為師;重復為匠,創造為師;術者為匠、道者為師……堪稱師者,皆有超前人、啟來者、通古今、知變數之功力。

從我們進入時裝設計領域的第一天起,就應該立下做設計師而不是設計匠的志向。作為大師,自然要有縱橫天下、大開大合、運籌帷幄的能力。嚴格說,中國還沒有設計大師,還沒有能在這個領域縱橫擺閡的高手。要知道,這是一個如潮汐般涌動的行業:東西方潮流的涌動,高中低檔次的涌動,產供銷環節的涌動,傳播、推廣、公關謀略的涌動……,既關系國計民生,牽扯千家萬戶,造成一個宏大的產業;又涉及時尚潮流,引導社會消費,創造生活方式,帶動歷史進程:時裝產業能夠映現歷史的變化,職業時裝設計師能把心中的愿望化做街頭的風景,紙上的彩圖變成婀娜的曲線,T型臺連接未來,會關乎走向,古今美景,盡收筆下,東西神韻,展現眼前;靚男俊女,環膝而繞,鮮花掌聲,伴隨左右;春溫秋爽,皆在意中——這是世界上多么令人沉醉的事業!

但是,設計師也是一個“殘酷”和讓人“失意”的職業:多少愿望受制于人力、財力,難以實現;多少創意受挫于時間、空間,無法完成;現實的市場,冷漠的經濟,生意的玄虛、商場的狡詐加上技不如人、創意不足,多少夢想破滅于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殘酷的市場之中……令多少人扼腕嘆息,也令多少設計師如潮汐般來來往往,自生自滅!

現代社會已將所有行業卷入經濟大潮,一切都有自身經濟規律、和文化規則。田園詩般的浪漫,傳奇式的單打獨斗式的已不復存在。市場化和產業化既熱烈又冷酷的現實,為設計師展現了一個陌生的領域,溝勒出一個不熟悉的場景。“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設計師往往要學他們不擅長的何不愿涉獵的領域,其成敗也越來越大地取決于設計之外的事物。

當代設計師、特別是當代中國職業設計師,他的一生,必須要經過如下的“洗禮”:

職業計師必須與產業結合

服裝既是藝術,也是商品(這里先避開服裝藝術純粹性不談,主要闡述服裝的商品性)。即使是最天真的設計師,也不會浪漫到不考慮其設計的商品屬性。商品的經營者靠企業化,設計師不投身到企業中,不與資本結合,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不排除設計師中有經營之神,在成功地運作企業,如阿瑪尼、瓦薩奇、皮爾卡丹等人,但這種情況畢竟是鳳毛麟角,同時馳騁藝術與商品兩個領域的人,如同具備這兩種屬性的產品一樣,難能可貴。對設計師的要求,往往并不看他經營企業的能力,而是看他融合企業的能力、融合資本的能力。

中國的時裝設計師有幸趕上這樣的年代:經過二十年的積淀,中國經濟在高速成長,整個的資本也慢慢開始往品牌中流動。中國的服裝企業在市場的搏擊之中,要么沉淪,要么崛起,有很多已經基本完成了初期創業和原始積累階段,具備了沖擊高層次產品的能力。時裝的靈魂是設計,而設計師正是具備這種能力的人,設計師與企業的結合便成了中國服裝產業的歷史必然現象。

中國服裝業從無品牌到有品牌,從自然品牌到設計品牌,從區域品牌到全國品牌乃至世界品牌,這一步驟至關重要。這事關產品的升級換代,為產品注入設計的靈魂,事關中國品牌打敗“入主”華夏的“八國聯軍”,結束屈辱性的“地攤貨”水平……總之,讓設計師得到應有的地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猶如在必要的時候,矯枉過正。要敢于把一根彎木頭逆方向拗過去,待它反彈回來,正好平直。

但是,強調設計師的作用和地位,并不能保證設計師與企業合作的一帆風順。也不能保證有市場意識,就能讓設計與資本很好融合。資本對才華的選擇,比姑娘找小伙子做伴侶要挑剔得多。首先,不是所有服裝企業都需要和知道怎么用設計師,也不是所有設計師都能擔綱產品的“靈魂”。更不是所有設計師都知道怎么用資本。設計是靈魂,是指設計是產品的靈魂,并非是企業的靈魂。企業的靈魂永遠是企業家。設計是為資本增值,而不是消耗資本。中國服裝工業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首先是企業家的功勞。他們用二十年的時間,走完西方半個世紀的路程,完成了中國服裝工業發展前半期的使命。如果隨著設計品牌的到來,再過二十年,中國服裝沒能再現前二十年的輝煌,那么,問題一定出在設計師與企業和資本的結合上,起碼有一半責任在設計師身上。因為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懂市場、懂企業、懂資本。

在設計品牌時代,設計師要把握產品設計的“靈魂”這一關,而不是要把自己凌駕于企業和資本之上。況且設計師羽翼未豐時,與其說需要企業聘請自己,不如說需要在企業好好磨練,真正地理解服裝,理解市場。否則,即便找到企業合作,也不能算成功,更不用說擔任產品的首席設計師或總設計師了。設計師要想不當企業的花瓶,不做資本的傀儡,設計師與企業的合作要想有效,那就不得不從做小學生開始,虛心學習企業經營,向市場學習,向企業家學習,客觀地認清自我。

時裝設計是個靡費金錢的行業,設計師的才華須用資本的“金泉”灌溉。大海深山才能藏龍臥虎,設計師與強力企業結合,應該如魚得水,但切不能用企業的資本來滿足個人的虛榮。應把才華用在企業中,只有企業發展壯大,設計師才有用武之地。

設計師要與市場結合

沒有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希望有市場占有率,沒有一個好的設計師不是從市場中走出來的。

市場,是設計師自由馳騁的海洋,大海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它遼闊無邊,給你自由,也給你風險——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的人不多,能在波濤洶涌中自由翱翔的人更少。

離開市場去沽名釣譽的人不是真正的設計師。職業設計師要像將軍指揮戰役那樣親臨戰場,在市場上大顯身手。

如今的中國設計師階層還很幼稚,中國的服裝市場也同樣混亂和不成熟。經濟的高速發展,將十二億人的潛在市場變成現實市場,但現實市場并不等于成熟市場。

首先,我們還沒有一個穩定的中產階級消費群體和成熟的消費環境。眼下的服裝市場,廉價商品鋪天蓋地,家家廚柜滿滿當當,好象中國人只偏愛“地攤貨”。高雅女性偶有兩套得體的服裝,還常年派不上用場,穿著大環境還不夠“寬容”。環境對穿著還沒有提出要求。去年十二月的服裝設計博覽會和今年四月的國際服裝博覽會,不說萬頭攢涌的國貿中心和展覽中心,北京飯店、國際會議中心等時裝現場,也是臺上美侖美奐,盡情與國際接軌;臺下“蓑衣布履”,努力向平民看齊。在高雅的歌劇院里,一樣是衣冠不整的人比比皆是。倘在西方,這種時裝,應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臺上臺下難分伯仲。缺乏穿著場合、穿著習慣和消費水準,是設計師最為痛心的難題之一,這需要整個國民審美素質的提高。

其次,由于我們上述的基礎差,就不可能產生出一個可與世界交流的品牌。中國服裝一向以量取勝,但大都是三、五美元一件的棉衫、T恤,值錢的不多,以品牌面世、傲世的則完全沒有。在世界市場,我們處于弱勢地位:流行基本被歐美統治,他們說黑就黑,說白就白,我們掀不起流行,帶不動潮流。

第三,我們還沒有一個統一、完善、健全的市場。我們沒有總經銷商,分銷商,商隊伍,沒有候鳥般真正意義的時裝,沒有以大師名義建立的品牌,沒有為設計師服務的整個面料、生產、儲運、銷售系統,完整的為中國品牌而生的產業鏈。一句話,沒有以設計師為“龍頭”的服裝企業的重組和聯合。幾乎每個企業都在拼命建立自己的小市場,自己開專賣店,搞商場代銷等等,結果造成惡性競爭、無序競爭,小農意識和習氣根深蒂固。

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中,中國服裝工業發展的出路只能以設計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倘若中國有幾個乃至更多有才華而又被市場檢驗的杰出設計師,以他們的形象確立并推廣品牌,重組面料、生產、銷售集團,有層次、分階段地推廣產品,將極大地提高中國服裝工業在世界上的地位,令西方服飾“列強”不能不對我們十二億人的市場刮目相看。

這又是一次重建,以品牌的名義。縱攬世界,西方大的紡織、服裝工業集團無不擁有以自己設計師命名的品牌和服飾“王國”,以此帶動流行,號令天下。這是極大的資源節約,也是中國服裝工業后來居上、擺脫困境的不二法門。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崛起的中國的品牌曙光,不知大家又沒有感覺到天要亮了。我是領略到朝霞的陽光,開始晨練了。

“男兒百戰穿金甲”。職業設計師不是在市場上崛起,就是在市場上涅磐。

設計師要有團隊意識

服裝行業是一個充滿競爭性的行業。每個品牌的推出,每場新款的,每個舉措的出臺,都在笙歌院落之內,燈火樓臺之中“硝煙”彌漫,爭奪激烈不亞于戰場。

時裝設計師屬于藝術家范疇,本是個性強烈、風格獨特的一群,任何扼殺個性的做法都不能被接收。但時代決定了我們必須在施展個性的同時尋找共性。

孩提時,就從母親那里聽過“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折”的道理。試想,如果每年成千上萬名設計新人(特別是全國各大院校的服裝設計類的畢業生,據統計每年有上萬人,而且勢頭還在不斷增長)自發地涌入市場,而無人引導,他們將經歷怎樣的曲折才能自立于時裝界?又有多少人將中途“夭折”,造成浪費?

如果時裝設計師和企業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沖擊市場,要到哪年哪月,中國服裝才能走進世界,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設計師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以鄰為壑,力量抵消,又要經過幾朝幾代,中國才能產生自己的設計大師……

團結,這個特俗的詞,但是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國服裝業的共同目的和根本利益所在。

首先,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從整體上,我們尚達不到國際化水準,但不是每個人的每一長項都達不到國際水平。長項組合、優勢互補,使我們可以與國際大師比肩。況且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長項,那就是中華文化有幾千年的底蘊。中國服飾有燦爛的歷史,盡管西風東漸,但哪個設計師不是在擷取不同文化的個性?西方大師能夠自如地駕馭東方題材,我們何以不能在自身的文化遺產中尋找閃光點,創造自己民族的服飾經典?

團結,市因為我們要走向世界。團結,才能使整體的設計師這個稱號信息放大。目前,全社會對這個稱號還很陌生。設計師到底是干什么的也不太清楚。我們要團聚在一起,制造共同游戲規則。智者知道愛護自己的對手。我們是同行,也是對手。合理的競爭,在框架內的競爭,是有利于群體的強健。團結不是一團和氣,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們應在個性、方法的不同上求和的目標。只有整體隊伍的壯大,才能走向世界,創造輝煌。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過硬品牌是悲哀的。設計師群體聯合是當務之急。只有我們聯手做,哪怕以對手的形式,對壘統一,才能制定自己的流行趨勢和游戲規則,才能組合面料、生產、銷售、傳播等一系列環節,炒響我們的稱號,營造消費者自己的“上帝”,與國際服裝強權抗衡。

中國服裝協會主席、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杜鈺洲先生說過:“馬路兩旁是長不出參天大樹的。參天大樹只有在森林里成長”。對于中國服裝設計師來講,產業、市場是我們成長的“森林”,團隊意識、團體精神是我們成長的保障。我們只有培育出土沃葉茂的森林,才能長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