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28 04:25:00

導語: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論文

攝影是人類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歷史的重要信息來源和依據,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綜合性越來越強,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既有以圖片編輯、新聞媒體為主的新聞紀實攝影,也有以平面設計、商業運用為主的廣告攝影,還有以影樓人像、婚紗攝影為主的藝術攝影。同時,攝影還是一門集物理、化學、文學、美學等諸多學科于一體的邊緣學科。進行系統的攝影基礎理論教育,對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水平、藝術修養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綜合的思維能力、高雅的審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攝影既是一門綜合的技術,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因此,攝影課一直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攝影教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主要有三個部分:攝影技術方面的課程,包括照相機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術與技巧、攝影濾光鏡、暗房技術與技巧、數碼攝影技術等;攝影藝術方面的課程,包括攝影構圖、攝影的光線處理、攝影色彩構成、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相關修養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攝影美學、繪畫、中外攝影史、大眾傳播學、計算機、語文寫作、外語、哲學、法律等等,是一個知識面寬、綜合性知識強的龐大體系。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攝影只是其中的一門必修課,總共64學時,相對于攝影這一龐大體系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學生在開課之前沒有任何攝影基礎知識作鋪墊。攝影又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作所需掌握的創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基本掌握攝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為以后的專業創作奠定基礎。所以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攝影技術方面,多少涉及部分與專業相關的攝影藝術方面的知識。這一教學體系在一定時期發揮了它的作用,也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攝影領域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從黑白膠卷到彩色膠卷,從手動相機到自動相機再到數碼相機,從暗房操作到“明室”擴印再到電子暗房,從“銀鹽留影”到“數碼記像”。每一次變化無不烙印著時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痕跡,每一次變化無不更新人們對攝影本質的認識,推動著攝影藝術和攝影教育不斷向前發展。攝影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結合,它在某種程度上十分依賴于技術,因此,又是一門發展變化特別快的專業。攝影創作是構建在技術的載體上,技術的發展可以使人的思維空間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徹底改變了傳統攝影的百年模式,使傳統的攝影方式受到極大的沖擊。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對銀鹽、感光材料等沒有興趣,取而代之的是數碼相機、電腦制作以及噴墨打印。數字化在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創作自由的同時,也對現代攝影教學體系、攝影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數碼”一詞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進入了數碼時代。數碼時代的到來給攝影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掀起了攝影技術的革命。對數碼時代帶來的沖擊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對于現代攝影教學來說,已是萬萬行不通的。攝影教學也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如何進行攝影課的改革?如何培養攝影人?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要考慮藝術設計專業結構的調整,還要考慮到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趨勢,以及專業人才需求多樣的趨勢,并根據這些綜合性考慮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绑w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是先導?!边@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學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生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p>

筆者試就改革內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可忽視傳統攝影技術教學

隨著攝影高科技的發展,技術問題似乎變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決,其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趨向于傻瓜式的軌跡延伸,數碼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的攝影教學來說無疑具有顛覆性的挑戰。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碰撞,是當今攝影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攝與加工手段,很多教師和學生就不愿意在攝影基礎上下工夫,照相機的高度自動化使攝影簡單到幾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攝影似乎變得越來越簡單。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攝影教育如何繼續,如何發展,是攝影教學中面臨的新的課題。筆者認為,攝影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接受新技術的同時,加強傳統和基礎教育,打好堅實的攝影基礎,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拍出好的攝影作品。美國密爾沃基地區技術學院的馬克·薩克遜教授說:“學生必須修完作為學習數碼攝影先決條件的傳統攝影課程才能上數碼攝影課。”他將傳統的攝影技術和數碼成像技術形成了有機的關聯。南京大學謝白老師在《人民攝影報》主辦的第三屆大連攝影理論研討會上說:“數碼相機只是換了一個膠卷?!蔽覈_灣視丘攝影藝術學院院長吳嘉寶先生認為:“越是數碼時代,越需要讓學生了解影像本質的東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這樣的作用。”傳統的黑白暗房技術,對于訓練學生的視覺關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黑白暗房對于手工的制作調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學生在經過嚴格的黑白暗房訓練之后,(轉第93頁)(接第54頁)不僅學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敏銳的視覺發現能力和處理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這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二、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教學比例

數碼成像技術的出現,數碼攝影器材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們驚訝地發現,數碼相機取代傳統相機已經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決定膠片相機全面停產,全線進入數碼時代。4個月后,佳能也停止了傳統相機的生產。作為135傳統相機代表的徠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數碼之路。全球傳統影像業巨頭柯達公司也宣布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將未來寄托于數碼產品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學生在進行攝影實踐時將不再使用膠片成像的傳統相機。

與傳統相機相比,數碼相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購買膠卷、沖洗等額外費用,傳輸和保存非常便利。不僅如此,數碼相機的設計也越來越輕巧、時尚,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人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極大便利的條件下,逐漸地改變了對數碼相機的態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攝影課程的設置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攝影課程中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比例,使攝影教學與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相適應。在美國,數碼成像早已列入專業的攝影課程之中。

三、加入電腦等輔助設備使用、電腦軟件部分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攝影包括拍攝、顯影、制作三個方面。著名的攝影大師亞當斯就認為這三點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標志。隨著近年來數碼相機的迅速普及,數碼技術在各個傳播領域中成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個電子暗房的開支遠比建一個彩色暗房節省得多,電子暗房將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現在用數碼相機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立拍立顯、不用膠卷等優點以外,數碼攝影還有很大的自由處理空間,不用暗室,只要電腦和合適的軟件,就能對照片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甚至藝術加工。電腦制作、電子暗房技術已成為許多攝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必須具有更為前瞻的目光,為將來的數碼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培養適應現代攝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視攝影藝術的培養

“攝影就是用光作畫”。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攝影最關鍵的就是要和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作意識的訓練。在攝影構圖、攝影色彩構成等方面發揮專業特點,提高藝術修養,真正把攝影這門技術加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

教育的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于社會。攝影技術的發展必然帶動攝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攝影教學中體現數碼時代的特點,才是我們針對專業特點改進攝影教學的關鍵。真正實現攝影課的數碼化,才是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對新世紀攝影藝術的發展,要提高攝影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果,攝影課必須以新的科學技術為背景,依據專業的需要,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培養更多服務于社會的高層次人才。

內容摘要:科技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數碼時代。數碼時代的到來,給攝影技術帶來了顛覆性的挑戰。如何培養適應數碼時展需求的攝影人才?數碼時代沖擊下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該何去何從?傳統的攝影教學該如何改革?文章從四個方面論述了面對數碼時代的沖擊,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的內容。

關鍵詞:數碼時代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

參考文獻:

[1]林路.關于高等攝影教育的幾點思考,全國高校攝影教育論文集,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

[2]夏峰,姜琳.中國攝影教育任重而道遠,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