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論文3篇

時間:2022-03-26 10:43:12

導語: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論文3篇

第一篇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手工藝教育

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在長期督鄂期間,除了在湖北大興實業外,也興辦了多所實業學堂。湖北工藝學堂于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應運而生。張之洞在《札委張鴻順等督辦農務、工藝學堂》中提到了創辦工藝學堂的原委:“工藝一切尤多拘守舊習,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權外溢,民生益困,亟應創設農務、工藝各學堂,采用西法,實力講求,以開風氣而廣利源。”“又工藝學堂現暫設鐵政洋務局(武昌大東門)內,延訂東洋教人。”[1]當時,學堂開設汽機、車床、翻沙、繪圖、木作、打鐵、打銅、玻璃、蠟燭、香水(肥皂)等工藝共十門,其中有多門工藝與設計課程相關。此外,對學制也作了要求,“第一第二兩年,學徒須專學一門;第三年,兼學堂所有各藝。”[2]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并移址武昌曇華林。1913年,又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在其染織科的課程設置中,開設有制圖、繪畫、染色等相關課程。1922年,再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設置有“機械、染織、圖案三科。附設有印刷廠,其中設備有石印、玻璃版、銅版、鋅版,木工廠,機械廠……”[3]湖北工藝學堂是清末最早一批開設與藝術設計相關課程的實業教育機構,藝術設計教育在湖北地區亦由此濫觴。與此同時,社會上也陸續出現一些民間教育機構,所設課程多與實用美術工藝相關。1909年成立的“工藝傳習速成所”,校址設于武昌積玉橋,旨在“為興工藝而維利源”。課程包括“洋肥皂、西法照相、修整軋片,漂白粉、酒精、照相化身、藍色相片、荷蘭水、金粉、相片刻花、照相藥料、消強水、布帛印相”等。1908年成立的“淑賢文藝女學校”,校址設于漢鎮觀音閣仁里巷,學校“悉遵學部頒定女學章程,專授女子有益科學,而尤注重于女工,……分正科預科藝科三級,藝科修身、國文、算術、圖畫、編物、裁縫、造花、刺繡、體操、音樂”[3]。從189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湖北藝術設計教育的雛形已初步形成。

二、1920年代至1950年代末的圖案教育

1920年,蔣蘭圃、唐義精與徐子珩共同創辦武昌美術專門學校;1930年,更名為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這既是湖北第一所現代專業美術教育機構,遂也成為湖北和華中地區美術和藝術設計教育中心。學校自成立初始,就設立了與圖案[4]相關的專業和課程。1930年,武昌藝專藝術教育系設置圖工組,課程涵蓋圖案、手工(含手工理論)和各門繪畫等。1932年,圖案專業單獨成系,課程包括基本圖案、專門圖案以及美術史、解剖、透視等。在教授圖案課的老師中,有留日學者王道平、林葆菁等。他們從國外帶入最新的圖案設計理念,為湖北藝術設計教育注入新的內涵[5]。1949年,武昌藝專被解放軍中原大學接管,成為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的組成部分,其美術系開設的課程包括“實用美術課”(圖案)等,由林葆菁授課。1953年,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與其他藝術院系合并成立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校址設于武昌,學校除設有繪畫、雕塑系外,還專門設有圖案組,學制三年。同時在1949年,湖北教育學院成立,其藝術科下設美術組和音樂組,美術組后來演變為華中師范學院圖畫制圖系、武漢藝術師范學院美術系、華中師范學院圖畫系[6]。1951年,著名工藝美術設計家李一夫先生從香港北上入鄂,來湖北教育學院藝術科任教,主持圖案教研室工作,把在香港所接觸到的國際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帶到湖北[4]。

三、195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工藝美術教育

1958年,中南音樂專科學校、華中師范學院圖畫系與音樂系以及中南美專留漢部分合并成立湖北藝術學院,其美術系下設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專業。自此,“圖案專業”退出歷史舞臺,被“工藝美術”替代,李一夫負責工藝美術教研室工作。1959年,裝璜和染織兩個工藝美術專業開始招生,這一屆學生以湖北和湖南籍的居多,湖北乃至華中地區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亦由此拉開序幕。在此后二十余年間,湖北地區的藝術設計教育一直由湖北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承擔。在教學中,工藝美術專業秉承“以民族民間為主,以地方為主,走民族化的道路;厚今薄古,古為今用,重中輕洋,洋為中用”的方針。在課程設置上,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包括素描、國畫、水粉畫、裝飾畫、圖案、專門化課程、畢業創作等。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工藝美術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以后湖北和華中地區的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65年,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被改編為湖北省美術院,下設“工藝雕塑”等三個工作室,李一夫任工藝雕塑工作室主任。受湖北省工藝美術處委托,工作室開辦湖北省工藝美術培訓班,涵蓋刺繡、剪紙、地毯、貝雕等實用美術課程。后來,受“”沖擊,各項工作都隨之停頓下來。1971年,湖北藝術專科學校成立,次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美術系開設了包括工藝美術在內的5個專業,并開辦武漢工藝系統圖案設計班、全省工藝美術圖案訓練班等各種特色訓練班,為湖北紡織產業、展覽出版和美術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實用工藝美術人才。1977年,在湖北藝術專科學校的基礎上,湖北藝術學院恢復原名,并設立美術分部。是年冬天,染織工藝美術班招收12名學生。1978年,裝璜設計班招收12名學生。此后幾年,受師資和其他條件影響,裝璜和染織兩個設計專業一直交替招生,人數亦不多。1979年,工藝美術專業單獨建系,由張朗任系主任。全系設裝潢教研室、染織教研室、造型教研室和基礎課教研室等4個教研室,陶瓷車間、印染車間及產品造型車間等3個教學實習車間。剛開始,專業課只有素描、國畫、圖案、水粉畫、設計及觀摩實踐等課程。1982年,在參加“全國高等院校工藝美術教學座談會”后,工藝系領導對專業課程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除了加強基礎課和專業課,還增加了剛剛興起的“三大構成”課程[5]。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培養制度。次年,湖北藝術學院招收第一個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方向為圖案基礎。1983年,工藝美術系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開始招收裝潢、染織專業研究生。自此,在湖北有著90年發展歷程的藝術設計教育,開始正式培養碩士研究生。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湖北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為湖北和華中地區培養了一批藝術設計教育人才,為即將到來的湖北藝術設計教育大發展做好了人才儲備。這批人才后來大多成為湖北地區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和院系負責人。1984年,湖北輕工業學院工業美術設計專業(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前身)成立,1985年成為湖北工學院工業美術系。1987年,武漢紡織工業學院(武漢紡織大學前身)設置服裝設計等工藝美術設計專業。這形成了以湖北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為主,湖北工學院工業美術系和武漢紡織工業學院服裝設計系為輔的湖北藝術設計教育格局。隨后,華中師范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陸續恢復或設置藝術設計專業。這些學校在設置藝術設計專業時,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湖北美院工藝美術系的幫助。隨著1990年代末我國高校擴招,湖北地區的數十所高校都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并設置有多個專業方向。自此,湖北藝術設計教育迎來了鼎盛時期。1985年,湖北美術學院成立。工藝美術系設置裝璜設計、染織設計、工業造型、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同時,美術師范系開設工藝師范專業,中專部亦開設工藝專業。到1990年代中后期,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也作了一些調整,主要培養一些能在專業設計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各種藝術設計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在課改上堅持“強調基礎、精進專業”的原則,對原有的課程體系作了一些優化,計算機輔助設計也被納入其中。

四、20世紀末的藝術設計教育

1995年,湖北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更名為設計系。1998年,隨著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頒布實施,在我國延續近半個世紀的“工藝美術”教育被“藝術設計”教育所替代。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湖北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是年,學院將原設計系一分為三,重新組建設計系(含裝璜設計和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系(含染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系,而工業設計專業也于2002年單獨建系。到20世紀末,湖北美術學院設置有視覺傳達設計、印刷圖形設計、攝影、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服裝表演與設計、纖維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展示設計、動畫設計等多個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形成涵蓋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完整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成為湖北和華中地區藝術設計專業設置最為齊全的專業院校。從1920年代到20世紀末的80年間,湖北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科幾經輾轉,多次并轉發展,成為湖北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縮影。自張之洞于1898年創辦湖北工藝學堂,到20世紀末湖北藝術設計教育的全面興盛,歷經百年風雨。由當時的一個學堂、十門工藝、百余學生,到現在的一個專業院校和數十所綜合性高校開辦十余個藝術設計專業,以及數以千計的在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湖北(武漢)不僅成為全國第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其藝術設計教育規模也在全國名列前位,優勢明顯。

五、結語

縱觀湖北藝術設計教育百年發展歷程,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手工藝教育的萌芽,到1920年代圖案教育的發展,到1950年代實用美術和工藝美術教育的探索,再到1980年代工業設計教育的興起,最后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藝術設計教育的全面鼎盛。一個世紀來,湖北藝術設計教育與時代同步,隨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而起承轉合,典型地反映了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演進方式:從“圖案”到“工藝美術”再到“藝術設計”。但其發展又有著自身特點:以工藝學堂發軔,長期由一所專業藝術院校獨自承擔。由湖北藝術設計教育百年歷程這“一斑”,我們亦可窺知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全豹”:中國“設計教育一直是以純藝術的美術教育和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為基礎,從師資結構到學生素質,美術教育和設計教育的目的混淆,二者相互汲取、結合及朝向各自目標轉化的力度不夠,很多設計院校的設計基礎課基本上與美術基礎課無二。”[7]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這種與純粹美術教育相混淆的藝術設計辦學模式,值得人們反思。只有深入研究藝術設計教育的百年歷程,認真總結辦學規律,借鑒其有益經驗,才能促進21世紀藝術設計教育的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陳日紅工作單位:湖北美術學院

第二篇

一、多媒體教學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多媒體在教學中成為絕對主體,學生變成教學過程的旁觀者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教學主體,而這種格局在引入多媒體后被打破,教師與學生缺少互動,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負責切換幻燈片,念課件內容,學生變成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與教師交流甚少,或者忙于做筆記,或者直接將課件拷走。

2、多媒體課件形式大于內容

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課件的制作非常精美,界面華麗,動畫效果種類豐富,大量圖片及動畫效果極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目光,但與此同時,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課件的藝術美感上,忽略了課程內容,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誠然,評價課件制作優劣的標準,課件的審美價值不容忽視,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么,是否通過課件的使用而達到了教學中的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形式大于內容的課件,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

3、多媒體課件中知識點過多,課容量超負荷

多媒體課件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的運用,不但節約了板書和范畫的時間,而且可以欣賞到各類設計案例,不再用口述的方式描繪一幅海報,用手繪形式表現一個標志的字形組合,教師可以迅速將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上課時間節約了一半。獲取知識的手段便捷了,而思考的時間變少了,學生接收的信息量迅速增多,但對知識的內化能力并沒有改變,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消化知識點,上課時走馬觀花,對課程重點、難點全無感受。

4、多媒體使用過度

多媒體的過度使用,會造成傳統教學資源的浪費和閑置,使傳統的優秀的教學方式被漸漸忽略、弱化。

二、優化措施

1、課件優化

(1)課件制作流程a、在紙上列出提綱,簡單地畫出邏輯結構。b、打開ppt軟件,不考慮模板,將草稿中的提綱一個標題一頁整理出來。c、有了整篇結構性的ppt之后,就開始查資料,盡量將數字、流程、因果關系等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圖表要多,文字要少。d、選用合適的母版,根據課程特色來自行設計,加入背景圖、logo、裝飾圖等。e、在母版視圖中調整文字、圖片的排版樣式,突出主題,弱化裝飾,把握ppt的顏色不超過3個色系。f、制作完成后,總覽播放課件,理順邏輯關系,修改錯別字。(2)課件制作原則首先,要控制好課件內容的總量,每張幻燈片傳達3個概念最好,文字和圖片要相得益彰。例如,《圖形創意》課程中,關于“變異”一課,課件中要有關于“變異”的概念、圖形創意作品和海報。通過學生討論分析圖片,再回到“變異”概念中的關鍵詞———漸變和演化。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參與學生小組討論,在重點和難點的地方,可以適度在課件上多加著力,選擇適合的媒體加大信息強度,讓學生通過視覺印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避免與其他概念混淆。其次,在版面設計中要將文字和圖片都作為點線面元素去編排,注意畫面的疏密關系。要根據內容進行有效的留白,留白區域不應超過頁面的30%,留白區域的裝飾和花紋的顏色要與背景色的明度和純度相近。第三、色彩的選擇尤為重要。背景色要與文字和圖片的顏色在明度和純度上要產生強烈對比,因為在顯示器上的顏色強對比關系在大屏幕上就會成柔和對比。背景色的選取最好選用深色系,如黑色、深藍、深灰,能夠很好的襯托明亮色調的文字、圖片和動畫,這樣既不會形成明顯的視覺干擾,又加強了教學內容得視覺信息強度。

2、教學過程優化

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只是搞好多媒體教育的必要條件之一,要與其他傳統教學模式相輔相成。(1)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教師一定控制好多媒體的使用時間,預設討論時間和講授時間,盡量避免多媒體帶來的負面干擾。例如,在軟件課photoshop教學中,教師講解完一個知識點之后可以利用主機多媒體,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操作的步驟和完成效果,及時發現會犯的錯誤和問題,并能在主機上一對一糾正,示范正確操作方法,教師無需離開主機,就能一對一輔導,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大大提高教學效率。(2)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并不是每一堂課都適合在多媒體教室里進行,可以在教室里配備白板、色卡紙、討論區,傳統投影儀,在一節課中所有的教學用具都得到充分運用。例如在專業課程中完成一個模擬設計項目時,討論創意階段在普通教室里就可以完成,傳統小組合作教學法、項目課程教學法的作用會體現的更加突出。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在授課的內容上進行改變,還要對上課的形式,如座位的擺放,也要采取與以往不同的形式,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結語

相對于其他的教學工具,多媒體能創造一個有利于教學信息加載、傳遞和接受的環境。規范的課件設計加上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保障了教學效果,豐富了教學內容。一切要以教學實際出發,以學生主體,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務必使教育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服務于教育而不流于形式,真正使多媒體教育達到最優化。

本文作者:武寧工作單位: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

第三篇

(一)缺乏實際工作能力。許多學生一旦進入實際工作環境就捉襟見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進入狀態,更不會將自己在學生時代所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實際工作能力的缺乏,已成為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的通病,并且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工作要求的提高,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缺少持續創新能力。很多大學畢業生經過學校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在進入企業之初表現出較好的創新性人才的品質。但是,他們的創新能力缺乏持久性,缺乏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在當前藝術設計學生里面是相當普遍的。

(三)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當他們面臨實際工作的考驗時,所釋放出來的素質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體現出同樣的優劣,甚至從現在大賽上的作品評比之中都可看到如出一轍的情況。創新就是要推陳出新,追求個性,創新能力如果同質化,設計如果千篇一律,實際上就等于沒有了創新。

(四)缺乏工作團隊合作能力。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今后大多直接從事藝術設計活動,例如廣告策劃、園林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影視動畫等,這些活動都是群體性的工作,需要群體的每個成員協調好個體與群體、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發揮群體的合力作用。這就需要每一個個體都應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溝通、協調能力,具有團隊意識。而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大多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不太顧忌他人的感受,往往導致團隊意識欠缺,人際關系難以協調。通過上述的問題,在進行工作室制模式的教學改革時,應對有相應的調整和方案,具體方式如下:

(一)用項目課程方式代替傳統的課程教學。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方式多是以課堂上主要有老師講授和演示,課下到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資料,經過老師給予的要求來完成課程作業。這種教學模式對于設計教學中實踐能力的訓練極為局限。改革后的工作室教學方法應該堅持社會實用性原則,通過與各種需要設計以及能夠設計的公司進行接觸和溝通,到社會上去拿項目或與各種社會大賽聯系起來,多給學生下達課程的任務和目標。

(二)教學場地由教室向設計部門延伸,實現課堂內容與實踐內容相同化。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改革要以實訓教室等同于教學教室的原則,積極促進以實訓實踐方式完成教學,同時找尋相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參與企業的設計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也為企業提供著可創造性資源,是企業和學校教學達到共贏。

(三)融合學生與企業的關聯性,努力實現學生與社會切合度的高效性。工作室教學堅持以實施工作室項目為主導,學生通過前期市場調研、材料收集、與消費者交流等實踐活動,使所學知識和技能直接通過實踐的方式體現出來,從而得到更多的實踐經驗,通過這種方式的培養后,學生的社會能力得到提高,畢業后能夠很快地融入工作的環境當中,從而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四)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相關性的提高。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法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素質提出了相對應的高要求,教師不但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師要有相關的設計成品展示與生產的經驗,例如新設備、新工藝的認知度,各種工藝流程的操作,產品開發、品牌籌劃等方面的經驗。工作室制的教學改革同時也是使教師專業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的一個促進方法。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為學生以后工作實踐做準備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改革,將必成為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的基礎平臺,它為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創造了一個開放式的、與行業崗位無縫接軌的實踐教學環境。比起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鼓勵實現教與學兩個因素更多的主動精神,因此,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的規劃與整合勢在必行。如今,高職藝術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等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改革還有待于我們繼續深入研究和進一步發展。

本文作者:楊陽工作單位: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