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構建藝術設計類英語教學初探

時間:2022-03-30 10:40:28

導語:“三位一體”構建藝術設計類英語教學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位一體”構建藝術設計類英語教學初探

一、引言

藝術改變生活,設計推動進步。藝術設計在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藝術設計幾乎涉及到了商業領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前,培養出高質量的藝術設計人才已經成為高職藝術類院校的重要使命。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使掌握一定的英語技能成為藝術設計專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提高高職藝術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質量、提升藝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成了所有英語教師的責任。一直以來,高職高專一直處于四年制本科院校的“壓縮餅干”的尷尬處境。在英語教材、教法上沒有自己明顯的特色。吳啟迪教授在建設“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講話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新的類型,它有著與學術型、工程型本科教育不同的特色”[1]。高職高專教育必須要開創自己的路。許多專家學者一直致力于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實現高職特色英語教學。許芳梅教授提出“加大立體化教材建設的力度”[2]的建議。在高職學生中,藝術專業學生又是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劉潤清教授在早期就曾經說過,對大學英語教學來說,“以后的英語教學是越來越多地與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學,或者說與另一個學科的知識相結合。”[3]那么,對于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其英語教學如何更有效地開展也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結合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提出建議,希望能給大家在今后的高職藝術專業學生英語教學中一點啟發,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

首先,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沒有系統的英語基礎知識學習,基礎較差,高職英語課程的學習難度較大。其次,英語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缺乏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再次,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就業。也就是說,外部動機主導了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大部分學生還是意識到學好英語尤其是與專業相關的英語對其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對于高職藝術專業英語教師來講,擺在面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借助外部動機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時刻對教學內容加以充實,并對教學方法和策略加以改進。

三、“三位一體構建藝術設計類英文課程的研究意義

針對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本課題組提出“三位一體”構建理念,即“以圖示理論為指導,以世界名畫為載體,以英語為工具”,以這三個定位點來共建探索藝術設計類學生的英文教學。試以“圖示理論”為指導,搜集經典的世界名畫及其他雕塑或建筑藝術作品,以權威的英語史料背景知識為依托,以期拓展學生的西方藝術文化視野,激發藝術生學習運用英語的興趣,開設真正屬于藝術類學生的英語課。圖式理論作為一種認知框架理論,近年來在外語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專家學者把圖式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4]所謂圖式(schema),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圖式理論的核心就是強調利用背景知識去激活相應的內容或形式圖式,以促進對語篇的理解。根據“圖示理論”的原理,利用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介入相關的英語材料,積極建立“舊識”與“新知”的聯系,使學生藉名畫名作學習英語,同時更深刻地感受大師作品的文化底蘊,使他們已有的“作品畫面”延伸成為英語學習材料的“情景畫面”。讓英語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語言知識的學習,而是與學生的專業背景相關的有故事有文化內涵的學習。

四、課堂教學實踐初探

本課題的課堂實踐主要選材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針對所選作品的創作背景,給學生合適的音視頻和文字的英語語言學習材料,以課堂講授、小組合作等的教學方式,將“圖示理論”應用于英語視聽說的教學活動中,激發藝術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有關繪畫的英語聽說閱讀理解能力。課題組共有三人,本文作者所承擔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與雕塑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藝術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這個時期的建筑和雕塑特點鮮明,同時背后又有著豐富多彩的故事。對于專業學藝術設計的學生來講,對文藝復興藝術并不陌生,這就初步建立“舊識”與“新知”的聯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前幾周教師范例教學,充分利用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音視頻以及各種文字資料講授1-2個作品。之后的整個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小組分工合作,選定一個專題,借助互聯網搜集與此主題相關的圖片、音視頻及各種背景文字資料,然后進行整合銜接,最后制作成一個專題的小課堂,用英語進行講解。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最終展示的時候也是各有高低,但總的來說比之傳統的老師教授學生被動的學習,學習效果更好一些,課堂的積極性更高一些,一些平時傳統語言課堂不太積極的同學也開始關注同學們的講解。與傳統的純語言的教與學相比,整個學習過程也有所不同。

(一)學習內容有了藝術背景與文化內涵,專業性與趣味性增加。

(二)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有了“舊識”作為鋪墊,更利于對“新知”的了解,促進了英語學習。

五、作為教師在課堂實踐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一)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說放任自流,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資料搜集整理進度,關注并了解作業制作情況,以宏觀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容與方向并及時給予指導。

(二)由于藝術類專業學生普遍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生展示過程中,語言錯誤不可避免,不需要過多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關鍵是學生敢說,敢練,能夠基本表達所要講述的內容。

(三)課程只有一個學期,共32節課,時間有些倉促,不能充分驗證教學效果,需要再次并多次進行教學實踐,總結教學規律,提升教學效果。

作者:闞常娟 單位: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吳啟迪.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引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J].中國高教研究,2007,(01):1-3.

[2]許芳梅.上海市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101-103.

[3]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的一項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02):1-8.

[4]何妍嬌等.圖式理論與中國英語教學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14,(0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