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8-04 02:56:29
導語:淺析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藝術設計專業起步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較為遲緩,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藝術設計專業相比而言,我國沒有相對完整的理論基礎體系,即使是吸收和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在藝術設計專業上的基礎理論,不加以區分,不結合自身情況,照單全收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從當今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上看,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方向應當更加注重創新性、創造性的啟發。
一、我國高等藝術校院在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怎樣有效提高當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已成為眾多高校在教學改革中的首要問題,但是科學并且有效的創新性教育體系的建立還有許多困難等待我們去探索和尋找解決的方法。與以熟練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為目標的以往傳統教育中有巨大不同,創新型教育則是以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為重要目標。想要實施創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不能只是簡單的教學方法的改變,而必須是綜合教育目標的價值、教育內容的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這三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當今社會下,在我國高等藝術校院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只是一味的追求陳舊的知識傳授
截止目前為止,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教育方式仍是知識的傳授。最為普遍的課堂教學常態仍然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樣的教學方式的主導是老師,實施知識的灌輸,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仍然是屬于被動的接受者。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老師不光不倡導學生提出與之不同的見解,同時也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這樣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對于當下的大學生吸收知識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很難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從而也就更加談不上什么創新意識了。
(二)理論和實踐脫軌,重理論而輕實踐,重知識而輕能力
“各自為政”的教學內容。講究的是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每一門課程都會有各自的體系。對于教材的撰寫也同樣是追求體系的完整,而對于當今社會下最新的科學技術動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授課對象卻不夠重視。當下的情況來看,實踐只是陪襯,但是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關于教學問題的解答,大都死記硬背定律、課本內容。恪守固定的模式,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這樣的一個遠離當下社會的實際以及學生缺乏將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教學模式,將會不可避免地讓學生對學習感受到枯燥、厭倦感,從而使學生對于追求知識、勇于創新沒有了激情與動力。
(三)采用過于理性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
這樣過于理性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即是重理性、輕感受,重邏輯、輕直覺。無論是怎樣的學習內容,都一味拿來用傳統的公式推導、條理分析,實施過于“標準化”的處理。教師在講臺上邏輯演繹,學生在課桌下亦步亦趨,從前言開始一直到課本最后一章。當然理性的邏輯條理部分些情況下對于提高自身素質也存在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太過于理性的片面強化也有可能會造成對學生創新思維和靈感的壓抑,這顯然對于開發和培育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不利。
(四)過為嚴格的教學管理與評價模式
在常規的教學管理行程中,主要以管制為主導、約束學生的管理表現為常規,不給學生留有充分自由發揮的余地,過分要求所有學生步調一致。老師們習慣于一味的指正學生存在的錯誤,卻不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老師與學生之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教學的氣氛通常被這樣的關系顯得沉悶、壓抑。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下,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大都被嚴格地約束起來。這樣的引導性或強制性的“苦學”“考證”占領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空間。在當下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很容易就會失去獨立自主性,失去對學習的積極性,失去對自我的思考和對自我發展的余地,這樣只會距離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的標準只會越發遙遠。
二、高校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幾點思考
(一)學校科技文化活動形式、內容多樣化
我國當下的藝術高校大多對營造良好的校園學術環境較為重視,時常舉辦多姿多彩的專業性學科講座、學術報告,同時也對學生課外文化活動的引導較為重視,成立了各種專業、各種類型的學生社團,每學期也都會舉辦社團展演、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一系列豐富的課余實踐活動,同時也鼓勵學生更多的參加各級別各類型的學科競賽或者全國各設計公司舉辦的設計大賽等。這一系列活動及比賽不僅豐富了學生在校的課余文化生活,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參與實踐的動手能力,在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道路上邁出了積極、穩健的步伐。為了更為高效地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支持當下大學生在校園內盡早地接觸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既可促進實踐創新訓練項目立項,也可以進行學術研究發表研究論文。
(二)創建創新型的教學體系,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實踐動手能力
想要在教學內容及方式上改革創新,就是要在教學體系改革創新。教學體系則是由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各種教學管理活動構成。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里應該在出發點上就要與當今社會和行業內對各類人才不同的素質與能力要求緊密的結合,按照不同工作崗位與人才自身特點而設置不同的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這樣地一套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不單單是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所強重視的課本知識面的“寬”與“全”,而是強調對所學知識的創新、應用、轉化實踐能力等。要打破當下教育內容的封閉狀態才能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并且還要避免刻意的追求課程體系的嚴密與穩定。知識如海,無窮盡,學習內容也需有輕有重,有取有舍,不能一味的追求絕對完整。在當今時代下,知識更替的周期日益縮短,新興知識產業及技術也是層出不窮。要想更全面的認識客觀世界,就必須具有多學科的視野,因為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各類型學科知識既高度分化,又在多個學科領域中交叉滲透。所以實行各類學科之間相互綜合優化學習是優化教學體系的核心。要在這個教學體系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生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們的人文素養。同時也要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獲取信息、辨識信息的能力。
(三)深化教學方法、手段改革,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代大學生對于探究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欲望和不懈努力,源自于不盲從書本知識和權威、約定俗成的束縛,敢于提出異議的膽識和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則是他們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的來源。學生才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是課堂教學主體,又是課程教學的歸宿。創新型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強化培養學生們勇于提出問題的意識,然后再以問題為切入點,針對問題本身提出解答,這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創新源于實踐而始于問題的理念。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多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爭論等師生互動的教學形式,必須要轉變傳統的老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要強調以學生自身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定制符合學生本身的教育方式。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由傳統的知識輸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者,這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主動學習。從而培養他們主動發現、提出問題并努力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改進當下教學管理模式,創新教學評價方法與體系
在當下我國的藝術高校里積極營造科學、嚴謹、活潑的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學習環境,構建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有效機制,促進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的快速發展,進而打造出更具創新精神的學術研究氛圍和環境。全新的教學管理方式必然導致對傳統教學效果的強大沖擊,必然導致對教學評價方法的變革。引導學生對自身學習方法的診斷并加以分析,從而激發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激情和動力。改變以往采用知識質量觀的一元化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根據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實踐動手能力來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人才評定標準,從而足以充分體現這樣的一種評估標準和指標體系,使學生在各種創新思維及實踐動手能力上得到不斷發展和提升。針對當今時代下高等藝術院校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教育的實際情況,深化教學體系改革,建立以發展創新思維、實踐動手能力、開發創造力為主的新教學模式。努力為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營造極具新穎且高效的成長和學習環境,這也更利于激發和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為今后的經濟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
作者:楊國勇 郝薇 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軍.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研究[J].廣西藝術學院報,2005,(10).
[2]蘇亮.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教育模式的探討[J].科教文匯,2008,(05).
[3]豐高明.藝術設計教育與創新模式探究[J].裝飾,2006,(03).
- 上一篇:淺談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 下一篇:藝術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