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人文理念研究

時間:2022-06-25 09:37:11

導語: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人文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人文理念研究

藝術設計教育在中國起步較晚,從最初對西方理論的完全吸納到現在的漸成體系,經歷了一個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過程。所謂的人文教育理念,與傳統的素質教育既有聯系,也有一定的區別。它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強調設計的獨創性,大膽鼓勵學生運用開放性思維方式,勇于創新;同時強化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以期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藝術設計人才。本文試從以下兩個角度切入展開論述。

一、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植入人文理念的意義

1、培養對專業的熱愛。很多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并不是真正熱愛藝術設計專業,個別學生是按照家長的意愿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個別學生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還有個別學生是高考文化課不理想而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這些學生往往在學校中會因為對藝術設計缺乏熱愛而荒廢學業,畢業后將面臨著轉行或者失業的窘境。所以,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的熱愛。美國有句教育名言:“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會完全理解!”藝術設計專業本質上是具有魅力的專業,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多采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大師作品賞析等方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興趣,同時要突出辦學特色,以鮮明、豐富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興趣轉變為熱愛。2、培養對美的洞察力。對美的追求是人類情感最直接的體現,而藝術設計專業就是一門與美密切相關的專業,藝術設計實際就是在感受美、創造美、欣賞美,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就是符合美的規律的。因此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需要鼓勵學生多去觀察、感受生活中的美,多去欣賞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培養學生對美的洞察力,并從中獲得對美的感受和愉悅,從而產生用藝術設計來表達情感的沖動。對美的洞察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在此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觀看、多思考,將內心的感悟用藝術設計表達出來,將所聞所見以及對美的感悟轉化為自己獨特的藝術設計語言。3、培養廣博的知識面。目前,中國藝術設計專業生源都是純藝術類考生,繪畫基礎相對不錯,但是文化課普遍不好。進入大學后,大學一年級的課程仍然把教育重點放在加強素描、色彩、三大構成等專業基礎技能的提高上,到了大學二年級以后主要學習專業課程和軟件,普遍存在重視藝術設計本專業知識的培養而不注重其他學科通識知識的現象,從而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這無疑會影響學生今后從事藝術設計構思時的深度和廣度。藝術設計是個需要厚積薄發的專業,它需要以各學科的通識知識為基礎,否則將出現藝術設計創作缺少內涵、缺少底蘊等諸多問題。因此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在加強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應該合理安排一些通識知識課程,使學生掌握廣博的知識面,為將來從事藝術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4、培養交流與表達能力。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起到言簡意賅的作用,是交流藝術設計見解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教學方式中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的交流與表達能力重視并不夠,這就導致了學生走入社會工作以后,藝術設計創作能力雖強,可是卻得不到客戶的認可,因為沒有與客戶形成有效交流,表達不出自己的藝術設計構思和理念,客戶不理解,再好也是枉費。所以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對以后從事藝術設計這一行業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后會因此如魚得水,能夠通過有效的交流和表達完成藝術設計提案,得到用戶的信任,展現專業才華。5、培養對民族文化的熱衷。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每種文化都包羅萬象、異彩紛呈,文化是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國有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化,陶瓷、建筑、剪紙、刺繡等等多到數不勝數,可是我們能夠看到市場上現在很多的藝術設計作品沒有文化底蘊,抄襲、雷同、無內涵的作品充斥著市場,要改變現狀,就應該從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入手,讓學生喜歡文化、熱愛文化,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才能在藝術設計創作中有的放矢,創作出富含文化底蘊的優秀作品,將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二、植入人文理念的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能力培養

1、創新思維的培養。國內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無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都缺少創新思維的相關訓練,學生只會從網絡或書本找別人作業模仿,創意能力差,以應付作業居多,這就導致了就業后藝術設計能力不佳。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藝術設計課程中應該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打破思維定勢,從全新的角度去完成藝術設計作業,實際上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思維訓練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例如,創新思維訓練體現在平面構成課程中,教師可以不僅要求學生用點、線、面等元素構成圖案,還要求學生的構成圖案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并鼓勵其用盡可能多的材質和形式進行構成,不以最終效果來作為評判標準,而是重視學生完成作業的整個思維過程,鼓勵創新。2、評價環節的培養。國內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課程上大多采用老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的形式,這種方式屬于我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灌輸式教育,作業完成后,教師根據作業完成情況給學生一個成績,這門課程就結束了,師生交流相對較少。而國外則有不同之處,比如美國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上從學生開始做藝術設計課堂作業,一直到課程結束,自始至終一直有師生互動交流。具體而言,在美國藝術設計課程上,老師首先會講授課程內容、布置作業,學生進行藝術設計構思,將想法表達出來,并在課堂上進行集體討論和評價,老師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要求所有同學指出該名學生藝術設計構思的優缺點,然后老師點評。當學生構思確認后進行的藝術設計創作環節,所有學生再次進行集體討論和評價,如此反復討論和評價后,最后再進行作業的答辯環節,整個過程學生的作業會經歷數次修改,直至達到最佳效果。在作業修改過程中學生無疑收獲頗多,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就應該如此不斷的討論和評價,以此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評價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結語

總之,藝術設計領域競爭不斷加劇,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對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將人文理念更好的植入到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將給藝術設計教育帶來全新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孫妍彥.看視覺藝術思維和觀念在美國基礎教學中的培養——親歷美國麻省大學藝術學院視覺藝術系本科基礎課教學[J].裝飾,2009(4):90-93.

[2]蓋爾哈特•馬蒂亞斯.看上去很壯觀.1990-2005年的中國設計教育[N].美術報,2006.

[3]曾遼華.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培養創新型人才——以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為例中國高校科技[J].中國高校科技,2016.12.52-54.

作者:唐帆 遲儉輝 劉廣哲 單位:黑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