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人才跨界培養分析

時間:2022-12-12 03:01:05

導語:藝術設計人才跨界培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人才跨界培養分析

摘要:當代設計藝術的發展越來越超出慣例與常規,邊界越來越模糊,設計藝術門類之間、審美與消費之間、高雅與通俗之間、功能與形式之間的界限不再徑渭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成為“新常態”。在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陶藝玻璃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自覺順應這樣的時代潮流,積極運用跨界思維,大力推進“三種跨界”,能夠使人才培養更加貼近設計藝術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跨界;陶藝玻璃;創新能力

一、推進專業跨界

從材料科學的角度來看,陶瓷與玻璃同屬于硅酸鹽專業。而從設計藝術角度看,陶藝專業與玻璃專業卻很少在同一個專業中,個中緣由,一方面是因為陶瓷藝術與玻璃藝術在東西方文化語境中得到了不同的重視與發展,形成了根深蒂固、分離發展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陶瓷藝術與玻璃藝術在藝術語言、表達方式、制作工藝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2009年,南藝設計學院成立陶藝玻璃專業,對學生進行“雙子星”式的專業培養與熏陶,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是極具膽識與眼界的。在十余年的實踐中,陶藝玻璃專業在推進專業跨界上作了以下嘗試:(一)一體化設計陶瓷與玻璃專業課程體系。南藝陶藝玻璃工作室自2006年以來,經歷了三種課程體系,每種體系都堅持陶藝與玻璃的緊密融合。(1)在南藝以完全學分制取代專業教學時期(2002-2008年),設計學院陶瓷和玻璃工作室為獨立的兩個工作室,無常規性設置專業,實行工作室教學體系,課程穿插進行,面向全院各專業開放,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開放設計意識。2009年,南藝對完全學分制改革進行反思與革新,重新開設各專業教學課程。同年,成立現代手工藝系及陶藝玻璃專業,新的陶藝工作室和玻璃工作室投入使用。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陶藝和玻璃專業都把重點從散點式技術性培養轉到培養專業藝術及設計人才上來,開設了“造型基礎”“裝飾基礎”“陶瓷工藝”“玻璃工藝”“陶藝創作”“玻璃藝術創作”等課程。2016年,南藝設計學院再次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突出了創意時代對藝術設計課程的新要求,陶藝玻璃專業開設了“雕塑”“裝置藝術”“數字設計與3D打印”“文創設計”等新課程。數次課程改革,陶藝與玻璃藝術的主干課程都體現了相同的指導思想,并且相互貫通。比如在“雕塑”“裝置藝術”等課程中,陶藝和玻璃藝術的專業區分已經不那么明顯。(二)集成式開展陶藝與玻璃專業畢業設計。對于手工藝學生而言,畢業設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畢業設計時,教師都有意識地啟發學生不要拘泥于專業色彩,大膽使用其他專業的創作手段與材質。玻璃專業蘭祥啟在設計作品《花器》時,多次穿梭于玻璃工作室、玻璃吹制工廠、陶瓷工作室,該作品是玻璃吹制作品與骨質瓷相結合的試驗性作品,主體部分為吹制玻璃,骨質瓷口部分拉坯而成,與玻璃瓶口部分相銜接,別有一番旨趣。該作品獲得首屆“我的手藝”全國大學生設計大賽銀獎。許多南藝陶藝玻璃專業畢業的學生,對于藝術有著廣闊的感知能力,陶藝、玻璃、建筑、服裝、家居等,只要是有美感的設計,都能迅速捕捉到,與在校期間的跨界熏陶有很大關系。

二、推進校企跨界

校企跨界的本質,是藝術化與產品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支撐乃至相互妥協。從歷史淵源上看,陶藝與玻璃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有著濃厚的產品化色彩,特別是在日用品中廣泛使用。但隨著陶藝與玻璃進入象牙塔,其自身的理論化、純藝術化的傾向,使其對產品化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抵觸。因此,推進陶藝與玻璃藝術的校企跨界,既是回歸本原的需要,也是促進二者協作共贏發展的需要。南藝陶藝玻璃專業在推進校企跨界方面主要進行了以下探索:(一)與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平臺。南藝設計學院與高淳陶瓷公司達成產學研合作計劃,在日用陶瓷的設計方面有一個良好的產業化合作平臺。陸斌老師及蔣炎老師在高淳陶瓷建有個人工作室,直接把教學科研與企業產品開發緊密聯系在一起。南藝玻璃藝術專業在浙江南潯琉璃莊園建有教學實踐基地,很多學生創作活動直接在該企業完成。筆者長期擔任該企業藝術指導,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此外,陶藝玻璃專業在我國陶瓷與玻璃的主要產業區,如江西景德鎮、江蘇益林、山東博山、河北河間等地,與一些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專業老師到企業指導、企業技工到學校授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與產品研發合作模式。(二)適當引導學生參與陶藝玻璃藝術創作社會實踐。陶藝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主要接受理論性、實驗性陶藝熏陶,而在老師帶領下,他們在景德鎮樂天創意集市及大大小小的陶藝工作室中,與蜚聲中外的陶藝大師深入交流,感受“陶都”里不一樣的文化品味與產品導向。玻璃藝術專業學生則在老師帶領下,到南京吳新安玻璃工作室、上海玻璃博物館、江蘇益林和寶應、河北滄州、天津寶坻等地,實地考察玻璃藝術創作的過程。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接觸到與學院派陶藝玻璃創作大不相同的創作風格與創作導向,而且使他們感受到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成長的艱辛,有利于學生提前謀劃未來的職業生涯。(三)引入企業資源補充和完善陶藝玻璃藝術教學。陶藝和玻璃藝術設計教育是高能耗、高投入的領域,任何一所高校都難以全面建成和使用陶藝及玻璃藝術各個技藝所需的設備、材料。此外,有些專業技能需要十幾年的操練才能達到技藝高超的程度,而學生在短期內難以達到這樣的高度。因此,借用企業資源補充和完善高校教學,就成為一種必然。南藝陶藝玻璃專業的學生到企業上課、借助工人力量完成某些創作已成為一種常態。當然,這一過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是有所幫助的。需要指出的是,對于陶藝玻璃專業的學生來說,若想畢業后在社會上、在本專業領域謀得一個合適的職位,比過去要難得多。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被迫轉行,所以他們在校期間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因而對于及早進入市場有著難以遏制的沖動。但在校期間介入市場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陶藝玻璃行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以及產品化相關事項,加快學生畢業后融入社會的進程;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藝術涵養、價值導向還未成熟,對市場的判斷力欠佳,容易導致隨波逐流地接受市場安排,喪失創新精神和專業發展方向。因此,在“校企跨界”中,要以“校”為本,著力提高學生全面的藝術知識儲備水平,站在藝術的角度保持對市場的判斷力。

三、推進文化跨界

藝術的根源是文化。設計藝術跨界不是對設計符號的生搬硬套,也不是“拉郎配”式的小聰明,而是不同形式藝術和文化的碰撞、對生活與設計的重新理解、對藝術與技術的重新組合,是基于文化本質的同一性認識,把具有內在關系性的事物自然而然地聯接在一起。這就要求培養學生寬廣的文化感知力、理解力和創新力。陶藝玻璃專業本身就帶有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特點,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要著力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內涵的基礎上,引進推介西方藝術文化,培育面向大眾文化的創作導向。(一)跨古今,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內涵。南藝陶藝玻璃專業是以現代陶藝和現代玻璃藝術為參照系的,但在教學、科研、創作中,也處處體現著對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玻璃藝術的理念與技藝的挖掘,對中國傳統美學意境的參悟。陸斌的《大悲咒》系列陶藝作品,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塔、經等為主要表達符號,通過破碎的傳統經典作品、坍塌傳統建筑形象的手段,來表現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精神世界的解構與重構。筆者作品《云卷云舒》在造型上整體透明似水,中間留出一個方孔,意在表達傳統文化中方之剛、水之柔的對比與融合,以及中國人對和諧的追求與其內在的沖突。(二)跨東西,引進推介西方陶藝玻璃文化。南藝陶藝專業在20世紀80年代初成立時,最初目的是提高中國日用陶瓷的設計水平,因而中國元素、中國技法等得到充分重視。至20世紀90年代后,受到西方及日本陶藝的影響,南藝陶藝專業逐步從實用價值追求中解放出來,強調藝術創作的精神價值和審美價值,抽象表現主義的創作風格在不少老師和學生的作品中均有體現。同時,也有一些老師將西方現代藝術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用中國符號表達當代藝術觀念。南藝玻璃藝術專業在成立之初,就受到“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對該專業教學活動有比較明顯的影響。近年來,南藝玻璃藝術在挖掘本土文化資源上作了不少嘗試,逐步走上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發展路徑。此外,陶藝玻璃專業還設有“國際藝術家工作坊”,每年邀請4位左右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知名度的陶藝和玻璃藝術家來院進行教學,近年來已邀請來自美國、英國、捷克、俄羅斯、意大利、法國等10余個國家的30余位藝術家,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三)跨雅俗,打通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自人類文明向民主化邁進以來,藝術已從神圣的為少數權貴所欣賞的殿堂走進尋常百姓家,創作藝術也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了,但現實中學院派藝術往往難以與大眾流行藝術走到一起。從2016年開始,南藝本著“一校展演,全城盛宴”的理念,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520畢業展演嘉年華,成為盛大的綜合性藝術盛會,每屆均有數十萬市民前往參觀。作為“一校展演”的一部分,陶藝玻璃專業的同學在日常教學和畢業設計中,在堅持藝術品位的同時,堅持面向大眾,努力創作大眾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劉夢娜、梁玉丹合作的陶藝作品《幾何游戲》,通過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分割、重組,將用餐的器具及過程變成了一種游戲,既有藝術遐想空間,又有生活趣味。謝小請創作的作品《光影•星辰》,運用玻璃粘絲工藝,歷時半年才完成,其銀河系般的平面造型,引發許多觀眾駐足觀看。當藝術越來越靠近大眾,在提高大眾的藝術鑒賞力的同時,其本身也獲得了更加堅實的發展基礎。

作者:楊美華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