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與體驗性博物館展示設計探討
時間:2022-01-17 08:52:40
導語:數字技術與體驗性博物館展示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信息技術瞬息萬變的當代,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博物館存在和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性。公眾參觀博物館需求的提高,也對博物館空間展示及服務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體驗設計成為數字時代博物館的重要特征之一。當下博物館存在展示形式單一,數字化技術應用不充分等眾多問題。通過分析體驗設計影響下博物館展示活動的變化,對博物館體驗維度進行歸納總結,研究數字技術時代背景下體驗性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策略。即以人為核心、注重空間情景的營造、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和構建線上虛擬體驗館。
關鍵詞:數字技術;博物館;體驗性;展示空間;設計研究
博物館是記錄歷史、承載民族記憶、融貫古今的地方。現代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博物館的內涵、使命、理念及運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博物館展示空間提供了更廣闊的設計手法和表現形式。公眾參觀博物館需求的提高,也對博物館空間展示和服務功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對當代博物館展示空間體驗性設計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1當下博物館展示空間存在的問題
1.1展示方式傳統單一
根據國家文物局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5788家,博物館熱成為中國文化新風尚。但目前,我國博物館大多呈千館一面的造型特征,博物館展示手段、展示形式單一,主題缺乏新意,缺少吸引力。
1.2體驗訴求的提高
現代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觀展需求呈多元化趨勢,人們觀展的目的,不再是單純接受展品所傳達的信息,更加注重滿足其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傳統展示空間的形式面臨著很多挑戰。
1.3數字化技術應用不充分、不平衡
我國博物館先后經歷了傳統化、信息化、數字化三個階段,數字化技術雖很早就應用于博物館領域,但各地、各級博物館數字化技術應用不充分,也不平衡,應用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呈現兩方面問題:一是受成本以及技術限制,虛擬現實項目設計粗糙、真實感較差。二是受固有博物館傳統模式制約,以及傳統文化影響,觀眾普遍參與度不高。
2體驗式博物館展示空間相關理論研究
2.1體驗與博物館展示空間
受信息時代“用戶體驗設計”和經濟學領域“體驗經濟”的影響,“體驗”一詞愈發受到大眾關注。目前對“體驗”并沒有一致公認的定義?!冬F代漢語詞典》中將體驗解釋為“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個人的親身經歷”?!吨X現象學》中,梅洛·龐蒂將體驗解讀為“人身體在環境中的運動與世界建立聯系,使身體的感知變成一系列持續存在的體驗,而感知即通過五感來感知世界”[1]。總結來說,體驗是指人參與活動所獲得的可供回憶的個性化的感受。博物館展示空間是信息表達最重要的空間,是將實物展示以及虛擬媒體展現給觀眾的空間。博物館空間體驗是指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對于展品、展示方式及空間環境所獲得的信息反饋,即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獲得的個性化感受,是需要觀眾參與的一種社會性活動,過程以人為主體。因此,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研究應著重將人的行為活動、心理活動等作為考量因素,加入博物館空間設計中,讓參觀者以全新的方式參與展覽活動。
2.2當下博物館展示活動的轉變
2.2.1參與方式: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博物館大多遵循“我展你看、我說你聽”的傳統思想,所展示的展品以固定的形式,依據一定的時間秩序、歷史演變或藝術品類別等,通過陳列語言的運用進行展示,并配以圖片、文字語言等進行單體實物展示說明。展品與參觀者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體系,二者之間存在隔閡,不能形成交流。參觀者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二者很難產生相應的共鳴[2]。數字媒體技術的交互性打破了觀眾與藏品之間的壁壘,大多數藝術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通過激發參觀者感官刺激,來實現觀眾、展品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使觀眾融入到展示過程中,成為展示活動的組成元素之一(圖1-圖2)。在觀展過程中,參觀者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更加主動參與和探索。2.2.2展示形式:由物質性向非物質性的轉變在既往的博物館空間中,展示形式以物質性為主,主要指從傳統展示設計中傳承并延續下來的展柜、展架和實體展品或者實體場景的塑造[3](圖3)。但受展廳規模以及展品保護原因等限制,館藏的古代字畫、古代服飾等一些珍貴特殊藏品,都只能進行部分展示。數字媒體技術的加入,使得博物館展示形式由物質性向非物質性轉變。非物質性是指通過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或者體感技術所營造數字化的展示場景,其場景的特點是以數字設備的存在作為依托,沒有具體實際的物質形態。非物質手段將實體進行動態化演繹,物質手段與非物質技術融合成為博物館主流的展示方式(圖4)。2.2.3展示方式:由靜態向交互的轉變博物館展示設計發展呈靜態-動態-交互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靜態展示。博物館的標本、模型等實物,通過展架、展臺等設備進行展示呈現。第二階段,動態展示。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在原來靜態展示的基礎上,展示模式采用動畫、影像等聲、光、電技術,利用動態影像技術呈現傳統的靜態展品[4](圖5)。第三階段,交互階段。交互包括人與機、人與環境、人與人的交互(圖6)。博物館展示空間交互體驗實質在于關注參觀者的真實體驗需求[5]。
3博物館體驗維度分析
3.1根據參與者的情感層面
基于人的需求,應重視博物館情感化設計。參觀者的情感體驗是通過人的知覺感知引發的一種高層次體驗。博物館情感體驗可分為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三個層次[6]。本能層次由最初感官體驗觸發的本能反應,即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時,通過感官接收外在信息所獲得的第一真實反應。行為層是感受和體驗博物館的過程,促使我們設計時不僅要考慮空間造型、色彩等特征,更要關注于空間設計背后,帶給參觀者的情感體驗。反思層是一種心理活動,參觀過博物館后的反饋與評估。
3.2根據參與者的參與水平
根據參與者的參與水平,可以將體驗分為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指人可以對體驗活動施加個人影響[7],例如,博物館考慮到觀眾的認知方式,行為習慣及情感因素,通過人與環境互動更好地傳播博物館文化。例如,展示內容互動、肢體互動、多媒體互動等。而被動參與缺少對主動意識的關注,狀態單一,例如,既往的博物館觀眾在體驗博物館時,只能作為觀察者或聆聽者融入,就屬于被動參與。
3.3根據參與者的背景環境
根據參與者的背景環境,可將體驗分為吸引式與浸入式。吸引式體驗是指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主動參與體驗。比如通過博物館的燈光、色彩等視覺的傳達或是通過音樂、音效、語音等聽覺輸入的吸引。浸入式體驗,指的是通過立體成像原理,人真實或虛擬地投入到體驗活動中,讓觀眾忘了自己,仿佛自己已經變成了環境的一部分。浸入式體驗是由人“走向”體驗,比如teamLab的沉浸藝術展,將數字化、虛擬化、超現實作為設計的流行元素。設計融合藝術、科學、技術和自然形成一體獨特的空間,旨在通過藝術體驗,探索我們和周邊世界的關系,觀眾自覺投入情景當中,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就是一種浸入式體驗。
4體驗設計下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研究
4.1以人為核心
從感官層面,人有五種主要的感官來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視覺主導了其他感官,但如果只有一種感覺被使用,這種體驗是有限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是人的主要感官特征,依賴人的本能的知覺和直覺,能夠在外界刺激出現時迅速做出相應的反應。博物館設計運用空間的形態、色彩、材質、燈光、家具、聲音、味道等一切手段,在使用者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方面留下美好記憶的體驗(圖7)。多種感性體驗的融入,可以增強博物館參觀者的臨場感、沉浸感或個人體驗親身經歷感。從情感層面,傳統以收藏為目的的博物館逐漸開始關注大眾情感層面需求,博物館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延伸。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在展示空間中需要利用恰當的設計刺激觀眾的感官與認知。通過設計調動參觀者的情緒,刺激觀眾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產生共鳴與思考,使人置身于空間,并與空間融為一體,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延續性的情感體驗可加深參觀者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力與認同感,獲得持久的回憶。從反思層面,參館博物館觀眾目的以學習、科研、觀光休閑為主。不同類型的觀眾參觀博物館的心理和興趣有所差異,關注的類別和接受信息傳遞的展示方式也是不同的[8]。通過對不同參觀群體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科學與感性結合的設計方法是博物館設計的依據。通過對不同群體進行調查、歸納、研究,將參觀者流露出真摯感受和意向轉化為設計要素,從而指導設計。
4.2空間情景的營造
博物館通過文物故事的實體物化,用空間演繹情景,對構建傳達有意義的信息空間至關重要。在博物館空間幾何框架內,敘事與空間媒介產生互動,構成并賦予空間特殊的含義。在博物館展覽中,展品圍繞相關主題、目標來參與觀念和情感的生產[9]。通過情景化敘事空間為參觀者提供功能性空間的同時,也能把他們帶入到相應的情境中,觀眾可以親身體驗到設計者的構思或者歷史文化情節(圖8)。尊重歷史文化,讓歷史和文物會說話,把歷史智慧、民族文化告訴人們。通過使博物館文化活起來,讓觀眾與博物館文化產生互動,從而強化空間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紐帶,使人尚有置身其中的情愫。空間情景通過數字技術將靜態圖像、動態影像、聲音和文字等跨媒體敘述有機組合,利用聲、光、影像等新技術[10],立足于實體與虛擬融合,讓參觀者更具有參與感、體驗感。從深層文化傳遞上,應注重博物館隱喻性設計?!半[喻”是空間設計中傳達信息、暗示情感的一種理想表達方式。將語意賦予到建筑室內空間的形式中,從而生成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個性空間,實現空間與大眾之間的深層對話,引發心靈的共鳴(圖9)。通過隱喻可視化,實現情感及回憶體驗在博物館展覽中的設計轉換,滿足博物館觀眾心理層面需求。
4.3新媒體技術的運用
新媒體藝術是博物館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一場跨界設計,通過新技術實現聲學、光學、圖像的跨界組合,全方位調動身體的各個感覺中樞和器官,使人融入空間,在知覺上形成多元、交織和共鳴的新體驗,打破傳統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單一模式。新媒體藝術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將展示信息以3D立體的形式呈現。這種體驗從深層上觸發參觀者的意識思考,從而使人形成更深層次的意識與判斷。博物館空間通過實體與虛擬的融合,空間與參觀者、空間與展品、參觀者與展品建立起密切聯系,讓觀眾通過交互、參與的方式融入博物館,營造一種從“我”到“我們”式的設計。讓博物館在與觀眾的互動中實現自身的重構。在新媒體藝術的表達中,重點強調人在空間環境中的參與和互動。
4.4構建線上虛擬體驗館
博物館體驗活動是滲透線下和線上的,除了可通過線下博物館進行實際觀展,構建線上虛擬體驗館也是進行博物館文化教育傳播的重要舉措。虛擬空間的構建,是傳統實體博物館以及藝術項目的一種延申,以本身建筑模型作為基礎,建筑空間結構重新在虛擬空間混合,并置并重建。在空間中,觀眾直覺地以空間交互而并非僅僅是平面交互的概念去理解觀看,鼓勵參觀者在參與非線性觀看和體驗的同時,嘗試最大程度地銜接物理與虛擬空間語境。線上與線下結合構成了一種新的社交文化體驗,帶給觀眾更多的體驗,成為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
5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重塑了博物館,博物館展示設計的中心從“物”轉向了“人”,參與方式呈現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展示呈現出非物質性和交互性數字時代博物館體驗的重要特征。將體驗作為考慮因素融入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中,研究博物館展示空間體驗性設計,探討數字技術時代背景下博物館設計策略,以人為核心,滿足人的情感需求,激發其互動參與已成為當代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劉雅儀.基于建筑現象學的博物館體驗式內部空間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2]王楊浩然.數字媒體技術影響下當代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20.
[3]宋旭,顧恬恬,劉萬萌.新媒體技術與體驗式展示空間的融合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5):110-111.
[4]沈嘉,張祖耀.淺析科技引導下的體驗式展示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2(06):50-52.
[5]孫秀麗,高西美.數字時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的交互設計[J].美術觀察,2019(08):80-81.
[6]]郝晨.基于情感化的學齡前兒童餐飲用具體驗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6.
[7]王瑋.體驗經濟時代商業綜合體的文化屬性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4.
[8]曹玉珍.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展陳方式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6):118-122.
[9]翁麗芬.論數碼信息時代美國博物館教育理念的啟示[J].藝術教育,2018(06):90-91.
[10]劉乃芳,張楠.敘事視角下的空間設計研究綜述[J].華中建筑,2015,33(10):23-26.
作者:饒永 李新宇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上一篇:生豬規模養殖存在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糯玉米優質豐產種植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