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設計論文:民俗瓷器造型設計與美感透析
時間:2022-02-09 03:39:40
導語:瓷器設計論文:民俗瓷器造型設計與美感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王牧川單位: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2010級產品設計專業
“圓形”為傳統鈞瓷最主要的造型樣式
圓形容量大,節省材料,制作方便,而且在燒制過程中不易變形。更重要的是,在造型結構的形式美中,“圓形”比其他器形更容易取得形體權衡比例曲直對比的藝術效果,同時也更能充分表現鈞瓷神奇的窯變釉色。因此,“圓形”為傳統鈞瓷最主要的造型樣式。此外,傳統鈞瓷器物的造型講究對稱性和線條的變化。一般來說,器型兩側曲線弧度的大小、寬窄、長短、高低和伸縮的變化,對器物形體的美感和風格特征起著很大的作用,給人以莊重、飽滿、秀美、活潑等不同的視覺感受。因此,傳統鈞瓷往往會結合造型的風格特點,注重呈現流暢的線條變化特征。
傳統鈞瓷在器物細部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設計技巧
從傳統鈞瓷作品細部造型設計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鈞瓷制作工匠,在造型設計、加工原料、整理胚胎的過程中,都精心操作,別具匠心。一般來說,他們會把器物口沿兒修得厚薄有度,使釉汗的流存恰如其分,從而實現口沿兒美與整體美的和諧統一。比如,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鈞瓷造型梅瓶和玉壺春瓶大都是小口外卷,薄而秀雅。鈞瓷作品除了具有特殊的、尖薄的邊沿兒外,設計師還充分利用鈞釉的特征,設計出寬厚的平折沿兒,從而使口沿兒顯得更加妖嬈多姿。除此之外,在鈞瓷器物的足部設計過程中,由于鈞釉釉層厚而且流動性比較強,因此設計師往往將足部設計成內收外撇的三角形,一方面是承受釉汁的下淌,另一方面則是防止釉汁沾染足部,避免破壞鈞瓷器物的整體視覺美感。部分設計師還會在足部加上一道溝槽,阻止釉汁流淌,使整個器物的釉色恰到好處。
鈞瓷器物的外部造型蘊含著濃烈的傳統思想內涵
正如上文所說,傳統鈞瓷的概念造型主要是通過現實物象散發出來的造型概念、設計思想、功能定位、審美特征和藝術追求等。自古以來,人們對鈞瓷的欣賞講究“外六相”和“內六品”。其中,“內六品”,即是要從鈞瓷作品外部的造型特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內涵,其中包括氣、勢、情、韻、靈、神六個方面。比如,我國瓷器鑒賞中提出:“鈞瓷者,氣之所凝、石之所煉、水土之所塑、工匠之所雕、火之所成、天地萬象之所結也。”這種氣不一定為審美者所推崇,它只不過是鈞瓷工匠或鈞瓷藝術家的意念與鈞瓷窯變的天然表現,比如文人氣、君子氣、仙道氣、佛禪氣、豪士氣、貴婦氣等。另外,從整件鈞瓷的造型、色澤、紋路、意境圖像來看,它蘊含著頹勢、行勢、進勢、下勢、止勢、上勢、矮勢、立勢、高勢、臥勢、起合呼應之勢等,因此,在鑒賞鈞瓷時要明其勢,擺鈞瓷時也要會取勢、順勢,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其中的無限樂趣。
傳統鈞瓷器物外部造型的美學內涵分析
鈞瓷器物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造型樣式、造型思想、造型規律等幾個方面。筆者以此為基礎,重點分析鈞瓷器物幾種典型的外部造型要素的美學內涵。
1.鈞瓷器物的造型樣式之美
造型樣式主要是指鈞瓷器物的視覺模型,即設計師準備將具體的鈞瓷作品設計成什么樣的形狀。早期的鈞瓷造型設計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實用性的器皿為模型,其中包括碗、盆、罐、盤、瓶、盒、缽、樽、鼎、爐、洗等,后來才逐漸開始以更具藝術性和美學性的造型為模型。比如宋代及其以后主要是以梅瓶、玉壺春瓶或者花盆作為鈞瓷器物造型設計的主要模型,這是因為這幾種造形裝飾性、美學性效果更加明顯。除此之外,在鈞瓷造型樣式的細部,“圓形”是我國鈞瓷器物的主要造型樣式,給人以莊重、飽滿、秀美、活潑的視覺觀念;器物的口沿兒厚薄有度,使釉汗的流存恰如其分,從而實現口沿兒美與整體美的和諧統一;鈞瓷的足部造型大都是內收外撇的三角形,既能夠承受釉汁的下淌,同時也能夠防止釉汁沾染足部,避免破壞鈞瓷器物的整體視覺美感等。由此可見,鈞瓷器物的造型樣式無論是整體模型,還是細部設計無不體現著對“美”的追求和呈現。
2.鈞瓷器物造型設計的思想內涵之美
眾所周知,藝術品之所以具有收藏價值,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在我國傳統社會,每一件鈞瓷精品都是匠師嘔心瀝血的杰作,從造型、釉色、紋飾等各個方面體現著其獨特的思想觀念。正如上文所說,從整件鈞瓷的造型、色澤、紋路、意境圖像來看,它蘊含著氣、勢、情、韻、靈、神六個方面的思想內涵,體現出文人氣、君子氣、仙道氣、佛禪氣、豪士氣、貴婦氣等不同的情感意蘊。由于受到不同時代文化觀念和價值追求的影響,鈞瓷器物的造型設計也呈現出不同的思想內涵。宋代崇尚的是道教文化,忌諱造型設計的繁瑣復雜和刻意為之,講究造型和色彩的自然淡泊,以“無為達至有為”,最終實現由一及二,由二及四的太極陰陽數理。因此,宋代鈞瓷器物的整體造型顯得古樸、端莊、大氣、理智,透露出濃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意境。
3.傳統鈞瓷造型設計的虛實空間對比之美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繪畫藝術講究“以白當黑、黑白結合”的繪畫技法,要求整幅作品中的形態、紋樣、色彩能夠相互交織,虛實相生,互相依托,從而形成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鈞瓷器物作為一種立體造型,必須充分利用造型設計中的虛實關系,進而塑造出特殊的視覺美感。
一般來說,鈞瓷器物中的“實空間”主要是實體外壁,“虛空間”則是指圍繞著鈞瓷外壁或者是包含其中的以“空”為主體的空間。鈞瓷造型設計中合理有效的虛實關系處理,能夠使其造型豐富,增加藝術氣息。比如,宋代著名的“提梁壺”,在壺體上方有意形成一個較大的虛空間,同時為了追求器物整體的視覺平衡,設計師又刻意縮短了壺嘴的長度,這種虛實關系的處理給人以舒展自如、莊重大方的感覺。除此之外,合理的虛實處理也極大地節省了造型材料,有利于鈞瓷器物的燒制和運輸。比如,一些鈞瓷器物的體型較大、分量較重,如果能夠在器物內部或者是底部進行一些虛空處理,則可以極大地增強其輕巧感,突顯出我國傳統陶瓷作品的獨特之處。
4.傳統鈞瓷造型設計中的韻律與節奏美感
在我國造型設計領域,設計師常常通過線條、圖案、物象、造型重復而規律的變化來營造特殊的藝術美感,從而帶來一種潛在的造型表現力和思想感染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節奏和韻律是形式美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
在鈞瓷造型設計過程中,工匠藝人也常常在造型細部通過特殊的設計元素來創造良好的節奏和韻律美感,比如形體的方圓、大小、升降、開合、俯仰、收放;器物表面圖案和造型的交錯、起伏、順逆、凸凹、斷續、翻轉變化;線條的緩急、張弛、曲直、長短、隱顯、強弱等。總的來說,我國傳統鈞瓷造型設計中的韻律與節奏美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鈞瓷造型設計起伏變化的韻律,其中包括形體起伏和口部邊沿起伏兩個部分,使整體器物形成逶迤曲折的外部線條和規律變化,產生優美的視覺觀感。這種起伏變化具有明顯的韻律美感。其次是鈞瓷造型設計中連續變化的韻律美感,也就是對同一造型元素進行反復的應用和表現,從而形成一定的視覺節奏和韻律,給觀眾帶來別具一格的感受。
比如在我國傳統鈞瓷造型設計過程中大量使用的“弦紋”,就是在工匠藝人手工造型的時候,刻意地塑造出諸多連續不斷的弦線,從器物細部的角度增加造型的韻律感,然后結合鈞釉燒制過程中的流動與停頓,體現出弦線流動性、變化性的曲線韻律視覺效果,這是鈞瓷造型韻律美感的特殊之處。
比如,在現代鈞瓷作品“孔雀開屏”中,設計師通過粗細不同、長短有致的弧線的交替和重復變化,在鈞瓷器物表面形成線條特殊而規律變化,突顯出鈞瓷造型設計的韻律效果和視覺美感。
5.我國傳統鈞瓷造型設計過程中的平衡、對稱美感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鈞瓷造型設計主要追求的是一種形體與釉色的和諧之美,講究與周圍整體環境相互協調的視覺效果。因此,平衡和對稱是鈞瓷造型設計視覺美感表現的兩個重要手段。“對稱”也可以稱之為“均齊”,它主要是以一條中心線作為對稱軸,對物體形態進行對等的劃分和設置,從而迎合人們正常的視覺習慣和欣賞心理。通過這種方式設計出來的物體造型無論安放在何處,都能夠與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搭配和協調。“平衡”主要是指鈞瓷器物的各個部分在程度或者是質量上以均等劃一的方式進行呈現,使鈞瓷造型在整體上給人以安定穩固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平衡還能夠給人帶來稱心和愉悅的視覺觀感。這種設計方式既可以使鈞瓷作品的造型特征更加豐富多樣,同時也使其更具趣味性和多變性的設計特征,尤其使鈞瓷造型形態靜中有動,形式感更加明顯。
總體來說,鈞瓷造型設計作為一種視覺表現藝術,其對美感的追求體現在各個方面,其中包括造型樣式、造型思想、虛實對比、平衡對稱、韻律節奏等。它們具有特殊的設計技巧和美感呈現特征。現代鈞瓷造型設計應充分重視傳統造型的美學內涵和思想特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追求進行鈞瓷作品造型藝術的開發,實現我國傳統鈞瓷藝術的不斷創新和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