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文化對現代包裝造型設計的審美要求
時間:2022-10-20 10:41:04
導語:素文化對現代包裝造型設計的審美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文化得以在包裝設計中呈現,首先取決于物的因素。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包裝造型的選材。選材直接決定了包裝形式、生產制造、加工工藝和經濟成本等因素,對產品的功能和展示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對材料本身的尊重和堅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早就存在。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就十分重視“選材造物”和材料質感與器物功能的結合,有“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工藝造物理論。“天時、地氣”涉及氣候時節和地理生態多重客觀因素,“材美、工巧”則直接與造物相關。其中,首重“材美”。《考工記•總敘》:“或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說的是,工匠先審視材料的外部特征(審曲),考察材料的內部特征(面埶),整治五材,而后備制民生用具。西方也些制器理論對材料的論述。上世紀,歐洲的哲學界對物和物性有過精深地研究,將材料與哲學概念聯系在一起,如海德格爾就有對“物之物性”令人震撼的分析。不論是他對梵高作品中沾滿泥巴的鞋子的世界還原,還是他“以壺探物”,對盛裝飲料的壺容納了世界之為世界的分析,無一不展現出他對器物之物性深刻理解。他認為,“器具,因其取決于有用性和耐用性,必定使其用途進入用途之所在,即進入質料。”在現代設計中,或許是出于中國文化傳承的影響,日本設計師對材料的重視遠甚于別的國家。日本知名的包裝設計師佐藤卓(SATOHTAKU)在設計包裝時,對材料懷著真誠的尊重。他一直強調主張“好的設計是不用被注意到的”、“消去設計師本身,好的設計才會涌現”、“太過醒目的設計是大忌”。這種設計理念完全與我國傳統“物我合一”,和海德格爾的“存在”理論,如出一轍。佐藤卓的包裝設計理念和我們平常奉為經典的設計理論大相徑庭。當代一些設計師篤信“吸人眼球”是設計的第一要素,是凸顯自己設計個性和風格的首要選擇。而佐藤卓的設計卻不做那些充滿刻意個性和風格的自我表現,只是將物質材料盡情從設計正宗展示出來,讓它們說話,讓它們與人溝通。在審視他的包裝作品時,使人如領略景致一般,百看不厭。對材料本身的尊重,是素文化審美對包裝設計選材的要求,在包裝設計中主要體現在“選材的原生性”“用材的單一性”和“用料的節約性”三個方面。“選材的原生性”是指,設計師們在滿足包裝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選材上盡量使用的原始樸素的材料,統而言之就是綠色環保材料,如紙張、麻布、木材、石材等,通過這種具有天然美的材質,讓人于木石間親近山水,于紙布間回味生活,不知不覺以一種寫意手法,讓消費者摩挲產品之時,體驗完全被自己遺忘了的那份簡潔、純粹、意味深遠的質樸寧靜之美。“用材的單一性”是指,包裝材料要避免多種材料的同時使用,盡可能的單一化。單一化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材料品種單一化,這樣可以使產品包裝看起來更加簡潔大方,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同時使產品包裝看起來更加純粹,更加統一,便于消費者的識別。另一方面,是材料質感單一化。材料質感,是人對材料表面的綜合感受。它包括明亮暗淡、光滑粗糙、堅硬柔軟、冷酷溫和、沉重輕松等。在一件產品包裝形式設計中,材料的質感單一,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對產品性質的判斷,形成明晰的認知印象,便于選擇。“用料的節約性”,意思一目了然。在這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本著“制器尚用”的原則,強調“節用”。素文化追求與自然同道,合大化同流,本身就蘊含了節約的因子,當然反對對自然物材的浪費,更不說傳統的“節儉養德”的道德倫理對審美的高壓。素文化要求設計師適度包裝,包裝材料的選擇應當同產品的用途相匹配,華而不實的包裝不僅耗費材料多,引起資源的浪費,而且還使包裝體積加重加大,增加產品包裝運輸難度和成本,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由上可知,素文化的選材審美要求,于審美意境之外,也體現出我們當今提出的生態文明和綠色設計的原則,如原生性的材料,便于回收利用的特征。同時,單一性的材料,也方便生產時統一處理,廢棄時統一銷毀,提高包裝物回收率和再利用效率。節約用料,減少了資源浪費,降低社會消費成本。
二、素文化對包裝設計形式的審美要求
素文化對包裝形式設計的審美要求,體現在最精簡的形式中,流淌自然無拘的質樸之意,從一切人為的枷鎖和觀念中脫身出來,和造化萬物融為一體,接納自然的生氣與靈趣,追求內心的豐富想象。在談及素文化審美形式設計時,或許有人將其與功能主義衍生而出的極簡主義相提并論。素文化和極簡主義都反對無謂的裝飾,追求簡潔的表現,似乎有相同之處。但是,二者在思想上卻恰恰相反。極簡主義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是一種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觀者面前的設計表現方式。該設計追求簡潔的結構,簡約的設計理念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對保護環境有著現實的意義。它在功能主義的大潮中,成為打造國際主義設計風格的一員。但是,其所謂“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是基于功能主義的技術性的要求,而非審美性。羅伯特•文丘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一書中,寫道,“現代人使用一種基于類型學模型的設計方法,發展了一種基于他們對工業革命時代進步技術的闡述的建筑學圖式。科洪提到,‘圖式的力量’歸因于‘在設計領域里那些過去和現在鼓吹純粹技術和所謂目標設計方法的人……所有人工制品已成為圖標的力量……不論它們是否是確切地為此而創造的。’”盡管信奉極簡主義的一些優秀設計師,有不少好的設計作品。但是,極簡主義的設計思維,決定了其設計形式必然走向形式化,失去人文因素,終究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被形式繁雜怪誕的后現代主義風格取代。素文化傳達給人們的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關懷,并非一味強調減少,而是要通過形式上的簡少,去完成意境上的深遠,是人與自然相處相合之道。在現在這個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競爭壓力都很大的社會,素文化追求貼近自然的質樸形式,讓人們在接觸產品包裝時,感受到的是一份安寧,一種純粹。素文化設計將設計的產品元素加以濃縮,減弱的是人與產品包裝溝通時,視覺形式上的障礙,增加的卻是人文關懷,通過形式的塑造,傳達質樸閑適的內涵。可以說素文化審美使消費者通過視覺、觸覺以及心理感受,對產品包裝本身的特質和文化產生相應的認同,完成精神交流層次的一種升華。它與極簡主義有著根本的區別。包裝形式設計分為三維立體與二維平面兩個方面。三維設計涉及到體塊的組合變化。在這方面,素文化和極簡主義的處理手段沒有區別,均是以務實的態度,抓住能夠滿足功能需要的體塊的組合變化。在二維平面形式方面。素文化則不是極簡主義追求的元素性展現,而是從自然和生活的細微處,釋放心懷,享受細微中透出的大自然的美麗之感,表達一種精神意境的美。在體面的起伏和飾線變化,可以產生更豐富的審美感受。包裝設計界的知名品牌無印良品體現了素文化的美學主張。在設計上體現為以“素材的選擇”“工序的檢討”及“包裝的簡略化”為主題,來追求自然的風格、簡樸的設計,結合生活的實用性,制造各種家庭用品,并創造和引領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三、小結
以審美手段,滿足產品包裝的功利目標,似乎有違素文化審美淡漠寧靜的“純真原初之美”。但是,恰如宋人認為的那樣,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無不有其自身法度規則,只要在包裝設計中,遵從產品功用,用素文化的風度保留材質的單純質樸,用疏闊簡潔之意精煉產品的結構造型,用從容素淡之色呈現包裝外觀,鮮明準確地將素文化精神和包裝的整體理念、價值導向融為一體,就能營造出時下暢行的品味自然、回歸本心的生活意境,讓消費者在產品功能的同時,不經意間沉浸在素文化的道心清凈自在的審美之中。這正是我們今天研究素文化在包裝設計領域的意義所在。
作者:徐晴 單位:江南大學
- 上一篇:多措并舉實施脫貧幫扶工作計劃
- 下一篇:“造型設計課程”差異化創作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