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紫砂“佛手壺”造型設計

時間:2022-08-02 10:26:18

導語:淺論紫砂“佛手壺”造型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紫砂“佛手壺”造型設計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以其開放包容的精神不斷發展,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隨著社會的發展,紫砂壺從原始的日常器皿逐漸發展成為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的藝術品,秉承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體系。紫砂壺因其特殊的材質韻味和肌理美感,給人質樸、自然、溫暖的情調,因而深受喜愛和追捧。

1造型設計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眾壺萬象,百媚千嬌。紫砂壺形態不一,有的方,有的圓,有的呈現不規則的多邊形,然而無論怎樣,源于紫砂特殊的材質,每一把都散發著淡淡的懷舊滋味。而其造型來源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總是來源于自然萬物。“佛手壺”最早創于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著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游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只佛手神通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游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制作出了經典器型“佛手壺”(見圖1),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另一種關于“佛手壺”的說法是,其創意來源于一種叫五指橘的水果,其形狀如同五個手指握在一起,是一種仿生器造型,瓜蒂與葉巧妙連接,表現出紫砂的自然含蓄。此壺以紫泥制成,泥色成熟質樸,整體造型大方雅致,運用了貼塑、彩繪等裝飾工藝,工藝繁縟卻不多余,從內到外一絲不茍,佛手的形象通過人類的智慧和想象,以具象和抽象并用的手法將整壺表現得妙趣橫生。佛手線條流暢,手指形態優雅自然,與之相對的壺把疤結突出,枝干造型栩栩如生,壺身貼塑蔓生的果葉,葉片飽滿、脈絡清晰,細節處理周到巧妙。壺蓋為嵌蓋型,與壺身巧妙地融為一體,嚴絲合縫。壺鈕為一小巧的佛手果,塑造得十分自然、飽滿可愛。不同紫砂泥料的使用提升了此壺的形體美和材質美,紫砂壺雖是傳統器物,但藝人的靈思泉涌、大膽的創新設計和恰到好處的恣意發揮,使其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藝術品。

2情感表達

中國的藝術,似乎或多或少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書畫如此,詩歌如此,音樂如此,紫砂也是如此。茶禪一味,紫砂與佛更是密不可分。佛手,意味著點化,意味著智慧和力量。它象征著有福之手,能夠拿到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上無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佛手引導人們依靠自己的雙手,實現心中的理想。以佛手為創作題材,更是借物寓意,表達了作者堅貞高潔的情懷。器物的創作讓人回歸生活,讓人反復斟酌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足,讓人擯棄種種雜念,放下功利與浮躁,用一顆純粹且包容的心,去接納生活中的一切,以用心體會生活的妙悟去點化新的創作意圖。人是需要信仰的,而紫砂就像一尊佛,讓人的心靈凈化,它融入了創作者的思想,是對美好事物的展示。對于制壺藝人而言,壺器便是他的信仰。這種信仰看似單一,實則博大精深,它包含著對生活、對世界文化的接納,包含著個人對萬事萬物的熱愛。紫砂壺是本色之美的代表,本色意味著敢于放棄流光溢彩的浮華,與簡單平淡作伴。禮佛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本色生活。現代人的浮躁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禮佛并不應是一件純形式的事情,短暫遁隱佛門尋找生命真諦、或者剃度出家苦苦讀經覺悟,佛門里聚集了太多紅塵里的流浪者,他們以佛為盾,逃避現實,終究連慧根都難以打開。釋迦摩尼說:“自己是最后的島嶼。”佛,本身應是一種修行和思考行為,同時也是代表修行和思考的結果,它是觀望和經歷生命本身。佛門清凈,清凈的是一顆了悟的心。佛在哪里,佛門就在哪里,你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你的佛門就自然打開了,你便身在其中了。或許,壺佛本就是一道。

3結語

紫砂壺藝包含了功能、藝術、情感,因為一件壺器在使用過程中所傳遞的性能、美學和情感,對于生活來講尤為重要。一把壺,不單要具備基本的泡茶功能,它陳放時的靜態、使用時的動態,也應體現美的一面。與此同時,你要知道在生活里,沒有什么物品會一成不變,每個人的用物準則也不一樣。學會與器物相處,你就會沉淀出一份屬于自己的用物之道,也會遇見生活美學中的驚喜。而作為制壺藝人,只有悟出用物之道,才能更好地發揮砂性本色,創作出更美的紫砂作品。

作者:陳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