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無意識包裝造型設計研究
時間:2022-03-25 02:56:07
導語:集體無意識包裝造型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滿足在時代與社會日益發展中,人們日益提高的產品包裝需求,本文重點梳理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包裝設計領域的關聯脈絡,針對設計者設計思維的顯意識與潛意識活動,科學地論述分析,以尋求包裝設計領域和集體無意識理論間的互相聯系,總結出包裝設計新的造型設計運用,為集體無意識下包裝造型設計發展思路鋪墊理論保障,該方法能使得包裝設計方向與用戶所需契合,以求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集體無意識;包裝設計;造型
一、集體無意識與設計
“集體無意識”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他將人類的精神世界作島嶼,水上露出來的部分代表了人類的意識,這是人體無需思考就可以自身感受得到的部分,而被水覆蓋藏于水中的部分就是潛意識,其包含了“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其中“集體無意識”是一種依賴于遺傳和進化的心理因素,并不是基于個人的經驗而獨立存在的。而在設計中,單純地依靠外觀和五感的體驗是遠遠不夠的,好的設計會觸及心底的柔軟,貼近受眾群的情感意志。有學者通過對比兒童食品包裝后發現:大部分兒童食品有鮮明的品牌角色,并以高純度的顏色加以豐富,這是因為兒童缺乏社會經驗,而思維是一種以自我中心的思維,即把一些主觀的東西帶入自己思維領域范圍內進行轉化,從而擁有自我的理解觀念表達。在這種思維的指引下,幼兒將自然界中的萬物都視為有生命的靈體,包裝上幼稚童趣的卡通人物以豐富艷麗的顏色搭配,以美的形式打動兒童幼稚無辜的公共無意識。這充分證明了所有兒童間存在著一種關聯,即為“集體無意識”。由此反映設計須盡可能符合受眾群體的審美心理與接收度,設計所表現的情感交流應盡可能貼近受眾群。完全可以有理由說,如果不理解集體無意識,就很難將包裝設計置于堅實的地基之上。通過這句話不難看出,從設計理論角度來看,“集體無意識”是解讀人類審美心理和感知心理的關鍵。
二、集體無意識下包裝設計過程演繹
人類的意識可分為顯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它們皆歸屬于高級意識,是人類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不同層次上的具體活動成果。這些皆為人類主觀意識對物質世界的一種反映,可以憑借不同層次需求感受,或者對其意識活動下的思維覺悟來反映與調節意識和設計物的關系,為實現理想的目標做鋪墊。實踐在探求中進一步可以證明,意識在時間演變下具有高度的進步和超越性,在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圖1。圖1設計師思維導圖(一)設計師顯意識思維活動:作為設計的執行者,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極其復雜,不僅來自商家的需求、品牌文化、產品功能、用戶需求,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取舍、添加、更正和綜合需要呈現的信息,這是設計師顯意識下的思維活動,以此來完善出設計基礎原型,而作為集體無意識基本內容之一的原型,作為包裝信息的載體形式,它在為使用者提供某類型產品的情感經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LINECafeF&B是NHN公司旗下社交軟件的聯名產品,其品牌適宜人群為青少年,所以周邊產品多使用色彩豐富清新、形象可愛俏皮的動物元素,設計師在設計時,深知其品牌定位,適宜人群,用戶喜好,在此基礎上完善設計語意,這些不同角度以及多維度感知的意象,便為設計原型。(二)設計師潛意識與無意識思維活動,如圖2、3:設計師依靠意識中的顯意識來引導人們走向自己的設計方向,在常見情況下,潛意識抑或是無意識,雖區別于顯意識,卻又在實現著人類各種高級智能方面,依靠意識系統的各種控制方式。因為設計過程中的無意識現象,是以非常、超常態的如模糊思維、神秘情感、巔峰體驗等難以描繪的心理形式存在的,其帶來了偶然性和神秘感。作為設計基礎的審美表達,就是審視自我的內在存儲文化。正如LINECafeF&B品牌餅干,將設計原型進行藝術化拆分為零散的小動物身體部位,可作為獨立食用的商品直接品嘗。看似不經意間的小設計,卻能在無意識中引導使用者思維發散,會對恰當拆分好的這些動物肢體進行移動拼合,形成新的完整造型,巧妙設計構思,合理安排位置、大小、比例等以符合形式美法則,使其未拆分放置時是另一種狀態。通過新的創作后整體帶來的視覺圖像,完成包裝設計與用戶自發創作之間的互動,讓用戶參與時體驗獨特的感覺。雖然,在以往的科學意識活動中,人們總依靠意識工作,對于潛意識此類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容作為必須消除的干擾因素,但藝術活動是屬于主體人類自身的情感活動,倘若允許潛意識與無意識的思維雜糅,就很有可能打破習慣性的僵局,獲得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效果。引發感覺和靈感,解除相關規范的束縛,把違背藝術規律演變的陳規詬病忘諸腦后,便會獲得創作自由。
三、集體無意識在包裝造型設計中的應用
包裝的結構是指包裝組件整合,產生聯系以及作用的技術手段,其表現形式千變萬化,一般而言,需要綜合產品元素和品牌文化的特點,同時經過藝術化和個性化的處理。如果是建立在參考產品本身及其轉化方向后展開的設計活動,難免會導致包裝設計趨同。若以集體無意識為理論基礎,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豐富包裝設計語意。人們在觀察某個物體時,大腦會根據存儲的記憶喚醒與之關聯的形體或者是情感理解,因此,無意識視域下的包裝設計便是包裝的各個有形部件之間,存在某種關聯,與受用者之間完成一種信息交流反饋的過程,大腦通過調動記憶喚醒與之關聯的形體訊息和情感理解,通過信息交融深入人的心里,進入人的意識核心的深層次,觸動人心靈的美好。調動用戶多方位感知,挖掘核心意蘊,使產品清晰明了,彰顯優雅意境。(一)形體同構法,如圖4、5:形體同構法是以兩種及兩種以上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且有所關聯的圖形組合,以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構成方式糅合,圖形同構設計方法一般存在于包裝圖形和包裝之間、包裝圖形和包裝設計之間、包裝圖形與包裝圖形之間,大多采用的表現方法為比喻、仿生、擬人、對比等。被包裝的物品也會作為圖形表現的載體之一參與到包裝整體設計之中。該設計手法可以在視覺上表示物理屬性,例如包裝物品的紋理質感、材料等,并且可以非常直觀地與包裝使用者互動。正如圖4中的SavageGarden茶葉包裝,以數散包茶葉模擬葉脈,呈正反雙向排列,無意識中讓人們直觀看到正片葉子的效果,與黑色外包裝盒鏤空處的茶葉輪廓合二為一,形成完整茶葉效果。圖5中的CSLightBulbs電燈泡包裝設計,亦是通過包裝設計和包裝物的混合表現,包裝上所描繪的螢火蟲,令人很容易聯想到其本身就具有的發光特性,尾部發光部分巧妙地與產品燈泡結合,相得映彰,給予突破性的風格體驗。(二)輔助互動法:輔助互動法是指當包裝設計上表達意蘊或情感不完整時,通過使用者或其他物體與之互補,產生整體效果的變化,創造出新的視覺形象,產生新的使用體驗,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人與物之間的充分互動。受眾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是再無意識間完成系列互動行為。樂事薯片包裝上印有著咧嘴笑的圖案,與人嘴部大小相吻合,當消費者面對這一包裝,會在無意識中會貼近包裝,用包裝遮擋住嘴部,未遮擋的面部與其相襯,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形。輔助互動法的實現依賴于包裝設計者對使用者心理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設計獨特的包裝結構。在許多情況下,用戶無需相應的引導,就能進行互動以參與到包裝中來。(三)直觀意象法:直觀意向法是指當使用者通過五感了解到產品的包裝時,無需任何提示,無需思考便能熟知產品訊息。如圖6所示,果汁飲料包裝周身為處理成某種水果的顏色、肌理、質感,一目了然的與其內部產品輝映。這些熟知的水果充當意向,這些意象巧妙地與包裝設計結合創造了與人們的心靈產生共鳴的產品。集體無意識下的設計與其說是構造出新的東西,倒不如說是尋找一個已存在,但還未真正發現的突破口來增益設計。艾茲拉•龐德說“意象是瞬間時間呈現出理智與情感混合的東西”。可以說,意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中有象,象中有意,是充滿生機的,情感的,是一種感覺方式。通過對意象分析還原,找到與人心理體驗相匹配的外觀風格,從而找到意象特征與設計元素之間的匹配點。因此意象的特征就給予了設計者在設計包裝時應該表現的度量,可以為包裝設計元素的調節提供最直觀參考。(四)多角度整合法:多角度整合法是指產品包裝由形體同構、使用者參與、輔助互動、直觀意象中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構成,多角度融合設計,滿足設計多功能要求。如圖7所示,蜂蜜包裝設計以形體同構的方法,包裝上交錯排列、形態統一的六邊形小洞,放置一小瓶裝蜂蜜,無意識中與蜂巢結構功能吻合,而拆解后通過疊加倒轉后的蜂巢,卻又與跳跳棋盤相似,給予了包裝附加價值與生命。多維度整合設計出發點之一是豐富產品包裝本身的功能,使包裝具有多功能性,但僅僅為多功能而整合產品則會使其組合不自然,功能之間缺乏連接是突然和不自然的,多維度整合設計不僅使得產品具有多功能性,協調包裝的多功能間的聯系。根據使用和使用狀態研究,可以協調功能之間的關系,且可以遵循操作步驟以允許每個功能都相互呼應,這種功能整合后的最終形式是和諧完整統一的。
回溯包裝設計的古今中外發展脈絡,可知集體無意識及其相關理論與現代包裝設計之間不斷創新整合,但在這一設計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如何處理好集體無意識和包裝設計之間、設計者設計動機和思維活動與集體無意識之間聯系,以及如何將集體無意識運用入包裝結構表現形式中。在包裝設計的未來發展歷程中,任何的設計形式以及實踐方式,都要以對于內心精神世界的追求為基礎,而作為設計創作者本身,是設計執行的第一要素,更需要去融入時代性的廣闊無意識于設計中。
參考文獻
[1]陳宏.論榮格“集體無意識”在藝術創作中的意義[J].人力資源管理,2010,(02).142+144.
[2]熊承霞.華夏建筑原型與倫理轉換的設計可能[J].設計.2018(13):70-72.
[3]許曉云;劉昊迪.基于事件原型衍生理論的兒童家用電腦交互界面設計研究[J].設計.2015(15):71-72.
[4]葉根軍,吳凡,王軍峰,謝林.論交互設計中的原型構建[J].設計,2015(11):60-62.
[5](英)彼德•瓊斯編.裘小龍譯.意象派詩選.附錄[M].廣西:漓江出版社,1986.
[6]弗洛伊德.核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93.
作者:曹昕鈺 張力麗 翟麗娟 單位: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遺傳算法在工業產品造型設計的運用
- 下一篇:生態規劃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