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探討
時間:2022-08-29 04:11:21
導語: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計量技術機構現狀出發,運用德爾菲法確定了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并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了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構建了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期對計量機構提升單位創新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計量;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關系國計民生,是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計量發展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計量是探索動態變化世界的鑰匙,是科技創新的“種子”和“引擎”。歷史上3次技術革命都和計量測試技術突破息息相關。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催生產業重大變革,不斷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發展,迫切需要計量在測量精度、測量方式和測量數據等方面,不斷提供更加精準、更加極端、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服務。計量科技的發展已經成為限制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其中不僅包括計量技術和計量科技的創新,同時也包括計量管理的創新和計量技術機構發展創新。《2019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計量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到“推進計量技術機構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計量技術機構”。[1]目前我國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不足、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關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不多,不能很好地為計量技術機構、政府部門的管理決策提供科學參考依據。本文通過構建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描述、分析、評價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并加以實證,一方面有利于找出影響計量機構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使計量技術機構全面、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及時發現問題、差距并尋求解決途徑;另一方面為相關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1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在設計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時,我們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1科學性原則
指標提攜的科學性是確保評價結果精確可靠的基礎。指標的設計要有相關理論為基礎,反映計量技術機構創新活動的內在要求、本質內涵和功能特征,遵循計量技術機構創新發展規律,體現創新活動特點。
1.2系統性原則
一個復雜系統的評價需要從眾多維度來設計指標體系,往往是由一個龐大的指標群構成。從橫向看,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不同的維度,涉及資源能力、科研創新、服務創新、創新管理等方面,每個維度的子指標群反映不同的評價內容;從縱向來看,指標體系又是由多個有序、有隸屬關系的不同層次構成,同一層次的指標要有獨立性,不能重疊或包含。指標體系如一個個要素連接緊密的系統,不同的指標反映不同方面的創新能力。
1.3可操作性原則
充分考慮指標的可獲得性,在現有的條件下能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資料。指標的轉化和處理要簡單易操作,能夠用現有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統計和度量。
1.4有效性原則
評價一個機構創新能力指標很多,如果均納入評價體系,不僅針對性較差,且操作難度較高。所以要選擇能夠準確、有效地反應關鍵信息的指標,力求簡明且有效。
1.5可比性原則
指標數據盡可能定量化,能夠運用現有的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使不同機構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并能反應彼此間的差異。
1.6導向性原則
作為評價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的工具,指標體系應具有導向性功能,以有利于增強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為向導。指標體系運用后,要能發現計量技術機構創新的薄弱點,找到存在問題,輔助單位管理者做決策。
2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采用德爾菲法,[2]經過兩輪征詢,篩選出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指標,如圖1所示。該指標體系共包含一級指標6項,二級指標24項,根據情況,可增設三級指標若干。其中,一級指標包含創新環境、創新資源、創新投入、創新活動、創新產出、創新效益6個指標。創新環境包含外部政策、內部制度和文化氛圍3個二級指標,主要考察單位所處地域、行業對創新活動的支持程度、單位內部關于創新活動的制度建設、單位工作人員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性等情況。創新資源包含實驗室及設備、人力資源、創新平臺、技術資源、交流與合作5個指標,主要考察單位是否具備開展創新活動所需的各種軟/硬件條件。創新投入包含資金投入和人員投入2個指標,考察單位開展創新活動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創新活動包含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2個指標,將單位為規范內部管理開展的各種管理創新納入了考察范圍。創新產出是指創新活動的直接產出,包括專利、論文、科技獎勵等,對計量技術機構來說特別增加了計量標準建立、標準物質研制和計量技術規范起草等指標。創新效益是指創新活動對單位的影響,比如對單位人才培養、技術能力、服務能力的提升等。
3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2]對圖1所示的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進行了確定。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過程包括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等。
3.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建立的層次結構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為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這一評價目標;第二層包括創新環境、創新資源、創新投入、創新活動、創新產出、創新效益等6個評價因素;第三層包括外部政策等24個評價指標。
3.2建立判斷矩陣及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表示本層所有因素針對上一層某一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比較,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數表示指標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其中,1表示兩個指標同等重要,9表示一指標與另一指標相比極端重要。用CI值來表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程度。CI值越大,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差。CI的計算公式為:CI=λmax-nn-1式中:λmax———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n———階數。當階數大于2時,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與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之比稱為隨機一致性比率(CR),其中RI的值由表1給出。當CR<0.1時,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由于各指標間相對重要性程度的判斷存在人為主觀因素,因此在判斷矩陣不能通過一致性檢驗時,需對各指標間的重要性程度重新進行賦值。其最大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即為該指標相對上一級指標的重要性排序。在圖1給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層的判斷矩陣及CR值見表2~表8.
4結束語
計量技術機構的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計量工作的創新。作為國家質量技術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計量工作的創新對我國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綜合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研究建立了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考察單位科技創新能力,還涉及管理創新的內容。運用該指標體系可以對單位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可為計量機構提高單位創新能力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關于印發《2019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計量工作要點》的通知(計量函[2019]8號)[Z].
[2]戚湧,李千目.科學研究績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張瑞鋒 劉繼義 王磊 李鳳霞 陳寶利 單位:山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 山東省計量檢測中心
- 上一篇:建筑工程現場施工技術科學管理方法
- 下一篇:經濟轉型下企業財務戰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