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內部審計探究
時間:2022-11-08 11:15:25
導語:保險公司內部審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如何提升審計發現價值
1.精選項目主題,審計重要的事項。審計資源是有限的,決策管理層的注意力資源也是有限的,運用好有限的審計資源,輸出得到決策管理層認同、吸引決策管理層注意力的高價值審計成果,是內部審計機構努力追求的目標。審計發現本身的價值,取決于審計發現的重要性程度,審計發現的重要性程度又取決于問題對應風險的危害性程度或對應改進空間的效益性程度。為了提高審計發現本身的價值,首先要在確定審計項目主題或審計內容時,以風險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選擇重要的審計事項。在保險公司的日常審計工作中,審計項目的安排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審計機構自主選擇主題安排的專項審計項目,主要包括審計調查、非現場監控等;二是為了滿足監管或人事任用要求開展的常規審計,主要包括高管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反洗錢審計、關聯交易審計等。自主確定的專項審計項目,選題的主動權就在內部審計機構,只要選題選得準,往往容易出成果。因此,內部審計機構在完成常規審計任務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地多做、做優專項審計。要以風險和效益為中心,對風險進行排序,對效益進行評估,圍繞公司戰略所關注的領域、圍繞公司投入最多的領域,科學確定專項審計選題。常規審計項目審計頻率高、審計內容基本穩定,審計發現往往也大同小異,許多問題性質相似,發揮更大作用,需要審計機構及審計人員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2.以防范風險為目的,把合規審計做到位。合規審計主要是對照國家法規、監管規定、公司制度等審計依據,來定性判斷是否存在問題。傳統觀點認為,內部審計工作就是將特定事項與審計依據進行對照,指出其中的偏差即可。但是,如果內部審計工作只是局限于此,則只是完成了局部的確認與揭示工作,其作用自然也是十分有限的。內部審計工作既要著眼于“風險”,更要著眼于“防范”。單純地揭示“風險”,往往揭示得不夠深入,從“防范”的角度分析“風險”,才能更加接近問題實質。要在防范風險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審計人員對于每一個審計發現,都應提出如下五問:一問以前有沒有發生過,是新問題還是屢查屢犯問題;二問為什么會發生,動機是什么;三問為什么會發生,是制度缺陷還是控制漏洞;四問為什么在這發生,是不是普遍性的問題,危害與影響是什么;五問如何阻止再次發生。3.以提高效益為目的,把管理審計做到位。管理審計的目的是通過檢查和評價被審計單位在計劃、組織、決策、內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評價管理素質,促進被審計單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整體利益。要提升內部審計在增加組織價值、促進組織目標實現方面的作用,就要堅定不移地加大管理審計力度。管理審計做好了,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了,效益自然也就顯現了。效益是管理審計的靈魂,效益如何來衡量?效益包括顯性效益與隱性效益,顯性效益包括節省的成本、增加的收入,隱性效益主要是指公司管理能力與水平提升、更加可持續發展,在將來產生的效益。因此,在審計工作中,既要關注管理活動對當期效益的影響,也要重視其對未來效益的影響,是否可持續發展。
二、如何高效呈現審計發現
1.加強審核,審計發現表述清晰。審計成果一般均通過書面報告來呈現,對于審計工作來說,審計呈現能力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不亞于審計發現能力的重要性。只有發現而沒有有效呈現,審計發現的價值將大打折扣。在呈現的過程中,對發現進行再次梳理和查漏補缺,可以進一步擴大發現成果。但是審計實踐過程中,審計呈現工作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主要問題包括查證要素不齊全、問題表述不清晰、審計證據不完整、審計依據不充分、審計建議不恰當、文本格式不規范等。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要建立有效的過程管控機制,切實加強審計成果審核,努力做到一是用詞嚴謹,要字斟句酌、客觀公正,對涉及的數據資料要認真計算、核實;二是證據充分,每個審計發現問題都應從動機、行為、后果三個方面獲取證據,深入揭示審計事項的關鍵管理環節、關鍵風險環節和關鍵責任環節;三是內容簡明,對重點問題要充分展開、講透講清,對一般、次要的問題,則可簡略提及,甚至略而不提;四是表述清晰,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邏輯合理,所提建議要有建設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2.及時高效,多形式呈現審計成果。審計報告是審計成果的最主要呈現形式,但是這種呈現方式有幾個不足:一是比較正式,有些內容不便于在審計報告中寫深寫透;二是發送對象范圍窄,限制較多;三是不夠及時,要征求意見、層層簽轉;四是往往篇幅長,內容多而全。經濟新常態下,內外部形勢快速變化,風險特征瞬息萬變,這種按部就班提交審計報告的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管理需要。解決問題的路徑包括:一是建立日常化審計分析機制。即,審計工作由項目制轉為項目制與日常分析相結合,審計人員不在現場審計就在非現場審計。日常化審計分析成果,可以為審計項目服務,也可以通過短平快的形式及時。二是建立多樣化的審計成果機制。在審計成果類型方面,除了審計報告外,還可包括審計分析報告、審計要情、審計信息、重大問題通報、重大風險提示、審計意見、整改建議、經驗交流等;對于發送對象,除了決策管理層外,還可包括被審計對象、相關職能部門、相關基層公司等。
三、如何提高審計發現的被認同度
1.強化學習思考。審計人員并不直接參與內部管理,對公司的最新經營管理情況不夠熟悉,為了減少與一線管理人員之間的認知偏差,避免走彎路和犯低級理解錯誤,審計人員要強化學習、思考與實踐鍛煉。一是強化自我學習。審計人員要利用一切機會學習管理理論和領導的管理思路,全方位收集、了解公司經營管理信息。比如,季度經營形勢分析會及年度工作會的領導講話材料,職能部門各類培訓宣導課件等。二是強化思考。審計人員要在日常工作中關心公司發展,經常性地思考公司經營管理形勢、問題、原因及解決對策,要假設自己是“管理者”,要求自己用管理者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思考。三是到基層公司掛職學習。審計人員可通過到管理一線掛職鍛煉,熟悉公司業務流程,直觀了解公司的管理現狀。2.加強互動溝通。為了與時俱進,及時掌握公司最新管理政策和經營動態,內部審計機構要定期將公司相關職能部門專家“請進來”給審計人員授課,定期“走出去”開展調研和參加相關專業會議。與此同時,要在審前、審中、審后強化與被審計對象的溝通協調,聘請專業人員參與審計項目的設計與實施,開展“參與式”審計,以切實提高審計供給與審計需求的匹配性。
四、如何提高審計發現成果落地率
1.著眼改變,讓審計成果易于落地。審計發現問題能否得到有效整改,一個關鍵的前提是,審計發現問題本身是否可以被整改、是否易于整改。因此,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著眼于揭示可改變的問題。如果一個問題是被審計對象無法整改的,則這個問題要么是行業性問題,要么是上級公司的問題,要么是審計依據本身可能有問題。對于某些行業普遍存在、決策管理層普遍知悉、暫時無法整改的,可不作為關注重點。對于上一層級的問題,則要調整問題表述重心。對于審計依據本身合理性存在問題的,則要指出審計依據本身存在的問題。另外,審計人員在指出問題的同時,要加強對解決問題方案的研究,既指出問題,又提出建設性的、可操作的整改建議,有利于審計成果落地。2.加強督促,積極推動審計成果落地。經過多年的審計,審計發現問題類型的重復度在增加,許多問題性質相似,只不過換了時間、地點、人物。部分審計發現問題整改不到位,沒有建立長效機制,存在屢查屢犯現象。審計成果能否落地有效整改,最終決定權在于決策管理層和被審計對象。要從根本上提高整改效果、破解屢查屢犯難題,對內部審計機構而言,一是要推動公司完善整改機制,對整改工作機制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建言獻策,推動公司提高整改統籌層次,強化總部職能機構在條線整改中的主導作用,自上而下從源頭上優化各類制度、決策的制定與執行;二是要加強對整改行為的督促,要求被審計對象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整改工作、提交整改報告,并對每一份整改報告中的整改措施與整改效果進行評估與檢查。
作者:張華 單位:中國人壽北京區域審計中心
- 上一篇:高等院校英語教學改革存在問題及措施
- 下一篇:課程改革下大學英語教學反思與重建
精品范文
10保險公司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