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時間:2022-11-04 04:06:48

導語: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一、引言

海洋不僅是重要的國土資源,而且蘊含著豐富的能源和生物資源,因此對海洋的有效利用關系到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長久以來粗放型經濟模式的負面影響,海洋資源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海洋礦產資源受到無節制開采,不利于海洋資源的高效率利用,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也違背了國家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黨的報告提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基本方略之一。由此可見國家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資源環境審計作為政府審計的重要一環,在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利用的監督、鑒證和評價方面具有權威性和獨立性。審計署擴展資源環境審計的審計范圍,將其擴展到海洋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等領域。同時,在2008—2012年的工作發展規劃中就已經肯定了資源環境審計的地位,并列為六大重要審計類型,而海洋資源審計作為環境資源審計的分支之一,是政府開展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海洋資源審計能夠找出經濟發展過程中海洋資源環境保護所存在的問題,明確現有海洋資源環境的優勢,為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方向。然而海洋資源審計現有問題和優勢有待深入研究,審計結構有待健全,其在海洋經濟建設中的導向作用有待加強,因此研究海洋資源審計對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實踐動態

早期學術界對海洋資源審計的研究散見于資源審計的研究中,將海洋資源審計看作是對政府、企業等單位海洋資源管理系統及行為的評價工具,通過審計對政策、行為進行系統性評價,確定是否達到法律和政策目標的要求[1]。隨著海洋資源理論的不斷發展,不同學者從不同方面對海洋資源審計進行了研究。關于海洋資源審計內容,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從審計業務類型的角度出發,認為海洋資源審計包括海洋資源財務審計、海洋資源合規審計和海洋資源績效審計[2-5]。二是將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具體到海洋資源審計,主要包括海洋資源重大決策事項、海洋資源管理情況、海洋資源法規政策執行情況、海洋資源資金管理情況和海洋資源資產負債表[5-11]。上述兩種觀點雖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實質相同,即按海洋資源審計內容確定自然資源審計各方面的內容,基本上都歸類到績效審計、財務審計和合規審計。關于海洋資源審計的評價指標,不同學者在國際審計組織(2001)所提出的海洋資源審計準則體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研究。馬仁鋒等[12]構建了包括“港口數量、省重點海水增養區養殖面積、沿海星級飯店數量及出租率”等指標在內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Barringtonetal.[13]歸納整理了海洋資源績效審計的內容,認為審計內容應包括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理念、科技能力等有水資源利用保護有關的行為。Vilanova和Filho[14]構建了以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主要指標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張宏亮等[15]采用軍令狀式打分法、期初比較打分法建立了包括“海域面積、海洋水質達標率”等在內的海洋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夏叢芳等[16]基于平衡計分卡構建了海洋資源審計的定性和定量指標。陳波[17]認為海洋資源離任審計指標體系應結合自然資源和人工資源、初始指標和次生指標,同時構建了包括“海域面積、岸線系數、海水養殖面積、鹽田面積”等指標在內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商思爭等[18]采用海洋資源資產負債表的評價方法建立了包括“自然岸線、海水增養區、魚類總量、海洋油氣區”等指標的體系。綜上所述,研究海洋資源審計的理論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等相關問題的文獻相對較多,理論界對海洋資源審計的研究呈現多元化態勢,對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由于缺乏對海洋資源審計的細致研究,對海洋資源審計的研究普遍被包含于資源審計的研究中,海洋資源審計評價體系尚未取得較為公認的研究成果。目前尚缺在特定的審計目標下對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的系統性研究,尤其缺少對海洋資源審計結果的衡量與呈報。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準確評價中國海洋資源的利用狀況,揭示我國海洋資源當前的利用問題,豐富海洋資源審計的研究內容,系統性地完善海洋資源審計的評價理論體系,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展開深入研究。

三、理論模型和指標體系

(一)理論模型。PSR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統計學家提出,后經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完善,將其運用于資源審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指標選取,并融合責任審計進行績效評估。安家鵬等[19]、房巧玲和李登輝[20]也以PSR模型研究資源環境離任審計評價指標,可見已有學者在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選取的過程中運用了PSR模型。基于海洋資源審計的發展和其評價指標尚未建立的現實,Reed[21]在海洋資源審計中采用PSR模型,通過對比分析區域內海洋資源的狀態與其承載的壓力,衡量資源是否被過度開發利用。PSR模型的原理是人類以各種方式向資源環境索取生存發展需要的資源,減少資源儲量,改變環境質量,受到改變的資源環境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推動人類針對資源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意識上和行為上的改變,二者不斷相互影響,形成了“壓力(P)———狀態(S)———響應(R)”的作用關系。壓力是指資源環境所需背負的人類利用資源環境進行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需求,包括物質消費、資源消耗和經濟、社會活動中對資源環境的破壞行為;狀態是指一定時間內資源數量和環境狀態的情況,包括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現狀;響應是指社會針對資源環境的變動做出響應,通過一系列行為預防、阻止、減輕資源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不利影響,同時對資源環境變化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補救。三者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作用,具體表現為:環境污染的減少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資源環境的壓力降低,同時環境污染的治理、生態的保護使響應增加,最終改善資源環境的狀態;相反,環境污染的增加和資源的低效利用使資源環境的壓力上升,此時環境污染治理不力、生態保護不全面會使響應下降,從而使資源環境的狀態惡化。因此,建立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明確海洋資源保護治理和利用管理的結果(S)和影響因素(P和R)間相互作用的邏輯關系。壓力、響應和狀態分明是事前指標、過程指標和結果指標,政府通過戰略規劃、政策導向等對海洋資源進行調節,隨后通過海洋資源的反饋對海洋資源進行保護、利用和治理,最后形成了海洋資源的最終狀態。PSR模型從三個維度出發,反映互動關系,系統性地完善海洋資源審計的評價理論體系,拓寬海洋資源審計開展模式,從不同維度對海洋資源利用管理情況和影響因素做出量化的評價。(二)指標體系構建。1.構建原則。(1)全面系統與重要性原則海洋資源審計要求全面系統地評價海洋資源的利用狀況,因此選取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時根據全面系統這一原則,統籌兼顧、宏觀全面地反映海洋資源的利用情況。但過多的評價指標會顯得雜亂而沒有重點,影響最終的審計結果。因此,在指標設計時要考慮海洋資源的特色,既全面系統又有所側重地選取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2)定性定量相結合原則定量和定性的指標選取方式中,定性指標是定量指標的依據,定量指標是定性指標的具體化,二者之間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構建出來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體系才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地反映海洋資源利用情況。(3)動態性與可操作性原則由于國家關于海洋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政策不斷更新調整,海洋資源管理機制不斷完善,需要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做出相應的變化調整,使指標選取具有動態變化性。同時,在動態性的基礎上滿足可操作性,與實踐工作緊密連接,緊扣實際。(4)統籌協作原則海洋資源審計的實施對專業性和技術性具有較高的要求,各個地域的海洋資源也不盡相同,需要在建立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時統籌不同技術力量對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進行構建,并考慮協調統籌相關區域的情況綜合全面地評價。2.指標體系設置。雖然學術界對海洋資產負債表的設置和基本框架的觀點各有不同(如耿建新等、胡文龍等、陳艷利等、封志明等、黃溶冰等),但全國各地(如遼寧省、河北省等)都陸續開始了海洋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實踐探索。從實踐探索來看,海洋資源資產負債表能夠體現海洋資源數量的變動情況、海洋污染物排放情況、海洋資源利用和保護情況以及海洋污染治理情況等信息,為本文設計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一定的數據來源和參考。在征求海洋資源環境領域的專家和審計專家的意見后,根據海洋資源審計的審計目標設計了一套指標體系。(1)壓力準則層(P)根據海洋資源審計的審計目標,即為合理利用保護海洋資源提出合理建議,保護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均衡,筆者在壓力準則層下設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和經濟發展壓力要素層(安廣實,程月晴,陶宇)。人類的生存和生活都離不開生態環境,通過生產活動對資源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人類生產力不斷進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逐漸加大。海洋資源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有兩方面: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資源的索取(房巧玲,商思爭,李雪)。因而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要素層涵蓋了海洋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資源的消耗。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包括工業用水消耗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海域使用面積比、海洋礦產開采率、海洋捕撈率和人均海域面積。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是用轄區石油、金屬、酸、堿、固體廢物等排放總數量除以GDP總量,該指標與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關系。經濟發展壓力包括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城鎮化率、工業增加值固體廢物產生量、萬元GDP海洋礦產能耗和萬元漁業增加值海洋捕撈量。其中,城鎮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該指標越大,走資源節約型集約化道路的可能性越大;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是用水量除以年主營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工業企業或國有企業的增加值,反映工業企業對水資源的需用數量和管理效率。(2)狀態準則層(S)狀態反映海洋資源環境在壓力因素和響應因素影響下的最終狀態,是治理的結果。我國海洋資源種類繁多,例如空間資源、生物資源、能源資源等,可以選取普遍代表性的海洋資源環境指標進行考量(陳獻東,劉長翠,張宏亮)。考慮到現實計量的難度以及指標通用性等原因,筆者選取了海洋資源狀態和環境狀態兩個要素層。海洋資源狀態包括鹽田面積比、海洋動植物數量變化率、海洋礦產存量變化率、岸線系數、濕地面積比和海洋旅游區面積比。其中,岸線系數即岸線長度除以沿海地區陸地面積,系數越大,岸線資源利用的空間就越高。環境狀態包括重點岸段侵蝕率、清潔海域面積比、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數量。(3)響應準則層(R)近年來我國對海洋資源環境問題愈發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資源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并由政府部門貫徹實行,因此響應準則層主要考量政府部門在海洋資源環境保護中所履行的責任(黃溶冰,曲婧,李夢妍,楊元豐)。目前,政府從制度、人文、投資等方面加強對海洋資源環境污染的治理。另外,海洋資源環境保護的成果也是政府對海洋資源環境處理問題的反映,因此可以根據這些方面構建相應準則層的具體指標。同時,考慮到指標的通用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在響應準則層下設投資響應、資源環境保護響應、制度響應和人文響應要素層。投資響應包括海洋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和專項資金利用增長率。資源環境保護響應包括海洋保護區面積比、海洋污染治理率、工業污染物處理率和臨海廢水排放達標率。制度響應包括海洋資源政策的符合情況和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其中,海洋資源政策的符合情況屬于定性指標,評價針對海洋資源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是否符合國家政策規劃、是否符合海洋資源與經濟之間協調發展的需要、是否統籌區域海洋資源管理部門。人文響應包括公眾對環保的滿意度和領導干部參加資源環境保護培訓的比例。其中,公眾對環保的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打分評價。綜上所述,筆者擬構建的一般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的海洋資源情況各不相同,尤其是海洋礦產和海洋能源,每個沿海地區擁有的海洋礦產種類不同,海洋能源儲量各有所長。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不僅需要建立普遍適用的基礎體系,還需要根據各區域海洋資源環境的不同建立特殊的指標體系,對基礎評價指標體系所涉及不到的地方進行補充。特殊指標體系針對區域海洋資源的特點靈活設計,指標主要為海洋石油等各海洋礦產和能源占總能源消耗比,計量當年能源消耗量的比重,詮釋能源結構。

四、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模型

(一)評價模型。基于PSR模型制定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涵蓋的指標眾多,類型不同,有反映資源環境和經濟情況的量化指標,也有針對政策符合情況的定性指標,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之間緊密聯系。因定性指標難以直觀判斷,應對定性指標進行量化,再結合定量指標做出一定的調整,最終納入評價模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定性指標根據調查問卷等形式,結合海洋資源政策是否符合國家規劃、是否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等情況給予評價。將定性指標根據語義差別隸屬度法分為很差、及格、中等、良好和優秀五個等級進行評分,應明確提出每個等級對指標趨向程度的具有需求,建立隸屬度和等級的關系。每個等級針對指標的評分區間分為91~100、81~90、71~80、60~70以及低于60分。審計主體根據客觀公正的原則對定性指標打分,根據打分結果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即最后結果。目前,層次分析模型、環境優值評價模型和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廣泛應用于評價生態環境和資源評價中。三種方法各有優缺點,環境優值評價模型在比較指標標準值和監測值后乘以指標的權重,常應用于環境績效評價,但不太適合海洋資源審計評價,評價指標的標準值難以定義;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適用于評價對象較為模糊,評價時難以確切定義的評價體系。綜上所述,選取層次分析模型建立評價模型,具體如下:S=3q=1Σ∞i=1Σ∞j=1ΣPqXiqYqij×Wqij其中:S為評價海洋資源利用情況的總分,P為準則層維度的權重,X為要素層評價指標的權重,Y為指標層下經層次單排序檢驗的權重,W為指標層評價指標的得分,q為準則層維度,i為要素層維度的數量,j為指標層指標的數量。(二)指標權重。1.層次分析結構的建立根據前文內容可知已將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和指標層(如表1)。2.構造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并得出權重。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確定后需要專家評判每個評價指標在體系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向實務界和高校共計8名專家發放調查問卷,填寫指標的重要性程度比較情況,對同一層次的評價指標以重要性為標準兩兩比較,建立判斷矩陣。采用1—9標度法量化兩個指標間重要程度的比較,顯示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收集匯總8名專家對指標重要性程度的判斷成果并進行加權平均。用AHP軟件,對目標層矩陣進行單層次排列,檢驗一致性。經檢驗λmax=3.05,偏離一致性指標CI=0.02486,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0.58,隨機一致性比率CR=CIRI=0.043<0.10,說明目標層矩陣具有滿意一致性,得出目標層指標的權重,見表2最后一列。同理可以構造出準則層和要素層的各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后最終權重匯總結果如表3、表4、表5和表6。(三)數據的確定。數據具體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和《某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本文利用期初比較打分法,考慮到峰值對數據的影響,以2013—2015年各項指標的均值為基準,基準分為80分,通過將某省2016年各指標數值與2013—2015年的平均值進行對比,結合某省的海洋資源規劃目標值,最終對某省海洋資源利用與保護情況進行打分,如表7所示。根據表7的計算結果,得出某省海洋資源利用狀況的綜合得分:S=3q=1Σ∞i=1Σ∞j=1ΣPqXiqYqij×Wqij=79.9(四)結果分析。1.總體分析。所建立的目標層中響應層權重最高,達到0.4991,其次是壓力層和狀態,分別達到0.3961和0.1048。與此同時,在要素層中對海洋資源審計影響較高的主要是經濟效益壓力、資源環境保護響應和制度響應,分別達到0.2971、0.2271和0.1298,在對海洋資源利用狀況的評價中起關鍵作用。根據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的綜合得分可以對某省海洋資源利用狀況進行整體評價,最終得分為79.9分,這說明某省的海洋資源環境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總體形勢比較嚴峻。某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了海洋資源的消耗和保護問題,然而海水利用業的粗獷增長方式的根本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政府對海洋資源保護的專項資金規劃較少,海洋動植物的保護有待加強。某省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結果不僅肯定了資源利用保護的成果,而且為日后海洋資源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某省應加大海洋資源專項資金的投資力度,重點關注工業用水量的減少,提高海水利用技術,同時加強對海洋動植物的保護,防止生態平衡的破壞。2.各項指標的具體分析。在分析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的綜合得分時對各評價指標得分進行具體分析比較,以便進一步厘清綜合得分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從表7中可以看出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的分值,根據期初打分法的特點,當指標的分值大于80分時代表該年份某省海洋資源的利用狀況較之期初變好了,指標分數下降則代表較之期初變差了。因此,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工業增加值固體廢物產生量、重點岸段侵蝕率、清潔海域面積比和海洋污染治理率指標項的情況有較大好轉,而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萬元漁業增加值海洋捕撈量、海洋動植物數量變化率和專項資金利用增長率指標項的情況與期初相比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其余指標項的情況相對較好。這表明2016年某省在海洋環境保護和資源減耗方面有待加強,海洋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增加,缺乏相應的響應措施,使全省的海洋資源環境雖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綜合表現卻不盡人意。在上述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下,進一步分析指標結果得分的具體原因。以壓力準則層為例,在原始數據中(限于篇幅,這里沒有列示原始數據表),2013—2015年某省工業用水量為22.35億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45493.74億元,而2016年工業用水量為19.6億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下降21318.5億元,兩者下降幅度的不同導致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從5.09立方米/萬元上升到9.19立方米/萬元,導致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指標得分在基準分80分的基礎上下降65分。同理通過分析原始數據可以發現,某省2016年海洋捕撈量為1367026噸,相較于期初海洋捕撈量小幅增長了0.82%,漁業增加值為4011466萬元,同比降低了10.83%,導致2016年萬元漁業增加值海洋捕撈量得分下降了11分。由此可以看出,2016年某省海洋資源的管理在上述方面做得不夠,須加大治理措施,加快經濟轉型,減少單位GDP能耗。工業用水消耗率等其他指標的評價分數較好,尤其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和工業增加值固體廢物產生量指標達到了滿分,得分的具體原因分析類似前兩個指標。這些指標表明某省在減少部分能源的消耗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海洋資源環境的改善。對狀態和響應準則層的具體分析與壓力準則層類似,限于篇幅不再贅述。除了分析各指標得分的具體原因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指標兩兩之間的聯系。比如,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海洋污染治理率、工業污染物處理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和清潔海域面積比的指標情況較好,說明隨著某省對海洋污染的治理和污染排放的控制進一步加強,促進了海水質量的提高,使得清潔海域面積擴大,且在下一階段可以繼續保持。

綜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用于評價區域海洋資源環境的利用情況。不僅可以對海洋資源環境利用的綜合情況進行打分,而且從壓力、狀態和響應三個維度進行深度剖析,根據這三個維度來具體分析海洋資源環境利用的得當之處和不當之處,為日后海洋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指導。指標體系層層遞進,不斷深入,指標層指標細致多樣,分析具體指標數值結果有助于厘清問題的關鍵所在,使論證結果更具可信度和說服力。五、小結海洋資源審計的開展基于審計方法和評價方法,評價方法又基于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從理論研究來看,我國針對資源環境審計這一大類的研究有很多,但細化到海洋資源審計的研究很少,缺乏對海洋資源利用保護情況的全面評價。因此,本文基于層次分析法結合PSR模型,建立一套詳盡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模型,并依據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方法評價某沿海省份海洋資源的利用情況,在拓寬海洋資源審計開展模式的同時,豐富海洋資源審計的研究內容,系統性地完善海洋資源審計的評價理論體系,以期推動海洋資源審計的規范化、常態化,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切實保障審計機關有效履職。

作者:鄭鵬 趙師嘉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