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環節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博弈分析
時間:2022-08-17 10:53:09
導語:多環節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博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零售下,農產品供應鏈成本結構不斷發生變化,農產品供應鏈需要更多的資金促進整體的改造和升級。而供應鏈金融的運用與創新,正是新零售下農產品企業尋求新增長點的關鍵動力。在農產品供應鏈容易出現資金缺口的生產環節、加工環節以及銷售環節,對銀行與農產品中小企業進行博弈分析,并通過數值仿真,發現:在生產環節二者均衡較為穩定,而在加工環節與銷售環節均衡點不斷向右下方運動,銀行給予農產品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可能性將隨著貸款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
經濟、技術的發展以及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新零售逐漸下沉到農產品產業中,數字農業、智慧農村等不斷涌現,加快了農產品產業的發展。新零售背景下,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更高、運輸和實現速度更快等,促進了整個供應鏈成本結構的改變。農產品企業對后端供應鏈的響應速度、靈活性、柔性生產的要求增加,使得生產成本、運營成本、信息技術成本大幅提高。2020年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但我國農產品個體生產規模小、整體布局較為分散、集約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生產非標性明顯等,這都導致我國農村依然缺乏與農村經濟相匹配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農產品供應鏈無法在新零售背景下進行升級轉型,開發新的產業收益增長點。而在整個農產品生產中,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加工環節以及銷售環節是容易出現資金缺口的環節,也是農產品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強烈的環節。但農產品中小企業實力薄弱、產品變現能力不強、管理和創新能力不足,使得他們陷入“融資貴、融資難”的窘境。因此,新零售下的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
1文獻綜述
供應鏈金融作為疏通供應鏈中資金阻塞點的有效方法,是新零售時代下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關鍵動力之一。因此,國內外對其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嚴廣樂[1]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分析了在引入第三方物流后,可以達到整個供應鏈上的多方企業實現共贏;段偉常等[2]提出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設計原理,提出分別針對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融資模式,最后總結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應用價值;Wuttke等[3]對供應鏈金融的適用性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認為效率動機與合法動機是影響供應商采取供應鏈金融速度的關鍵因素;徐鵬等[4]運用魯賓斯輪流討價還價博弈思想,構建了信息不對稱情況下農產品供應鏈金融中第四方物流分別與銀行和第三方物流雙邊討價還價博弈模型,得出第四方物流的參與有效地彌補了僅有第三方物流參與業務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提高了銀行參與業務的積極性;匡海波等[5]運用BP神經網絡算法建立了包含48個指標、顯著區分風險因子的供應鏈金融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Yan等[6]研究了對稱信息和不對稱信息下,供應商為零售商提供擔保的融資模型,并利用Stackelberg博弈得出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供應商的擔保比例可以有效地提高銀行的合理利潤率,提高供應商的利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可以提高信貸的概率;Guo等[7]建立了一個由大眾定制品牌和上游廠商組成的博弈模型,借以確定供應鏈金融對大眾定制項目的影響。筆者運用博弈的思想對農產品產業的供應鏈金融進行分析;運用博弈論的思想,在農產品中小企業容易出現資金缺口的3個環節———生產環節、加工環節以及銷售環節,對參與主體進行博弈分析,并通過數值仿真分析貸款時間與均衡點的內在聯系。
2農產品供應鏈及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概念
2.1農產品供應鏈
農產品供應鏈屬于供應鏈的一類,但國內研究還沒得到其統一的定義。農產品供應鏈通常是指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之中,,在全流通范圍之中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目標消費者的一種活動[8]。農產品供應鏈涵蓋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從農業生產前的農資采購、農副產品的種植或養殖、農產品的加工與流通到農產品最終的銷售,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組織與個人都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一部分,整個農產品供應鏈就是一個從“種子到餐桌”的過程[2]。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中,生產環節、加工環節與銷售環節是容易出現資金缺口的環節,需要注入大量資金,否則,將會影響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行狀況。
2.2農產品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圍繞制造業核心企業進行定義,而農村供應鏈金融則多以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進行定義。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是保持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戶、加工商、批發商等各個參與成員之間的法律和經濟獨立的基礎上,不得違背供應鏈上成員所簽署的合作合同,利用成員之間共享利益與信息,共擔風險的一種新型金融服務方式[9-11]。商業銀行或者金融平臺通過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進行審查,基于核心企業、農產品中小企業的真實貿易交易以及貿易記錄,以核心企業的信用作為擔保,對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及農戶進行信用捆綁的新型融資方式。
3博弈模型構建與分析
3.1博弈模型構建
3.1.1建立博弈假設。為了更好地對各個環節的參與主體進行博弈研究,該研究提出如下假設。假設一:各個環節的參與主體都是理性決策者,即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進行決策。假設二:該研究論證的是簡單的單一核心企業與下游企業的簡單二級博弈模型。假設三:市場上的農產品需求量服從正態分布。假設四:該研究只考慮銀行與農產品中小企業的一次性合作,即因為農產品生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季節因素的影響,因此假定農產品中小企業不考慮未來的收入與損失。3.1.2變量設計與定義。博弈變量設計及說明見表1。
3.2博弈分析
3.2.1生產環節。中小農產品企業需要大量資金用于種子、種畜、化肥農藥、農用設備的購買以及土地承包等。在生產環節,農產品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簽訂交易合同,從而獲得應收賬款。核心企業將此應收賬款與相應的承諾書向銀行出示,銀行將以一定的比例向農產品中小企業放款,農產品中小企業借此開展生產,核心企業將獲得的收益匯至銀行指定的賬戶,銀行收到賬款將注銷合同。同時,銀行會創建農產品中小企業用戶畫像,針對用戶各種需求都將采取大數據進行預測,對存在違約的情況降低提供服務的概率。通過分析,得到銀行與農產品中小企業的支付矩陣(表2)。則銀行的期望收益:E放款=δ[A1T(1+r)-Cp]+(δ-1)[A1T(1+r)+Cp]E不放款=-Cp令E放款=E不放款,可得:(2δ-1)A1T(1+r)=0當(2δ-1)A1T(1+r)>0,即δ>12時,銀行將會選擇放款;當δ<12時,銀行將不會放款給農產品中小企業。由支付矩陣易知農產品中小企業是否守約,其期望收入都為θA1,銀行由此產生的損失將由核心企業支付。而中小農產品企業將會出現在平臺的黑名單上,銀行將會降低對其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概率。3.2.2加工環節。在加工環節,農產品中小企業已經擁有生產材料及初產品,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農產品中小企業需要在短時間內對初產品進行加工,而農產品中小企業需要支付大量加工貨款,這將形成巨大資金缺口。因此農產品中小企業會將初產品質押給銀行,銀行根據質押物的價值進行放款,從而農產品中小企業獲得加工資金。此環節銀行與3PL進行合作,3PL提供物流服務并協助銀行監督農產品中小企業的行為,同時負責質押貨物的驗收、價值評估、倉儲管理等。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銀行與農產品中小企業的支付矩陣(表3)。因此當θ>Cwp1q1Ir時,農產品中小企業會選擇守約,反之農產品中小企業會選擇違約。3.2.3銷售環節。農產品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實力較弱,銷售渠道有限,缺少完善的倉儲與冷鏈技術,加之市場需求變化速度快,因而農產品很容易形成堆積、滯銷、折損。同時,造成農產品中小企業缺少資金開展下一季節的生產活動。因而在銷售環節,農產品中下企業往往與核心企業簽訂合同,雙方再向銀行提出辦理包倉融資申請。
4數值仿真與分析
通過以上博弈分析,可以得到銀行與農產品中小企業在各個環節的均衡,由此該研究利用數值仿真進一步研究貸款時間對均衡的影響變化。在銷售環節,市場的需求量服從正態分布,f(x)=12槡πσ,假設σ=μ=5,同時對其他變量參數進行相應的設置,可得如表5所示均衡點。根據表5數據,可以得到3個環節下均衡點與貸款時長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1不難看出,在生產環節由于中小農產品企業缺乏可質押的農業出產品或產成品,只能通過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授信進行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申請。在新零售下,農產品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平臺進行申請,并且可以得到更快、質量更高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在這個環節銀行成本較為穩定,因此銀行與農產品中小企業的均衡點對時間敏感性不強,如圖1所示,保持在0.5左右;而在加工環節由于涉及成本更多,銀行和農產品中小企業均衡點對時間較為敏感,且隨著貸款時間的增加,均衡點明顯右下方偏移,銀行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可能性不斷降低;相比加工環節,銷售環節面臨市場變化,均衡點變化較之加工環節更為迅速,在4.0~4.5時出現了一個拐點,均衡點向右下方移動速度開始變緩,隨著貸款時間的增加,銀行面臨風險更大,因而貸款可能性也會相應降低。
5對策建議
在新零售下,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得到長足發展,但其發展成熟程度仍然不及工業供應鏈金融。如何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如何保證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封閉性與自償性是制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因素,基于銀行與農產品中小企業之間的博弈分析,給出如下建議。
5.1嚴格貸前審核
銀行在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前除了運用大數據技術平臺以及物聯網了解農產品中小企業的真實需求,需求層次等也應當利用一線人員對農產品中小企業的自身資源、企業的口碑、社會責任以及相關生產流程進行全方位的調研。
5.2加強貸中控制
控制資金的流向,保證資金直接支付給上游的農產品中小企業,保證專款專用。針對不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以及抵押資產的重要性,應當采用多類型的擔保方式。同時,應當為農產品中小企業提供配套的保險,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5.3完善貸后監督
一線人員應嚴格跟蹤農產品中小企業借款資金的用途,現場檢查其收成及經營狀況。非現場人員應管理好貸后管理系統,以數據化、流程化管理并跟蹤上萬名借款用戶借款、還款的信息,并實時監測行業及政策風險,提示風險預警[12]。
作者:秦立公 張勇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
- 上一篇:自營電商平臺海外食品供應鏈現狀
- 下一篇:物聯網環境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